关于过年,我国历代都有文献记载,如两汉以前的《礼记》、《风俗通义》、《四民月令》,但内容都为简略。到了南朝时期,才有了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专门记述岁时节庆的古籍——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民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而“除夕”两个字,最早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卷八“桃人苇茭、画虎”中:“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御凶也。”这段话就是说除夕在汉代及之前主要是驱邪求福。
从宋代开始,全民娱乐庆祝春节的活动越来越多。如《武林旧事·岁晚节物》中的描绘:“至除夕,则比屋以五色纸钱酒果,以迎送六神于门。至夜蒉烛执盆,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闻彻夜,谓之‘聒厅’。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又明灯床下,谓之‘照虚耗’。及贴天行贴儿财门于楣。祀先之礼,则或昏或晓,各有不同。如饮屠苏、百事吉、胶牙饧,烧术卖懵等事,率多东都之遗风焉。”如此可见,除夕熬夜守岁从宋代就已经开始,只是当时没有春节联欢晚会而已。
在宋代,从准备过年开始,已经充满春节气氛。《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汤之类,以备除夜之用。”
明代除夕的庆祝活动大多沿袭了宋代,在北京地区,除夕还会用松柏枝条和柴杂烧于庭院中,称为“烧松盆”。明末田汝成《熙朝乐事》中说:“除夕人家祀先及百神,架松柴齐屋,举火焚之,谓之籶盆,烟焰烛天,烂如霞布。”这段记载的意思是除夕用木柴、秸秆等堆成柴塔,子时将柴塔点燃,火势越旺,象征主人家新年五谷丰登,全家昌盛兴旺。
清代春节的热闹气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有详细记载:“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百官趋朝,贺元旦也。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除夕之夜的帝京,街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鞭炮声更是一波接着一波。
除夕也是做生意的好时机,街上的叫卖声也是此起彼伏:“更间有下庙之博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击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良可听也。”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文章转发自中国嘉德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