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以载道,道器合一。琴作为修身之器,与中国古代社会“士”的命运血脉相连。张之洞作为晚清洋务派领袖,人物辐辏,接受了正统儒家思想和礼乐文化熏陶,有着深厚的古琴情缘。他左琴右书,箪瓢晏如,琴终身不离,秉承了“士”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修身理性和“治国平天下”政治人格追求。
![]()
通长:130 cm 肩宽:19.3 cm 尾宽:14.8 cm来源:
张之洞旧藏;
王生香旧藏;
砚琴斋旧藏。
出版:
荣鸿曾主编,《古琴荟珍:砚琴斋宋元明清古琴展》,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1998年,图50,第128页。
台北市立国乐团、鸿禧美术馆编辑,《古琴纪事图录:2000年台北古琴艺术节唐宋元明百琴展》,2000年,第188、189页。
孙晓辉(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张之洞与谭嗣同的斫琴意向与政治隐喻》,《中国音乐》2020年,第4期。
琴仲尼式,桐木面板,鹿角霜灰胎,髹栗色大漆,雁足、岳山、承露、龙龈、冠角、龈托等俱黄梨木制。琴背轸池下篆书琴名“山水清音”,其下又刻小楷“第二”。龙池内两旁刻行书廿一字款并填朱砂:“光绪庚寅律中黄钟之宫,无竞居士选材命工依法制”。龙池下落篆文“广雅堂”长方大印。龙池下刻铭文:“无竞居士者,南皮张之洞别号也,相传造琴百张,流布人间,此其一也。甲午仲春王生香识。”
此琴见载于王生香《金陵访琴录》,记云:“‘山水清音’一孔子式……琴初来时音颇沉,经单数月,音转清且亮,亦不可忽视也。”
![]()
王生香(1902-1975),原名王敬亭,号卖履翁。原籍山东费县,1948年客居金陵,寓居西冶山道院“十二琴草堂”。是南京乐社早期骨干之一。早岁曾师从山东诸城派著名琴家王露(心葵)习琴,得其真传。1958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66年,将“十二琴草堂”的大部分古琴捐献国家,其中南京市文管会的就有大唐雷霄制唐龙吟琴等六张。先后书成《金陵访琴录》、《鉴琴六要》、《〈神奇秘谱〉指法一斑》、《拍节考证》、《琴道新编》、《〈广陵散〉商榷》、《冶山琴谱》等洋洋数十万字的琴学著作。这批著作显示了独特的视角和精深的见地。查阜西先生对其琴学理论的研究水平推崇备至,曾经向沈阳音乐学院推荐王生香作为古琴教授,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王先生终未能成行。
笔者在参与整理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特藏古籍时,发现张之洞手书的“南皮张氏家藏”的《五知斋琴谱》①一套(见图1),共八册,配以精致的蓝色木函,黄色书签题书名。该书著者为清代广陵琴家徐祺,他遍访金陵、虞山、蜀等各大琴派琴士,荟萃各派琴谱,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编撰成这部广陵琴派影响最大的琴谱,以致“操缦之士,几于人手一篇”。鉴于该“南皮张氏家藏”本琴谱中有张厚璋②(张之洞兄长张之之孙)的文童生证件,相关专家鉴定这是晚清文童生准考证(见图2),说明这本《五知斋琴谱》是张之洞家族使用并珍藏的一本琴谱。![]()
图1: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藏“南皮张氏家藏”《五知斋琴谱》
![]()
图2:张厚璋(张之洞兄长张之之孙)的文童生准考证
张之洞是一名操缦的琴师吗?张之洞与广陵派有着怎样的渊源?晚清士大夫阶层中习琴者有多少?习琴怎样影响了他们的修为和行为?在晚晴社会转型时期,士大夫阶层通过这件乐器展示的古琴意向与他们的政治倾向有怎样的隐喻关系?二、张之洞琴学的家传与师承
1、外祖父传宋李清照琴
晚清重臣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朝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曾祖张怡熊官浙江山阴县知县。祖父张廷琛曾任四库馆誊录,议叙福建漳浦柬场盐大使,题补古田县知县。父张瑛,少孤贫,力学致仕,曾任安化知县,有治声,后调贵州,任贵筑知县、威宁知县、古州同知,又升任兴义府知府,署贵东道。张锳曾礼聘一代名儒韩超、胡林翼等为张之洞传授“乾嘉老辈诸言”,又购书数十橱,“令于日课外,听以己意观之。”青年张之洞中举后,曾寓居京师外祖父蒋策家(实为继母娘家)。③清朝大学士纪晓岚曾经收藏过北宋末年金石家赵明诚请当时斫琴名家为李清照定制的古琴一张。④纪晓岚将此琴赠于张之洞外祖父蒋策,后由张之洞收藏。
1837年9月2日,张之洞出生于贵州省兴义府官舍。其母朱氏,四川邛州直隶州知州朱绍恩之女。其母善琴,这种情结深深地影响了张之洞的一生。道光二十年(1840)张之洞4岁,生母朱氏病卒。他由庶母魏芷香抚养,视如己出。其母遗琴二,张之洞为官46载,直到生命生命尽头,都一直把生母留下的两把古琴带在身边,有诗云:张之洞学琴于北京,时值他15岁中举荣登解元至26岁题名探花的这11年期间。咸丰二年(1852),他回原籍直隶应顺天府乡试,中第一名举人,才名噪都。咸丰五年(1855),父亲张瑛剿灭杨凤农民军,击退苗民起义。秋天,张之洞偕夫人辞别父亲,取道川、陕赴京就试。咸丰六年(1856),三月,赴礼部试,考取觉罗宫学教习。同治二年(1863)他入都会试,中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咸丰年间,张之洞学琴于北京,拜在京城教习古琴的黄勉之(1853—1919)为师。黄勉之于1919年去世后就埋在北京陶然亭附近张之洞祠堂旁。⑦由此可见,黄勉之与张之洞师生情谊的深厚!晚清琴师黄勉之琴技高超,得广陵派真传,曾暂入佛门,拜释空尘为师,一说受业于萧山陶梦兰先生。黄勉之“时时自称其法得广陵正宗”、尝“自署广陵正宗琴社”。在北京办“金陵琴社”,其门徒包括杨宗稷(后创九嶷琴派,传弟子管平湖、杨葆元、彭祉卿等),以及当时在北京的张之洞、溥侗、叶诗梦(佛音尼布,传弟子高罗佩等)、贾阔峰(传弟子乐瑛)、史荫美、溥侗、李济、桂百铸等。此外他也结交一些达官显贵,如张百熙、王树楠、阎锡山、冯恕等。也就是说,杨宗稷、叶诗梦等师从黄勉之学习时,同学中就有张之洞。杨宗稷于1905一1907年拜黄勉之为师学琴三年习得二十首琴曲。可以说黄勉之一脉培养的职业琴家,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古琴音乐演奏与琴学研究代表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之洞受业于黄勉之,得广陵派真传,习《五知斋琴谱》。其幕僚之中也有善琴者。如其幕僚朱启连(朱执信之父)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著琴曲谱集《鄂公祠说琴》,有琴律浅说、琴律余说、旋宫相生音律图表及琴谱校正《古怨》、代《徵招》两曲,共四卷。
张之洞不仅弹琴,而且能够斫琴,名于当世。张之洞斫琴百张,现存精品有清光绪年间制“山水清音”,仲尼式,长121.3,宽(额17.5,肩18.4,尾13.5),厚5公分。面、底皆深栗壳色漆,未见断纹。琴材配件有桐木面板,牛角轸。雁足、岳山、承露、龙龈、冠角、龈托等俱花黄梨木制。琴腹款识乃龙池内两旁刻行书两行共21字“光绪庚寅中黄钟之宫, 无竞居士选材命工依法制”。琴背铭文轸池下刻大字篆书琴名“山水清音”,其下又刻行书“第二”。龙池之下刻篆文“广雅堂”长方大印。龙池之下刻铭文“无竞居士者 南皮张之洞别号也 相传造琴百张流布人间,此其一也。甲午仲春王生香识”。又王生香《金陵访琴录》提到张之洞另一张遗琴,“又一琴李君藏,形制、腹款、印章与此琴同,唯琴名为‘淡泊明志’四篆书,右下有‘第七’两小楷耳。”![]()
Lot4604 出版:《古琴纪事图录:2000年台北古琴艺术节唐宋元明百琴展》,第188、189页。
Lot4604 出版:《古琴荟珍:砚琴斋宋元明清古琴展》,第128页。
中国嘉德2020春拍“丝桐金声—名家藏珍古琴萃选专场”获展张之洞所斫百琴之首床“天下和平”,其下行书刻“第一”。龙池内两旁刻行书款并填朱砂21字:“光绪庚寅律中黄钟之宫,无竞居士选材命工依法制”。通长121.5厘米,肩宽18.5厘米,尾宽13.5厘米。此琴由张之洞曾孙张遵骝(1916-1992,专攻思想史与佛教史)赠送给戏曲家、翻译家吴晓铃(1914-1995)。(见图6)![]()
图6:清光绪 “天下和平”仲尼式古琴,张之洞选桐木命良工斫百琴之首 Lot 3691,中国嘉德2020春拍四、张之洞琴学的政治隐喻
张之洞是一位一生奉行经世实学的儒臣,历经了从清流派到洋务派的嬗变。早年他就学于贵州、直隶,受胡林翼和韩超影响最深。他担任学政后出使湖北、四川。他秉承家风清廉耿直,有清流进谏情操所谓“独衔幽愤希高踪”、“虎豹当关卧,不能遏我言”,表明了他励精图治、经世心切的追求。同治光绪年间朝中有清流派。所谓“清流”,指的是历代清议集团,以朝臣的犯颜直谏为标志,比如东汉党锢、宋代太学生、明末东林党等士大夫言论势力。晚清“清流”派主要是翰林院的“讲官”们,热衷雅集唱和、金石考据、学术校勘,遇到时政要事,就联翩上疏,鞭挞权贵,弹劾督抚,在朝堂上形成道德舆论的压力。清流派以大学士李鸿藻为首,张之洞与朝廷清流中人潘祖荫、李慈铭、王懿荣(张之洞续娶王懿荣之妹为妻)等交往甚密,后又与北清流骨干张佩纶结识,渐渐成为中坚力量。张之洞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并称“翰林四谏”,再加上刘恩溥、陈宝琛,又称“清流六君子”,而张之洞“实为之袖”。他们为民请命、犯颜直谏,表现了秉公持论,伸张正义的清流本色。平反四川东乡冤案、庚辰午门案、修改伊犁条约等更是让他名声大噪。张之洞在他的幕府和属下的书院书局中安置了许多清流人物,如梁鼎芬、吴兆泰、缪荃孙、沈曾植、郑孝胥、陈庆年、陈衍等。
张之洞主政山西,开始从保守的清流党人转向洋务派,并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代表人物,他聘传教士李提摩太为顾问,指导传播科技知识。设立洋务局,还发布《延访洋务人才启》,发展冶铁工业,并编练新军。其后主政湖北18期间,他兴实业、办文教、练新军,养育新人才,在武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兼及水路交通、轻重工业、文化教育、军营制度、城市建制的区域近代化体系。
晚清复杂矛盾的特殊历史时代,张之洞历经“清流”到“洋务”的人生轨迹他提倡新学,办洋务,并始终徘徊于改革派和守旧派新旧势力的漩涡之中,他既要变法图新,又要维护大厦将倾、颓垣残壁清王朝封建统治,所以他也当之无愧地担当了新、旧之间的调和者的历史使命。张之洞《劝学篇》内外篇各24篇,著于变革前夜的光绪二十四年(1898),并于同年发表。他以新儒家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调和论为出发点,系统地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他重申“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是中国的“道”,主张以“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类)和传统儒家经学维系中国传统价值观,在坚守此“道”的基石上方能接纳西方技术之“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上升成为晚清政治的基本准则,甚至延伸为一种文化模式和教育模式。1903年,张之洞主持厘订《癸卯学制》,明确提出以“中体西用”为“立学宗旨”,强调“以忠孝为敷教之本,以礼法为训俗之方,以练习技能为致用治生之具”。也就是说,张之洞“中体西用”实为以西方之“器”维护中国固有之“道”,道在器先,洋务派和清王朝统治集团开明人士的政教思想,正合1880年王韬在跋郑观应《易言》“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劝学篇》是晚清张之洞和洋务派救国的指导思想。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实质是以中国封建纲常名教为主体,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辅助的文化观和政治观。“变器不变道”的中体西用论逻辑上的矛盾本身就体现了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心态上的矛盾。张之洞是“趋新”和“守旧”的复合体和矛盾体。一方面,他是进步的,直接接受维新派某些主张和作法。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称张之洞“有天下之望”,对这位封疆大吏抱有很大的希望和崇敬。谭嗣同也说:“今之衮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权达变,讲求实济者,要惟香帅一人。”从某种意义上讲,1911年爆发的辛亥武昌首义拜张之洞所赐,正如孙中山1912年访汉时所言:“南皮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另一方面,张之洞竭力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张之洞思想的进退之矛盾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他代表了晚清儒家文化士人文化人格中的主流思想,其矛盾的张力源于士大夫在社会转型之际遭遇的精神困顿和价值观嬗变的忧患意识。正如张之洞为政秉持了中正平和的儒家琴道,在改革与革命之间进退两难,最终成为晚清新旧势力的调和者。这里有张之洞的三首琴诗可以洞见他的琴学观和人生观的三重境界。首先,为官清正、两袖清风的他领悟并享受古琴的“中”与“和”之美。张之洞《诗汉上琴台》:“漫嗟孤调闷朱丝,当世遗音后世知。梅子山清湖水白,良宵可有抚琴时。”其斫琴琴铭“山水清音”和“淡泊明志”都反映了恪守儒教与琴理的士大夫修为;其次,他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却创业艰辛、筚路蓝缕,但始终审时度势、不计成败勉力支撑。《又诗汉上琴台》云:“庄叟忘言痛惠施,伯牙辍响为钟期。从来朋友云龙契,亦等君臣石水知。处默固应混众独,希声何用计成亏。推琴慷慨秦廷对,孰使谋之自败之。” 最终,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他忠君爱国、仁政爱民,维护“三纲”是他恪守的政治人格,也是他的人生局限之宿命。张之洞仰慕忠烈琴家文天祥和谢枋得,同时预感到他竭尽全力维护的大清大厦将倾,他只能像汪元量一样携琴抱憾悲恸。张之洞《文叠山二琴拓本》诗云:“重儒莫如宋,独有文谢美。烈烈柴市风,湛湛桥亭水。无忝文丞相,岂愧小女子。诚和一木微,终为三纲死。幽情托朱弦,激昂作变徵。德音不可闻,遗此双藤纸。超然汪元量,抱琴水云里。”琴以载道,道器合一。琴作为修身之器,与中国古代社会“士”的命运血脉相连。张之洞作为晚清洋务派领袖,人物辐辏,接受了正统儒家思想和礼乐文化熏陶,有着深厚的古琴情缘。他左琴右书,箪瓢晏如,琴终身不离,秉承了“士”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修身理性和“治国平天下”政治人格追求。本文转载并节选自《中国音乐》2020年第4期,武汉音乐学院孙晓辉教授《张之洞与谭嗣同的斫琴意向与政治隐喻》。
注释:
①广陵琴派代表性琴谱5部:《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自远堂琴谱》。
②张之洞(1837—1909)是张锳(1791—1856)的第四子,张锳长子为张之。张之的长子是张检(1864-?),曾任吏部文选司郎中,署江西按察使。张厚璋系张检之长子,擅篆书。
③隗瀛涛:《中体西用之梦——张之洞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④纪家跟南皮张家有联姻关系,《阅微草堂笔记》:“纪家之女适南皮张家者数十人,张家之女适纪家者亦数十人”。
⑥胡晓曼等:《张之洞传》,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年版, 第2-3页。⑦王风:《琴学存稿王风古琴论说杂集》,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年版,第155页。台北市立国乐团、鸿禧美术馆:《古琴纪事图录:2000年台北古琴艺术节唐宋元明百琴展》,台北:崇丰印刷企业出版,2000年版,第188页。黄华文:《张之洞画传》,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23-24页。万建辉:《洋务运动中张之洞建了中国第一个区域近代化系统》,《长江日报》2017-09-04。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页。张之洞著、庞坚点校:《张之洞诗文集》(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0页。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部)
客户咨询:(86-10)8592 8288-3
结算服务:(86-10)8592 8288-4
媒体合作:(86-10)8592 8288-5
运输咨询:(86-10)8592 8288-9
网拍咨询:15010006220 / 15910807786转分机9
官方网站:www.cguardian.com
联系邮箱: mail@cguardian.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客户咨询:( 852 ) 2815 2269
联系邮箱: hkauction@cguardian.com.hk
联系地址:香港金钟道89号力宝中心一座5楼
上海
电话:( 86-21 ) 5466 0508
邮箱:shoffice@cguardian.com
———
广州
电话:( 86-20 ) 3808 8589
邮箱:gzoffice@cguardian.com
———
南京
电话:( 86-25 ) 8670 2356
邮箱:njoffice@cguardian.com
———
杭州
电话:( 86-571 ) 8535 9925
邮箱:hzoffice@cguardian.com
———
台湾
电话:( 886 ) 2 2757 6228
邮箱:twoffice@cguardian.com.tw
———
日本
电话:( 81-3 ) 6206 6682
邮箱:jpoffice@cguardian.com
———
美国
电话:( 212 ) 308 8889 / ( 888 ) 799 8830
邮箱:usoffice@cguar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