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海派嘉话丨资深“驴友”陆俨少

  • 上海嘉禾拍卖
  • 2023年1月08日05时







熟悉陆俨少,便知其绘画有一个特点,便是“画到哪算哪”,他下笔先由局部画起,笔笔生发,而后成局。相比于传统“胸有成竹”式的绘画方法,陆俨少的方式显的极为洒脱不羁,如波涛汹涌,下笔不能自止,笔畅神怡,血脉贯通。


若想达此境界,必做到“胸中有丘壑,腹内有乾坤”。实际上,陆俨少作画不仅是“画到哪算哪”,亦是“到哪画到哪”。他的“驴友”属性在其艺术生涯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陆俨少多次出游写生,绘尽山川面貌与精神,于古人笔墨中脱化而出,创作出极具个性的笔墨与样式,为近现代中国山水画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陆俨少(1909~1993),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南翔镇人。半世坎坷,成名较晚,文革后方迎来艺术上的春天。工诗文,善书法,尤精山水,开创了雄秀跌宕的“陆家山水”,为一代艺术大师。




资深“驴友


陆俨少先生可以说是一位资深旅游爱好者,他热爱大自然,极注重游览。自26岁起,他便游历山川,直至75岁高龄,他仍游性不衰,览福建武夷山、四川成都等地,其有诗可证:“老去光阴难再得,兴来心力全未抛。欲使笔砚供驱使,祖国山河着意描。”近五十年的时光,每几年,陆俨少便会给自己安排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祖国大地,出行之勤,范围之广,在同时期的画家中可以说是一位“资深驴友”了


乘津浦路先至徐州,观古于黄河;再至曲阜,参观孔庙、孔林;然后至泰安。……翌晨继北行,至济南,游大明湖,登历下亭,观趵突泉。然后北至天津至北平。……西北至大同,观云冈石窟。……回至北平,束装就道,归途经天津乘海轮经烟台、威海卫而至上海。前后约五十天,此我远游之始。


——《陆俨少自叙》


在《陆俨少自叙》中,陆俨少多次记录他的游览路线。1934年的北游之行,历时约五十天,跨越了江苏、山东、天津、北京、山西等五省,游览了各地诸多名迹,可以说是“资深驴友”的最强攻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然造化给陆俨少的艺术生命带来了无尽的启迪与灵感,让我们跟随陆俨少的画笔,共同游览他曾走过的山河。


三峡险滩的漂流之历


三峡险滩漂流之历对陆俨少的一生来说,一定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冒险之旅。正是因为这段羁旅,他以勾线方法,创造出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史的璀璨瑰宝——“陆家云水”,也使他成为“睥睨王侯五百年”的一代绘画大家,至今画坛无出其右。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陆俨少结束了长达八年的重庆旅居生活,乘一片木筏由峡江东下归乡。这一路,陆俨少的心情无比畅快澎湃,两岸石壁幽深奇秀,峰峦挺秀,犹如画卷般展开于眼前,川江礁石林立,水急涛吼。这样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于陆俨少来说,正是珍贵无比的自然素材。


“我坐木筏之上,可以细审其势,得谙水性,而传统山水,各家各派,无不尽备,诚非轮船急驶所能仿佛一二。在三峡之中,走了一个多月,比读十年书得益得多。”

——《陆俨少自叙》


▲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三峡


陆俨少早年山水广收博取,学习、研究、消化传统,画面多融汇古人面貌。在乘木筏漂流的途中,他细细地体察着水势的动静变化、云雾绕动之奇,于云水技法上不断研究精进。


他画水,或用线条作半圈弧形,正反相属,连成一行,行行相并,聚散疏密,取其变化;或画作漩涡状,溢波外溢,留出白地,以破其平;有时干脆间杂“网巾水”,或波头泛澜之法,以求变化。


▲ 陆氏勾水,画境与自然对照


他画云,有时用水墨淡淡烘染而成,不露笔墨痕迹,用以表现春山晴霭;有时用线条钩画而成,表现云烟动静。云水相值,氤氲滃勃,屈曲流转,浑然一体,蔚为大观。


▲陆俨少画云


是幅《巫峡清秋》画的仿佛是秋雨乍晴之时,岚翠尤湿,山石深凹处敢下重笔,山林水汽蒸腾处大胆留白,云涛滚滚,山体凝重,雄厚逼人。


山脚下,一叶扁舟正度过一处涨水险滩,惊湍跳沫,水流濆激,洄洑奔腾,这样的险景不禁叫人胆寒,画中船夫正齐心协力划动船桨,礁石在前,他们小心翼翼,否则便有触礁的危险。画面所绘制,正是陆俨少当年的亲身经历,因此生动非常,气势逼人,极为精妙。


陆俨少 巫峡清秋

设色纸本立轴

73×40cm

上海嘉禾2021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RMB 1,955,000


陆俨少的云水画法,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拓展。习前人古法者众,而能自出面貌者却少之又少。谢稚柳先生曾称誉:“唐宋之际,画水高手,史不足书,即唐宋高手,亦不足为我俨少敌也。”三峡险滩的漂流之历,对陆俨少来说,既是一场艰苦备尝的羁旅,亦是冠绝平生,不可有二的奇幻之旅,峡江山水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常描绘的山水题材。


游历广东

——对景写生的开始


1961年,陆俨少前往广东参加侨乡写生,这一次的写生,或许与以往游山玩水的畅快心情有所不同。时间回到1957年,他响应“鸣放”的号召,给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提了几条意见,竟被定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1961年方才摘掉右派帽子,但仍备受歧视。


摘帽之后,陆俨少先到新会、台山、开平。再到湛江参观新建港口,接着到茂名,参观了油页岩矿以及炼油厂,画下了许多有着当地特色的图景。陆俨少曾绘制一套《岭南胜游册》(十开)。在这件作品中,风景如画,远山如黛,水波澹澹,他的笔墨依旧灵动,但相比于以往的绘画风格,更多保留了真实景色的细节,其中描绘景色,于今天仍然历历在目。


陆俨少(1909-1993)岭南胜游册

设色/水墨纸本册页1961年作/1962年作

33.5×33cm×10

上海嘉禾202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RMB 23,000,000


六十年代起,陆俨少开始对景写生。在此之前,他观山游水从不勾稿,只是恣情观看,这种“走、看、默记”的方法,使他获得了转折俯仰不断流动变化的丘壑,最大程度调动了想象力而能将胸中丘壑恣情挥运。而对景写生的绘画方法,则强化了他的造型能力,减少了主观层面对景色的艺术性加工,保留下了更多真实景色的细节,呈现出更为具象的面貌。


▲台山石化水库


在陆俨少的自叙中,他常以“沉沦”“困厄”“坎坷”来形容自己在政治、人事、生活等方面所受到的歧视、贫困的境遇。绘画方式的调整,或许是他应政治集体性“深入生活”的要求所做改变的证据。在他的画面中,从未透露出情绪的萧条,更多是辽远旷达之感,他始终折服于自然造化,折服于祖国的大好河山。过往边缘的生活并没有压垮这位艺术的信徒,他“作画不辍”,将一切置之度外,只是潜心钻研山水画。纵观陆俨少的艺术生涯,这一时期的作品极具识别性,正是时代给他艺术留下的一枚特殊烙印。




陆俨少不仅重视山水本身特点,亦重视在构图、笔法等方面的变化。他在一生中广历名川,各山各水的不同面貌与特点给他带来艺术上的思考。


雁荡之胜

陆俨少中晚年居江浙,多游天目、莫干、天台、雁荡,而尤喜雁荡。1963年,陆俨少随浙江美术学院师生一起到雁荡山写生,雁荡山高峙厚重,雄奇朴茂,大巧若拙,令人其叹为观止。


▲雁荡山 图片来源网络


时隔29年,74岁的陆俨少再游南北雁荡,感慨颇多。他说:“我独爱雁荡,它的雄奇朴茂,大巧若拙,厚重而高峙,似丑而实秀,为他山所无。我多画雁荡,一以山之气质与我性格相近,二以不欲与人雷同,可以多所创意。”


是幅《雁荡胜景》“取势”而下笔,近景沉厚浓郁,水瀑潺潺而下,动态非凡。远景以灰色渲染,随意点染,云烟落纸,静气非常。笔墨挥运由雁荡造化而出,灵秀之气溢于纸面,水流之胜使人流连忘返。


陆俨少(1909-1993)雁荡胜景

设色纸本立轴1978年作

77×45.5cm

上海嘉禾2018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RMB 1,058,000


陆俨少强调绘画主体的典型性,雁荡山景貌复杂,秀丽多变,这恰恰符合了陆俨少的笔墨意趣,不求具象形似而以得精神面貌为要旨。也正因如此,他笔下雁荡山,虽不能指名为何峰何水,使人一望而知为雁荡矣。


黄山之奇


与雁荡山景貌不同,黄山之奇,天下皆知。李白有诗云:“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陆俨少生长于江南地区,江南多丘陵而不见高山巨谷、长林飞瀑之胜。他曾两次登临黄山,黄山的奇境震撼着陆俨少。


自古以来,众多画家为黄山的雄奇所折服,引之入画。梅清得黄山之影,石涛自题“黄山是我师”,张大千曾写天都鲫鱼背,刘海粟十上黄山……然而在陆俨少的一生中,以黄山入画的作品却远不及雁荡山之多,陆俨少自己也曾言:“雁荡山远较黄山入画”。深究其中缘由,或许于他的画面中可得到答案。


陆俨少(1909-1993)黄山松云

设色纸本 镜框 1976年作

69×34cm

上海嘉禾2015年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805,000


在陆俨少1976年所作《黄山松云》中,青松迎客,云雾盘恒缭绕,雄浑之色跃然纸上,画中头戴草帽的人物或许就是攀登黄山的画家。黄山的奇崛于天下名岳亦为罕见,奇松怪石巧然天成,云山雾海汹涌澎湃,黄山之景是极有性格的。于陆俨少来说,他作画强调笔墨之变化,黄山的奇崛既丰富了陆俨少的笔法变化、构图形式,从另一方面来看,也给他带来一些局限和难以变化。


或许也正因各山各水性格之不同,陆俨少反对到东到西,不管何山何水只用一种笔法的绘画方法,而更强调找到与山水性格相适应的笔法,创出一个新的面目。雁荡之胜,黄山之奇,给陆俨少带来艺术上的品悟与思考。


画山当得其精神面貌,山水既变,笔墨也不得不变。陆俨少还领略过浙江小景的雄奇多变、四川青城的幽然苍郁、武夷山的奇特险峻……他为千山万水写像,千山万水亦助他探索画道。


陆俨少(1909-1993)青城积翠

设色纸本镜片1979年作

90×48cm

上海嘉禾2015年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3,105,000




四人帮粉碎终于粉碎,阴霾尽扫,白日重现。1978年,陆俨少终于摘掉了扣在他身上的地主帽子。这一年,陆俨少已然七十岁了。一生的坎坷并未将他对艺术的热情磨灭,他恒久的走在艺术的道路,将人生的际遇与对自然造化的探索融汇纸面。1977年,陆俨少赴井冈山写生,这次的经历,成就了陆俨少艺术风格的“拐点”。


▲井冈山山景


井冈山作为革命圣地,这里山高林密,层峦迭峰,云山绵邈,长林如带。陆俨少仔细观察,反复领悟传统各家之技法,创造了“井冈山画法”,画面的色彩亦变的明亮起来。


一日下午二时许,我看到山上丛林边缘,日光斜射,显出一道白光,甚为好看。归与西画家言及,说是轮廓光,我遂由此创为留白之法,后来在新安江水库、井冈山等处,看到同样的观象,又加以改进、丰富,用到创作中,效果很好。遂多用之,形成我的独特面目。


——《陆俨少自叙》


所谓“井冈山画法”要点有三,一是从井冈山只见树木不见山石的高山大岭中,领会并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皴点;二是根据群山在乌云遮蔽和阳光照射下不同的光影变化,创造出浓淡不一的墨块,来表现岚翠空青,晦明开阖的面貌;三是臻妙的留白法,即可表现光、气,亦能表现水流、云影和轮廓光等。陆俨少曾言:“巍巍井冈山,成就了我绘画技法的诸多创新,成就了我艺术的新突破,让我流连忘返,终生难以忘却。”


陆俨少(1909-1993)井冈山朱砂冲哨口

设色纸本立轴

140×68.5cm

上海嘉禾2020年秋季暨十周年庆拍卖会

成交价:RMB 16,100,000


《井冈山硃砂冲哨口》右面是悬崖耸立,左边是云雾缭绕的万丈深谷,画面中山石少现而被泽林木,秀润葱郁,正是井冈山特有的风貌。此画便显现出陆俨少对留白法和光影变化的运用和研究,背阴处浓厚而受光面清亮,晦明变化,山间朝暮,引人入胜。一条山泉由山顶坠落而下,汇入谷底河流,甚是险峻。著名画家、评论家郑竹三先生认为,云、水、泉三者实中含虚的动态图象的生动构成,正是此图最为精妙之处。井冈山的自然造化融合翰墨水色,在黑白笔墨寸纸之间,绘执笔者之妙意。


陆俨少的画既有传统山水画的高远格局,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他的山水画,自有一种郁勃之气回荡其间,行云流水的意气,给人清新隽永、古拙奇峭之感。时代的春风给人民吹来勃勃生机,陆俨少在井冈山的经历,亦给他的艺术带来新面貌和新风采!



“资深驴友”陆俨少用他的画笔描绘的不仅是外在世界的流动,更是他心灵的写照,他的一生从未停下游历的脚步,千山万水历遍,荡尽了人间风烟,心灵随世界悠游盘恒,白云飘荡,水流缠绵,他的性灵契合了天地自然之道,将师法造化与中国画传统精神内核相结合,时至今日,从陆俨少的画面仍然长久启迪着我们师法造化,笔墨当以万物为宗!





上海嘉禾2022秋拍全程回顾





电话:021-32558111

传真:021-32558666

官网:www.jhpmzx.com

邮箱:jhpmgs@126.com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111号延安饭店南苑。

*本文版权归上海嘉禾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