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看文物的人多了,修文物的人还太少

  • 收藏拍卖杂志
  • 2021年12月26日07时






前段时间,在很多人眼中稍显平静的双11,博物馆们的日子却过得很热闹。


今年双11前夕,河南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组团登陆天猫,加上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苏州博物馆等老玩家,近100家博物馆组成的天团,在双11开售首日,就让博物馆文创产品的销量同比增长400%。


从博物馆文创界的“年货”故宫日历,到惟妙惟肖的三星堆雪糕和玉佩水果糖,在为文物吸粉这件事上,你永远可以期待博物馆玩出的新花样。


譬如,河南博物院和三星堆博物馆,今年最热销的文创产品都是考古盲盒


·河南博物院官方出品的考古盲盒开局一把洛阳铲,挖出历史遗产。
/bilibili@糯米卷卷卷

月销超五千件的河南博物院“失传的宝物”系列考古盲盒,带来的便是包括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在内的微缩文物,还有四神云气图、除罪金简、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等“镇馆之宝”的隐藏款。


而“失传的宝物”姊妹篇“散落的宝物”,甚至直接让用户打卡了一把文物修复师的体验。在这个系列中,微缩文物碎片被藏进了土中,消费者需要完成挖掘、清理、拼摆、粘接、修缮等全套文物修复过程,才能成功获得一个完整的模型。


我们曾经以为,文物原本最好的命运,不过就是走进博物馆,在尽可能安全的“温室”内任人观瞻。不成想,文物修复师修复了文物的面貌,也修复了它原本应有的人气。



01
治愈文物
顺便治愈你


2016年,为了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CCTV9播出,第一次将镜头对准在“深宫”埋头工作的文物修复师。


但这部略显小众的纪录片,其实是被B站捧红的。随便打开其中一集,你就算闭着眼睛截图,也能轻易捕捉满屏来自年轻人的热情:


“再刷亿遍”


“乾隆安利过来的”


“想学考古了等等我”


“收学生物的吗?我可以养猫”


“三周目的我来了”


“换一集表白王师傅”


……

·人见人爱的王师傅,“进宫”四十余年,一直负责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工作。
《我在故宫修文物》

如今,短短三集加起来不过150分钟的纪录片,已经被近7万条欢乐的弹幕包围——对于一部严肃且小众、温吞又慢悠悠的作品而言,也算解锁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成就。


有观点认为,在ACG爱好者云集的B站,匠人文化天然会被接纳——只不过,这一次被认识的大神,终于轮到中国匠人而已。


某种程度上,这的确也是事实。在B站,文物修复内容的播放量一直居高不下。上半年,B站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历时15天还原三星堆黄金面具的壮举,更是引发全网关注。

· 15天花20万元用500克黄金敲数万锤纯手工打造三星堆黄金面具。
bilibili@才疏学浅的才浅

人民网的评论,要更贴合年轻人对好作品的定义,“《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该片没有板起面孔说话,没有像说明书一样介绍与修复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是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


在豆瓣上比《我在故宫修文物》评分更高的“真·宝藏综艺”《国家宝藏》,在设计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国宝的介绍,同样抛弃了“说明书”的形式,而是为国宝量身定制传奇小剧场,让知名演员演绎国宝的前世今生,用鲜活的方式展现历史。

·《国家宝藏》第三季第一期,演员靳东饰演的郑和在与帖木儿使节周旋。

也有人觉得,观看文物修复,看着物件从残破不堪到被完整修复,也是一个治愈的过程。


其实,即便换个角度来看,《我在故宫修文物》本身也是一部治愈的日常番。导演在探秘修复师们的工作时,放弃了全知全能的宏大视角,而是在一丝不苟的修复工作外,揭开了这个职业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宫墙内种菜、养鸟、喂猫的“内幕”。



02
与文物相伴
不只因为网红


与城市生活一贯的匆忙不同,文物修复师工作生活中呈现出的强烈反差感,是很能让年轻人心神向往的存在。


当然,即便抛开这个迷人的属性,在近几年欣欣向荣的博物馆热潮中,人们也确实不难发现,愿意修文物或者拥抱历史的人,真不只有年过花甲的老师傅。


曾出现在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第三季的85后刘胄,就是一个年纪轻轻却已入行十余年的“老师傅”,自小便师承同为文物修复师的父亲刘蔚然。


刘胄从来不觉得,文物修复是一件多么神秘遥远的事。刘胄现在任教于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也在疫情期间给学生们上过网课。其中一场展示文物修复作品,讲解修复历程的直播观看量超1600万人次。


·85后文物修复师刘胄在第一次接触文物后,就将大部分时间留给了一件件古老的器物。
《了不起的匠人》

在刘胄看来,文物修复的整个过程,通过直播等新媒介手段便能清晰展现出来,让更多人走近文物修复,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发挥出文化和科普价值的文物,也就算是“活过来”了。


此前,刘胄曾受邀参加湖南卫视手工竞技真人秀《巧手神探》,在节目中展示了文物修复的高超技艺,并获“最佳巧手”称号。


“有高三学生看了节目后,特意单招时报考我们学校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


对年轻人的变化,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大概会深以为然。前年,故宫文物医院拟招收88名正式员工时,便出现了4万多人报名的盛况。而今年频频登上热搜的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师队伍中也有3成是90后。


如无意外,这样的趋势会在Z世代身上愈加明显。


很多人都还记得,去年以湖南文科第四名考上北京大学的女孩钟芳蓉,因为选择考古学而引起过轩然大波。

·选择考古又如何?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沸点视频

殊不知,成年人深表诧异的选择,对于在民族与文化复兴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而言,可能并非偶然。2019年,在00后初入大学校园之际,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便曾发布过一份《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旨在呈现00后高考考生选择大学专业的兴趣倾向。


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77.2万考生,当时就给出了和家长们认知中极其不一样的答案——在“00后最感兴趣的十大人文专业”中,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三个无甚“钱途”的冷门专业包揽了前三。



03
专业的选择
修文物的手,还不够



这样的风水轮流转,在过去几代人中几乎不可想象。


诚然,个人兴趣是一回事,最终选择也很可能是另一回事,那些前沿和热门的专业,始终都会是更加受欢迎的香饽饽,但这都无妨,文物修复至少走出了扭转青黄不接局面的第一步。


真正的问题在于,文物修复人才的增长速度,仍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众所周知,文物修复师所修复的文物,主要包括历朝历代的重要艺术品、文献、纪念实物等可移动文物。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截至2017年拥有文物藏品4850.66万件。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则显示,我国近四成的文物需要修复,超过16%的文物残缺或严重残缺。


这意味着,全中国亟待修复的文物高达约2000万件。

·真实的文物修复,也许没有我们想得那样光鲜和简单。
《我在故宫修文物》

而根据2015年文博系统首次开展的全国文物修复人员调研估算,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缺口约为2.6万人。参与调查的533家文博单位中,92%的单位认为文物修复人员配备不足, 参与调查的2207人,近5年人均每年修复馆藏文物约15件。


但文物修复牵涉到复杂的工艺和技术,本应是真正的“慢工细活”。


在大众对文物修复的热情水涨船高的今天,除了那些立志投身文物修复的年轻人,更多的普通人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成为文物守护者。


今年初,花呗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支付宝公益基金会成立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花呗文物守护专项基金”,就用“线上修文物”的数字化公益方式,连接数千万网友的力量。


简单而言,这就是一次文物修复界的“种树”——我们这些普通用户,只需通过支付宝搜索“守护文物”,便能打开“文物守护计划”互动界面,体验虚拟的找文物碎片、修复文物过程,进而反哺真实的文物保护项目。


支付宝上的“守护文物”体验,用户修复好虚拟文物后可以陈列在自己的“博物馆”中。

与此相对应,“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花呗文物守护专项基金”在发起后,陆续支持敦煌遗书、龙门风雨琴、三星堆青铜人像等文物的保护及修复工作。时至今天,通过支付宝的“守护文物”体验,已经有超3700万网友“云上修文物”,更有超过2亿人次参观线上文物展示,了解一件件国宝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文物保护常识。而首批20件敦煌遗书原卷,当前已在国家图书馆进行古籍修复工作。


每完成一个虚拟文物的修复,都是对真实文物保护项目开展的助力。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参与到文物保护的进程中,做“文物守护人”。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毫无疑问,中国的文物在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沉淀后,已经走出了在黄沙深处与岁月同朽的命运,真正等到了重现光彩的机会。


只不过,时机已在眼前,这些珍贵文物的命运如何,终归还是掌握在我们当代人手上。所以,这些善意也许微不足道,但涓涓细流汇聚的守护力量,或将让这些蒙尘之宝在几个世纪之后依然能够被窥见旧时的风光。




编辑|步摇
资料|新周刊转载授权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往期精选

·

·







达芬好奇Pub

·

·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