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嘉宾
李云雷
艺术家,金石研究学者,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首先我是作为《傅抱石致张院西信札集》的一个读者,其实这本书我是上周一出来我就拿到了,我感觉这批信札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抗战前后这个时期的画家跟经纪人的这种关系。我觉得,张院西和傅抱石是一个典范。其实我们从这批信札里面来看,一开始他们还是互称先生,到后来就直接称兄道弟了,他们其实已经不是金钱的一种关系。开始可能张院西作为是傅抱石的一个粉丝,而且张院西在那个时代跟他交往的那些画家,都是一流的大家,例如张大千、陈之佛。一个是傅抱石在金刚坡那个时期,刚好也是他的作品变得成熟的时期。然后那个时代我们看他们画的内容,其实也是跟当时的时事相关,就是抗战。这种爱国之情啊,对传统的追求等等。
比如说很多师古的一些题材,像竹林七贤之类的,这种可能经过战争的洗礼以后,人都向往一种安逸超脱的生活。我们可以感受到张院西的背景是非常深厚的,他不仅有那么多买家,其中包括驻华的使节,外交官也是通过他来购买傅抱石的画,最典型的我们可以看到高罗佩。而且高罗佩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一个汉学家,他对传统的中国艺术、民俗是非常有研研究的。就在那个时代,我们可以感受到傅抱石是一个不大善于交际的这么一个人。我们今天对张院西的了解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印象,觉得他是非常神秘的一个人物。傅抱石和张院西是通过卖画的交往发展成了一种非常难得的信任关系。这对身处抗战时期的画家来说帮助是很大的。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刚才各位老师也都讲到了,这批信札可以佐证很多傅抱石金刚坡时期的一些作品,也是研究这一时期傅抱石绘画发展重要的史料。
徐清
《傅抱石致张院西信札集》监制。中国画家,青年学者,西泠印社出版社编辑
我也很希望能以最完美的形式将这批手札呈现给各位,现在很多信札类的出版物注重其文献价值,把原纸边切掉,让一通通信札成为一个个整齐的方块,但是我觉得这样就缺失了一些作为实用书写本身的味道。所以我觉得还是保留它的纸边,保留折痕,原汁原味。
第二个是保留信纸纸色,因为这批手札里有不同的用纸,有不同的纸色,有不同的纸的肌理。在不同的材质上落墨,都有一定的区别。保持它原有的墨色变化,这在调色的时候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点。
在这批信札中有一些由钢笔书写的,量不多,钢笔字它经过长时间的老化,会有些褪色,褪色之后就会在笔触的周边形成类似光晕的晕散,很朦胧,这层东西怎么给他保留下来,怎么样给他最最细节的给他体现出来,这个也是在图像采集和印刷中都要关注的点,采集图像时不能丢失细节,调色印刷时需要留神注意。
刚才陈老师举例的那一张,那张用擦笔纸写的那通信札,颜色非常微妙,它有花青的味道,花青,淡墨,书写笔触,纸色,水渍交织在一起,没有明确的边界。我虽然没有见过原件,但是在刚才陈老师拿出原件进行比对,发现还是比较相似的我也觉得感到很欣慰,能够把它的颜色尽量的给还原出来,也是我比较高兴看到的。
刘建轩
《傅抱石致张院西信札集》编辑。艺术家,青年学者,西泠印社出版社编辑
看到这批傅抱石的信札,在书法的学习上也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它所反映出的面貌和我们现在说的科班书法教育很不一样。包括民国时期其他的一些大家的书法也是如此。在他们的书法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情感流露与自然的书写而不是强调所谓的“技法”,这是古今书法很明显的一个区别。古人的书写技法通常表现的比较自然,这一点在日常的尺牍手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在学习与研究古人作品时,书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这就要求书籍的印刷则要尽量去还原真迹的质感。所以我们在做书法集时就要尽量去做到原大,这点很重要。以赵孟頫的书法为例,他不同大小的字写法都不太一样,尤其是笔法是有差别的。如果不按字的原大来印,就会给读者带来很大的误导。
回到《傅抱石致张院西信札集》上来看,在原大原色方面做的就比较好。包括书写在不同材料上微妙的墨色变化都能表现出来。所以说我们在印的时候啊,也是结合了很多自己的书画时的经验感受去分析判断印刷的方案。就是希望大家在不能看到真迹的时候,能够通过书本去感受到真迹的风貌。
陈智萌
《傅抱石致张院西信札集》策划、北京保利拍卖高级业务经理
通过书札实物与出版物的对比可以看到,此次出版忠实于原件,尺寸较为严格的按照原大印刷,墨迹及信纸的颜色不追求统一,而追求精准。在修图方面保留了纸边,让读者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原件的文物状态。
这批信札是我征集来的,所以今天在这里就主要分享一下经过和感想。这些书信,藏家收藏十余年从未露面, 2019年时从其中选取了两通,发表了一篇文章,揭示了院西是谁。这篇文章的发布在近现代书画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书画收藏上款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院西这个名字在历史上没留下什么过多的信息,今天看来那么多重量级的画家为什么都会给这个人作画?一直是个谜团。伴随着这批信札的出现,一个专业的艺术品经纪人浮出水面,现在大家看很多书画里上款人院西的介绍也都来源于此。这是这批信札重要性的其中一个要点。
院西先生链接着上下游,买家、画家之间,与他有关的交流信息量巨大,信中所涉画作计有十余件,包括《竹林七贤图》《松下渊明》《羲之换鹅》《溪山高会图》《泰山巍巍图》《春江骤雨》《夏山晴岚》《秋壑鸣泉》《雪拥蓝关》等,均为傅抱石于二十世纪中期创作的重要艺术作品。从中不仅可以发掘诸如作品名称、创作时间、创作理念、题跋、印章等重要信息,亦揭示如《竹林七贤图》丢失案等事件真相。由此,该批手札为傅抱石作品稽考提供了重要凭据,是研究傅抱石绘画、篆刻不可多得的史料。
第三方的记载永远是局部的、片面的,这批信让我们能够像上帝视角一样,看着这两人对话,这种真实的感觉太奇妙了。这批信的出现就让我们有机会亲眼目睹傅抱石与张院西的对话,每个用词、表达方式其实都能体现出书信人的性格,傅抱石形象一下子就立体起来了,张院西作为经纪人怎么做自己业务的也特别清晰了。
整体而言,这批书札给我精神上的刺激是连续的,从第一次看到实物,到回去整批做功课,与同事、专家探讨,再到每一通的解读,惊喜感、幸福感持续很长时间。借用张伟老师的观点,此批信札除书法审美价值以外,更具文献价值,或引发美术史领域新观点、新视野。
文物之所以珍贵,因为它经历了时间的磨砺,得以保存下来。而在未来的岁月中,文物的命运我们不得而知。这批信札40通60纸的体量是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完整资料,以我们的工作经验而言,之后应该也很难出现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傅抱石研究领域的一个“藏经洞”被打开了。当然我们希望原件得以流传下去,但为了更多人可以看到、运用这批资料继续推进研究,我们决定在这个时刻将其出版。这也就是我们这本书的意义。
章之昊
《傅抱石致张院西信札集》特邀编辑、保利艺术研究院专家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购买和仔细阅读的书,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印制水准,无论是从普通读者、史论研究者还是职业编辑的角度,它都是一本好书。
当然,我这“王婆”是在“卖瓜”,但这瓜保熟。
因为我们从最开始接触这批材料,再到最后成书的呈现,整个过程,每位参与者在所有环节,对这批信札的艺术特点、文本内容、背景故事、印制细节的讨论,总是围绕着“精彩”“震撼”“棒极了”“太难得了”之类的词语展开的。
至于我们缘何会有如此统一的评价,其他几位老师已从美术史、风格史、编年体资料、个体塑造、印刷装订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发。在此,我只站在一位编者的角度,从如何营造阅读体验上,与各位简单聊聊。
编辑信札类读本,是一件可简可繁的事。窃以为,这本《傅抱石致张院西信札集》,便是在简繁之间拿捏了一个适合的度——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按时间与故事线将信札的顺序进行排列;再以释文在图版对页辅助阅读,但不做过度的按语解读——因为我们的潜在读者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对这段历史比较了解的专业人士、研究人员,看到释文,相关背景大多一点就透;对书画、史论充满好奇的在校生、爱好者,看到如此连贯、丰富的故事线,发掘的热情应该一点就着才对。
所以,我们与其去做“酸菜鱼”式的按语,不妨只将信札图版、释文这种客观呈现留在书上。至于主观的部分,各位去生发就好,毕竟对材料的过度解读,也容易使其变味儿。希望各位读者可以一边看着材料,一边想着问题,去进行开放式的阅读!
而读过之后,您多半也会认同我最开始讲的,这是一本好书。
北京保利202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预展及拍卖日程
云征集联系方式
文章转发自北京保利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