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一种观看的语法,最重要的,是一种观看的伦理学”。这是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的一段话。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后,追求相似性的绘画不再是主流,摄影补偿了绘画能力的不足。当今时代,摄影已融入生活,艺术家普遍开始在作品的内容、媒介、呈现方式等方面展开更为多元的尝试,当我们聚焦当代摄影艺术时,这些“新花样”变得越来越丰富了。
不久前,在厦门举办的第八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以下简称“集美·阿尔勒”)展现了众多华人优秀年轻艺术家的展览,持续带来国际摄影新声音,呈现中国摄影探索与发展,为观众带来异彩纷呈的光影艺术盛宴。接下来就跟随小编的脚步,让我们一起走进摄影世界吧。
第八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摄影界的奥斯卡
阿尔勒国际摄影节
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可以说是全世界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也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摄影节,甚至有“国际摄影界的奥斯卡”之称。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自2010年起展开密切合作,于2015年启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至今已有八个年头。自创立以来,集美·阿尔勒汇集了来自英、法、美等数十个国家、近900位参展艺术家,呈现了超过两百场来自中国、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中精选出的摄影展览。
展览现场
除了每年邀请选自当年阿尔勒的精彩项目亮相厦门之外,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得主将作为中国摄影界的新生力量,受邀于次年的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的国际舞台参与展出。2021年由三影堂摄影中心与香奈儿联合发起的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今年再度接力,从5组中国青年影像策展人的展览中,创造新生代与社会对话的发声场。
今年集美·阿尔勒携超过100位艺术家、30场展览亮相中国,展览之多,令人目不暇接,集美·阿尔勒的特殊性在于单元板块的多样性,其中最受瞩目的单元无疑是聚焦华人优秀年轻影像艺术家的“发现奖单元”展览。作为中国最高规格的摄影盛会之一,各方专家、机构携手,发掘华人影像创作力量。
中国摄影的新生力量
摄影技术发展至今,离不开技术迭变和设备更新,让陷在其中的我们以为这就是全世界,却忘了机器背后的那个“人”始终掌握着话语权,影像也从“拍什么是什么”变成了“想让你看什么”。当我们诘问艺术家想表达什么的时候,其实也是艺术家自省的过程,任何一个创作都是要反复打磨的,尤其是一种新的观念的产生。
本届集美·阿尔勒有接近20个华人优秀年轻影像艺术家的展览,这些展览占据了本届摄影展超过一半的数量,从中表现了年轻艺术家的新观念以及尝试以当代艺术的角度解读摄影作为主观叙事方式的多重可能性,也揭示了中国当代摄影新生力量正在不断崛起。
这些国内新生代摄影艺术家,用犀利而敏锐的镜头和极具鲜明的个人风格,探触到当代都市生活的边缘与缝隙之中。这些具有青春敏感气质的作品,显示了新生一代艺术家的自由思考和迥异的趣味,带着强烈的内省色彩和个性元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的创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代表着中国当代摄影艺术领域最新潮的思想。
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技术对摄影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成为了摄影的一部分甚至更多,从摄影的内部改变着摄影,在本届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获得者陈翠梅的作品中可以预测这将是摄影未来最重要的改变之一。
“就因为你按了快门吗?”展览海报
究竟什么是“拥有”呢?拥有是陈翠梅展览“就因为你按了快门吗?”讨论的核心,我们到底“拥有”什么以及用什么方式拥有。人工智能绘画是近期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现在AI已经发展到可以通过一句话生成一幅作品的程度,作品《两个在金门高粱地里鉴界的男人》便是通过AI生成的图像作品。
陈翠梅《两个在金门高粱地里鉴界的男人》
数字技术使摄影的固有内涵与其他门类艺术的边界不再清晰,交融互生,打破摄影的纯粹性,在新的结合、嬗变、共生中释放当代新生摄影的强大生命力。
跨领域摄影师
集美·阿尔勒展现了很多跨领域的摄影师的作品,他们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实践,将自己所看到的、发现的某一领域的困境展现给观众。此时相机的功能发生转变,田野调查完成后的综合考量成为视觉文化的证据。艺术家本身从事着与摄影不相关的行业,通过跨界的方式将摄影与自身所擅长的事业联系起来。
诗人翟永明用相机把自己的形象留在名人故居中,形成相对抽象异诞的画面,展览空间中的诗歌组成影像的脚本。
翟永明《触碰》
演员是幻觉的载体。作为演员的黄觉,常以被观看者的姿态活着。通过摄影,黄觉化身侦探潜入真实世界,展览以主观视角进入,通过线索寻找、瞬间呈现、窥探等方法,使观看者进入侦探视角,寻觅、捕捉存在的须臾。
“烟花侦探”展览现场
张恩利是以绘画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家,但此次他所给出的两个影像创作系列《头发》与《蛋》,将摄影与绘画、摄影与雕塑的边界自然“缝合”,既开拓了我们对于摄影图像实践的想象空间,也给我们带来了不拘材质和媒介束缚所得的意外之喜。
张恩利《蛋》
探索个体身份
摄影作品是探索个体身份的一种再适合不过的媒介。艺术家往往通过肖像和展示个人物品的形式表达对自身与他人的认识。
入围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的艺术家杨圆圆个展“造乡”集合了几部于2019—2022年创作的短片,以及一系列摄影作品和档案。在这些带有纪实色彩的图片中可觉察到艺术家埋下的含蓄意指——复杂身份下的文化秘密。艺术还可以成为探索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文化上时身份是如何变化的有力工具。杨圆圆在探索和质疑有关身份的同时,表达出对移民文化断裂和乡愁的深思与新的阐释。
杨圆圆《在一起》
袁可如的个展“记忆所及之处”围绕着疾病的隐喻,使用了文学虚构和场景建造的方式,呈现了记忆在不同场景中,将虚构的故事嫁接到“人造”空间,空间的叙事性强调人的意志,在记忆所及之处,捕捉现代文明的脆弱和人的困境。
袁可如“记忆所及之处”展览现场
袁可如《永恒与片刻》录像静帧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这些艺术家和策展人的作品触及了许多与我们的过去和现在有关的问题,如如何理解自然,如何展现记忆,如何超越记录,如何看待真实,如何面对自我,等等。他们的手法多样,观念灵活,拥抱而不是拒绝社交媒体时代的摄影的新可能性,同时也再一次开发了并且确认了中国当代摄影的可能性。
中国影像艺术的发展
通过中国当代摄影新生代艺术家的作品可以看出,当代摄影艺术已经逐渐脱离传统的拍摄器材,更加注重艺术家的思维,而摄影方式只是一种媒介。而摄影作品的价值,也不仅仅简单地停留在构图表面和大众直觉式的拍摄,更需要以艺术家为原点思考其“觉察”世界的观念和实践行为。这些新生代力量团体中出现了很多跨领域的摄影师,他们用独到的眼光发现了世界上某个角落正在发生的困境与状况,一个摄影展就成了一系列叙事。摄影的现实主义可以定义为不是“真正地”存在着什么东西,而是我“真正地”觉察到什么,而从这股正在崛起的新生代力量中,可以看到这些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影像艺术在当下及未来的可能性。
中国影像艺术的未来很可能会因为新生代力量的崛起而发展出更多的新规则,左右艺术从业者未来的发展道路。而从本届集美·阿尔勒中,我们能发现中国本土摄影节在发展之初的这一阶段所做的努力和思考的价值所在。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
·
·
往期精选
·
·
文章转发自收藏拍卖杂志,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