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剧烈转变的时期,这些剧烈变化的共同作用重塑了整体社会的审美品位,之后世俗化、市民化、个性化的审美思想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此时的景德镇瓷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新的营养,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它折射了明末清初社会的变迁与审美的改变,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生存的生活方式,并将瓷器工艺和小说戏曲版画甚至西洋艺术的表现内容融合在一起,具有极高的工艺文化水平和艺术价值,达到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高峰阶段。
Lot 716
清康熙 青花群仙祝寿图盘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高:2.8cm
直径:14.8cm
此盘造型规整,釉面光洁,微泛青,足端露胎处可见胎体坚白细糯,颇具康熙糯米胎质特点。盘心双圈内绘寿星老坐于松荫之下,梅花鹿卧于其侧,神情安逸。外壁绘青花八仙人物图,场面宏大,可谓瑞意满溢,吉庆祥和之景跃然于眼前。青花色泽明快,画法细腻,人物形态逼真,每个人物特征均给予认真刻画,远非庸工俗匠所能为之,必出御窑精工之手。
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迎来六十大寿,为此万寿节,宫廷内外均竭力筹备,此前一年,郎廷极便榷窑江西,精心制作一批寓意吉祥、质量上乘的瓷器上供御用,拍品应为这批精心制作的贺礼之一。
本品宫廷制式定烧,人物姿态各异,以群仙祝寿为题,寓意福寿无疆,青花发色明艳,质量极佳,时代特征明显,不失为一件具有极高收藏和研究价值的熙朝御窑青花佳器,颇值收藏。
Lot 716
清康熙鸡油黄釉暗刻夔龙纹双耳杯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高:7cm
来源:或于1912年12月7日购自伦敦山中商会Marcus Ezekiel(1854-1927)旧藏。
出版:《清风明月:风雨游艺录》,中华书局,2022年,图125。
明清时期,黄色为皇家专属,对于黄釉瓷器的管理更是十分严格,不得僭越,据清宫史料记载:“里外皆黄者,皇帝用;外黄里白者,皇后所用”。
拍品造型小巧秀雅,体轻质纯,几近脱胎,腹部两侧置对称戟耳,更现玲珑。内壁及底施白釉,外壁满施娇黄釉,中央暗刻双夔龙抢珠纹装饰一周,应为取材上古青铜器化裁而来。黄釉润泽如鸡油,正是民间所说“鸡油黄”。这种釉色是康熙御窑仿明代弘治娇黄而来,且工艺精湛,釉面光亮匀净,没有明代的兔丝痕,大气尊贵中又颇显娇艳可爱。本品器形虽小巧轻薄,但却不缺沉稳端庄,华贵之气,黄釉釉质滋润,为康熙朝御窑浅浮雕品种之佳作,是为“诸巧皆备”之典型。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均有相同器收藏,可资参考。
拍品或属Marcus Ezekiel旧藏,Marcus Ezekiel(1854-1927)及其子Victor Ezekiel(1905-1976)二人均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伦敦中国艺术收藏发展早期的领军人物,也是著名伦敦东方陶瓷学会重要成员。
Lot 724
明嘉靖 青花喜报多子纹大盘
款识:“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单行楷书款。
高:11.3cm
直径:56.5cm
出版:《不独帝宫藏》,上海,2020 年,页45。
展览:《不独帝宫藏—明清官窑瓷器精品展》,上海,2020年。
此件大盘纹饰独特,尺寸硕大然无变形之虞,为嘉靖官窑相当少见的品种。盘心青花绘石榴喜鹊图,寓意喜报多子,多福多寿。圈足内砂底无釉,可见胎质细糯。青花呈色艳丽,纹饰均采用先勾后填之法描绘,制作讲究。与拍品相同之传世器寥寥无几,仅知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伊斯坦堡托普卡比宫殿博物馆等少数机构各有一至二件藏品,且设计略异,尺寸有别,其珍罕可知。
参考C. M.Woodbridge先生及Eugene Bernat伉俪旧藏
Lot 710
清康熙青花鱼藻纹杯
款识:“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高:5.5cm
直径:8.8cm
参考记录:
伦敦苏富比,1951年5月8日,编号41。
纽约苏富比,1981年6月24-25日,编号314。
此件青花杯为康熙官窑仿嘉靖青花鱼藻纹杯之佳作。明末清初世人对瓷器的鉴赏风气中特别推崇嘉靖官窑,时人叶梦珠在《阅世篇》中评述“磁器,除柴、定、官、哥诸窑而外,惟前朝之成窑、靖窑为最美,价亦颇贵。”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明嘉靖同类器,纹饰画工皆可见传承之意,工谨细腻,可资参考。
此杯轻薄匀称,器身作鱼藻纹通景,分别绘以鲭、鲌、鲤、鳜四种鱼,取谐音寓有“清白廉洁”之意,也有连年有余、富贵有余之吉祥寓意。鱼藻图,逸趣盎然,韵味悠长,意含道家无拘逍遥之追求,亦寓意德行清廉高洁,甚得历代帝王喜爱。
此件小杯可参考同批另一只小杯,曾属C. M.Woodbridge先生及Eugene Bernat伉俪旧藏,先后售于伦敦苏富比1951年5月8日,编号41及纽约苏富比1981年6月拍卖会,编号314。Eugene Bernat夫妇是上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品藏家之一。
左右滑动查看拍品展开图
Lot 735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图棒槌瓶
高:46cm
直径:12.5cm
拍品为康熙青花经典品种,造型硕大,制作工艺精湛,传世较为少见。腹部通体以青花绘山间骑行、秋江渔乐图,全器青花发色幽兰,其青翠之感又被称为“翠毛蓝”,纹饰描绘细致,画面极富立体感,不失为文人雅士案几上之文房清玩。
康熙时期的大型瓷器数量较少,而如拍品般品优质佳者则更是凤毛麟角。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相类藏品,其器型及白釉浆质感与拍品相近。另可参考纽约佳士得2014年3月20日,编号2147,尺寸、画意及青花发色亦与拍品十分相近,当时成交价为23.3万美金,可资参考。
Lot 729
明崇祯 青花苏武李陵故事图葫芦瓶
高:26cm
此件葫芦瓶饱满浑圆,分上下两部分,造型优美,胎体敦实,瓷釉洁白。外壁以青花绘苏武李陵故事图,情态生动,所绘灌木,其表现方式为小圆球呈簇状排列,与国家博物馆藏已知的崇祯纪年款静水碗表现方式相同。整器青花发色明艳,用料讲究,笔意流转自如,在崇祯同类青花葫芦瓶中较为罕见,风格极具时代特征,所绘纹样也体现晚明文人抱节守志之决心。同纹样例,见英国巴特勒家族旧藏;同造型例,亦可参考弗兰克斯爵士藏品。
葫芦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故葫芦造型的瓷器早就登上了瓷器王国的舞台,成为我国古老陶瓷文化百花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此件葫芦瓶为明代崇祯时期极具典型色彩的一件代表力作。
Lot 762
明初 龙泉官窑刻划牡丹花纹大盘
高:6.8cm
直径:42.5cm
来源:日本关西私人收藏。
龙泉地处浙江处州,窑业久负盛名,随着近些年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学术界对于明初龙泉窑的地位已经达成共识,即认为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均是烧造宫廷御用瓷器的官窑。但与景德镇青花瓷相较,龙泉窑釉下刻花工艺更为繁复,精品亦相对较少。拍品品质上乘,气度严谨,当属龙泉官窑之极品佳作。
通体施青釉,盘内壁浅刻官样折枝瓜果纹,盘心饰缠枝牡丹纹,外壁刻灵芝竹叶纹,刻花手法熟练明快,青釉发色明丽均匀,釉面肥厚滋润,散发出玉石般温润内敛的气质。裹足满釉,环形垫烧,火石红鲜明,当为明初龙泉官窑不可多得的珍品,映目清新。
拍品刻划装饰纹样与1994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明代永乐青花大盘如出一辙,另外土耳其托普卡普宫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亦收藏有一件与拍品主题纹样类似的青釉大盘,皆可互相比较参照。由此可知,两处窑场在同类器皿有着相同一致的纹样,均由宫廷统一“定夺制样”,故拍品此类龙泉御窑器皿与明初景德镇官窑产品性质相同,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Lot 773
明初 剔犀如意云纹梅花式捧盒
高:20.7cm
直径:24.2cm
来源:伦敦 Priestley & Ferraro Chinese Art 旧藏。
“雕漆”是于漆胎上髹上厚厚漆层然后把漆层雕成图案花纹,不论颜色但所刻花纹为卷曲形抽象图案的统称为“剔犀”,又称“云雕”,日本称为“屈轮”。常见的剔犀呈现两种不同的雕工,有浅而圆润的仰瓦式,有深而陡直的峻深式,各具不同的韵味。明代剔犀不多见,沿袭元制,以简单的捲云纹为主导,从中心向外递增,中央纹饰箭菌纹,漆层较元代为薄,漆层主色之中只夹杂两、三道,但色彩鲜明。本捧盒木胎,造型端庄饱满,作五瓣梅花式,平顶直壁,唇边子母口相扣合,下承随形圈足。盒内髹朱漆,底髹黑漆,外壁通体以剔犀工艺装饰,盖以变形柿蒂花为中心,向外雕如意云纹四层,器身亦以如意云纹为饰,刀口斜面显露朱色漆线,是为“乌间朱线”之做法,整器漆色莹亮温润,构图饱满,堆漆厚薄适度,形制古朴典雅,全器雕刻不作棱角之形,精细工整,雅致匀称,时代特征明显。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两件明早期的剔犀捧盒,与本品多有类似,参见《East AsianLacquer-T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会博物馆,1991年,页53/编号12、13。英国大英博物馆以及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亦有相似藏品展出,另美国Mike Healy亦藏有同类作品,可作参照。
Lot 772
明成化或更早 剔红人物典故折枝菊花纹香盘
长:36cm
宽:13.5cm
高:2.5cm
来源:日本京都小幡正治先生旧藏。
线香的使用在古代极其普遍,特别受到贵族阶级和文人墨客的喜爱,是他们居家养生、陶冶情操必备的日常用品。而本品则是用于盛放线香的香盘。“剔红”作为髹漆手法的一种,在唐代时就已经出现,宋时剔红开始兴盛,元时民间出现张成、杨茂等髹漆名家,到了明代(1368—1644 年) 成为了漆工艺发展的黄金时期,剔红作为髹漆工艺中制作数量最多、艺术评价最高的一种得以广泛运用。
本品盘心长方形开光内雕“张良拾鞋”、“鹤鹿同春”典故纹饰,虽然主题丰富,但画面布局却精细巧妙,将张良与老者置于中心位置,二人行于桥上,皆束发长髯,留有长须,细微之处在于年纪之差呈现在额头皱纹的有无,耐人寻味;而“鹤鹿同春”却是以近乎细微的表现手法穿插在画面中,小鹿立于山石之上,而鹤飞于天地之间,整体画面竟有如山水画般意境深远,空余之处尚有留白,这点不同于晚期剔红器的纹饰繁复庸俗也与早期剔红器的严谨肃穆有所区别,颇具活泼之感。在天地的表现上依然是继承早期的长条和方格形锦地做法,用以表现画面上不同的空间,不禁让人感叹古人的心思巧妙。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本品的边饰,盘内侧的纹饰为折枝菊花纹,仔细探究发现其图案是在黄漆素地之上压雕而成,而我们一般所见明中期之后剔红器基本都是朱漆素地,所以本品显得尤为特别,再看盘外侧,边饰为如意头形云纹,这两种边饰都是明早期剔红器的重要特征,由此为本品所处之年代为成化甚至更早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明,同时因为明中期特定的历史环境影响,政局动荡,内部竞争激烈,也使像本品这种用料精良,雕工细腻的剔红器显得尤为珍贵,根据本品的保存现状可以发现它的历任主人都对其极其珍爱。
上海匡时2022年秋季拍卖会
预展
12月21日至22日
拍卖
12月23日(周五)
A厅
10:00美好生活专场
12:30中国书画专场
16:30云水禅心—佛教及铜炉艺术精粹
18:30瓷器古董珍玩专场
20:30器成天下—新中国用瓷暨民国精品
B厅
10:00 宜时秋月—中国历代纸币专场
12月24日(周六)
B厅
10:00怡廉道古—中国历代钱币专场
地点
久事衡山大酒店
(原富豪环球东亚酒店)
(上海徐汇区衡山路516号)
↓点击下图查看电子图录↓
上海匡时拍卖有限公司
上海市静安区成都北路199号恒利国际大厦1901室
咨询电话:(021) 6136 8522
邮箱:shanghai@council.com.cn
房间预定 & 办理电话委托:13585775776方小姐
文章转发自上海匡时拍卖有限公司,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