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北京保利拍卖丨三希佳事展时睛——御制文房器鉴赏

  • 北京保利拍卖
  • 2022年11月30日06时



二十八骊珠神乎其技
三十八玺印震铄古今

"三希佳事还堪说,明窗净几展时晴"
——乾隆

快雪时晴帖为书圣王羲之传世之神品,其全文虽只二十八字,却被古人赞为“天下法书第一”。乾隆皇帝更是叹服其“神乎技矣”,堪称“天下无双,古今鲜对”。乾隆十一年,他特地在养心殿西暖阁开辟小室,将《快雪时晴帖》与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存放其中,并赐名为三希堂。

作为三希之首《快雪时晴帖》,乾隆每开卷赏阅,临摹赏玩,自然爱不释手,多次为其题跋,更钤盖其玺印多达170余方。其后每逢瑞雪初降,乾隆皇帝更会专门题瑞雪诗于册上,直至其八十三岁高龄,目力昏眵,依然属命内廷侍奉董诰、梁诗正等人代题。足见其喜爱之深。乾隆皇帝对快雪时晴帖的推崇不仅限于他的题跋、钤印和诗作。爱玉成痴的他还将其与玉器完美融合。

今冬,以玉为材、乾隆御制的“快雪时晴帖玉插屏”,及一方在法帖中钤盖过的“田黄‘几暇鉴赏之玺’印”,它们曾见证了乾隆帝对传世名作的“痴”,今朝相聚,何其幸哉。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清乾隆御制青白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屏

L:33×26×1.3cm

备注:法国重要私人收藏






昨岁成堂方望雪,徒为记事未为诗。

即今正值时晴美,对景方知快雪奇。





——乾隆 《题快雪堂》

快雪时晴帖为书圣王羲之传世之神品,其全文虽只二十八字,却被古人赞为“天下法书第一”。乾隆皇帝更是叹服其“神乎其技”,堪称“天下无双,古今鲜对”。乾隆十一年,他特地在养心殿西暖阁开辟小室,将《快雪时晴帖》与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存放其中,并赐名为三希堂。记曰:“王右军快雪时晴帖,为千古妙迹,收入大内养心殿有年矣。予几暇临仿,不止数十百过,而爱玩未已。因合子敬中秋,元琳伯远二帖,贮之温室中,颜曰三希堂,以志希世神物,非寻常什袭可并云”。其中《快雪时晴帖》更是三希之首。乾隆每开卷赏阅,临摹赏玩,自然爱不释手,多次为其题跋,更钤盖其玺印多达170余方。其后每逢瑞雪初降,乾隆皇帝更会专门题瑞雪诗于册上,直至其八十三岁高龄,目力昏眵,依然属命内廷侍奉董诰、梁诗正等人代题。足见其喜爱之深。


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局部)

清宫旧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对快雪时晴帖的推崇不仅限于他的题跋、钤印和诗作。爱玉成痴的他还将其与玉器完美融合。此件玉插屏正是其中典范。插屏以《快雪时晴帖》为蓝本,正面为王羲之二十八字帖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爲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整体运刀如笔,线条流畅自如、神采飞扬,或行或止,逎丽天成。乾隆皇帝曾在其《摹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真迹因题左方》一诗中称赞这二十八字:“数来二十八骊珠,翥凤翩鸾有是乎。笑我冻蝇参未破,从今拟欲废操觚。”其旁为元代赵孟頫题跋,跋文曰“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传流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延佑五年四月廿一日,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臣赵孟頫奉敕恭跋。”赵孟頫,元代初期最著名的书画家,集晋唐书法之大成者,其书取法钟繇、“二王”、李邕、赵构等,于篆、隶、真、行、草诸体皆擅,尤以楷书、行书著称,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从其所作跋文之中可见赵孟頫对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崇敬与神往。他的书法也深受其影响。明代王世懋就称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



插屏背面为乾隆皇帝亲自为《快雪时晴帖》所画之《仿倪云林疏林亭子图》,并附御笔题跋三处。倪瓒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尤擅画山水和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颇深。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赞其“古淡天真,米痴(米芾)后一人而已”。乾隆皇帝对倪瓒也颇为推崇,多次作诗赞颂其画作,如《水竹居图》、《狮子林图》等。他还多次临池泼墨,仿倪瓒之疏简风格进行丹青创作,此《疏林亭子图》即附在王羲之原帖书法之前,想来必是乾隆皇帝得意之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图:本品局部
右图:《快雪时晴帖》局部

殊为难得的是,除却书法与绘画,法帖中所钤38方印章也一并琢刻在插屏之上,匠者将阴刻与阳文技法相结合,巧妙的将各式印章完美展现,书法与印文重叠之处等细节也处理精妙,因法书上的印章都是后钤盖在书法字迹之上,为表现这一先后顺序,书法与印文重迭的地方,字虽阴刻,但重迭处却需留出阳文表现印章线条,即使原本是阴刻的朱文印,在与字重迭之处也要事先雕琢出阳文边框,以期完整形象的展现原帖之全貌。与原帖对比可见,王羲之帖文、赵孟頫跋文、历代钤印以及乾隆皇帝御笔画作和题跋均严格依照原作布局琢刻其上,甚至原帖中笔墨之浓淡,都由阴线划刻之深浅一一展现,可谓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观之与原帖几无二致,完美复刻了《快雪时晴帖》的形态与神韵。


乾隆皇帝一直热衷于将自己喜爱的书画名品镌刻在玉器之上,故宫博物院所藏之“大禹治水图玉山”、“秋山行旅图玉山”、“桐荫仕女图玉山”等陈设皆以清宫旧藏之宋元画卷为蓝本。而历代诸多书法名篇也都被琢刻在玉器之上,如《淳化阁帖》、《玉枕兰亭》、《洛神赋十三行》等。乾隆十八年的《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也有将三希书法刻制成玉册的明确记载。作为三希之首的《快雪时晴帖》,我们在乾隆皇帝的题跋中也能发现它与宫廷玉雕艺术结合的佐证。乾隆十四年他曾题注:“己巳腊日雪后乘兴缩临此帖一过,命朱采刻于姚宗仁所制玩鹅玉器,亦一佳话也”。乾隆十五年他又在雪后记叙此事,并作诗曰:“冰著垂檐细,银花缬树多。时晴临缩本,玉枕较如何。”再次阐述了他对此类玉作的推崇。由此可见,当时清宫造办处即有以快雪时晴帖为蓝本的玉雕作品。将书画入玉器,不仅能陈设案头、时时赏玩,还能使其更好流传。这与乾隆皇帝“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载难败毁”的思想是也是一致的。

清 三希堂法帖(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据记载,乾隆十四年,命朱采将腊日雪后乘兴御笔缩临的《快雪时晴帖》,刻在姚宗仁所制玩鹅玉器上,这应该就是乾隆将快雪时晴帖与玉器相结合的早期尝试。但仅将王羲之所书28字刻画其上,原帖之题跋及乾隆所作之《疏林亭子图》等俱不可见。另外,原帖上诸多钤印也被省略,仅留有“三希堂”、“乾隆御玩”、“内府图书”三方玺印,且三方玺印都琢刻在留白处,无与文字交叠之现象,故其工艺难度与本品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而本品则是不断尝试后,于乾隆晚年,将诗、书、画、印与玉板的完美结合,一面是御笔缩临的法帖,另一面则是御笔临仿倪云林的画作。


清乾隆 御制玉雕快雪时晴帖插屏

香港苏富比,2003年春拍,编号23


而纵观国内外馆藏及拍卖史料,相似之作当推2021年保利拍卖的一件青白玉插屏,其内容是同为三希的王献之《中秋帖》及《洛神赋十三行》。其材质、工艺、尺寸与本品颇为相似,甚至插屏四周边缘的夔龙纹和花草纹的交织纹饰也别无二致,应为同一时期的清宫造办处作品。不过就其内容而言,该插屏上只有书法摹刻,略显单调。而本品不仅有王羲之、赵孟頫以及乾隆书法,更有乾隆仿倪瓒风骨所作山水丹青,内容更为丰富,布局也更舒朗有致。


御制青白玉填金王献之《中秋帖》暨《洛神赋十三行》插屏
L:30.7×29.6 cm,厚:1.7 cm
北京保利拍卖,2021年06月07日,编号5108
成交价:RMB 28,175,000

左图:本品

右图:《中秋帖》暨《洛神赋十三行》插屏(局部)


左图:本品

右图:《中秋帖》暨《洛神赋十三行》插屏(局部)


左图:本品印章与书法的叠压

右图:《中秋帖》印章与书法的叠压


三希荟聚,日月争辉;千古墨妙,珠璧相联。正如《三希堂记》所载:“彼三人者、同族同时,为江左风流冠冕,今其墨迹经数千百年治乱兴衰,存亡离合之余,适然苍萃于一堂。虽丰城之剑、合浦之珠,无以逾此。”然而战乱时期,《快雪时晴帖》与《中秋帖》、《伯远帖》俱离散宫外。其中《中秋帖》与《伯远帖》辗转被民国收藏家郭葆昌先生所得,后其子郭昭俊将其抵押于香港汇丰银行。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与支持下方将其重金购回,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而《快雪时晴帖》则于1949 年随国民党南迁台湾,至今一直收藏于台北故宫之中。三希帖至此地隔南北,分离已近百年。何时相聚,不得而知。这无疑是中华民族艺术史上最大的憾事。然而庆幸的是,当年这件完美复刻了《快雪时晴帖》光华的插屏,在流失海外百年之后能重现于世,率先与北京故宫二希在内地聚首,亦足以为盛世乾坤增光添彩!








左1:印面

左2:印文

左3:《清代帝后璽印譜》第五册,乾隆卷一,页三〇,紫禁城出版社


清乾隆田黄苍龙教子钮

“几暇鉴赏”方印

2.1×2.1×4.3,重:36g

印文:几暇鉴赏之玺

备注:重要私人旧藏

著录:《清代帝后玺印谱》第五册,乾隆卷一,页三〇,紫禁城出版社

展览: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弘历的世界——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北京,2021年04月23日-05月10日

出版: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编:《弘历的世界》,下册,编号75,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







关于乾隆帝田黄“几暇鉴赏之玺”



紫禁城不仅是帝后的起居之所、朝政重地,同时还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典藏的宝库。尤其是其中所藏中国历代书画作品以及古籍文献之精,远远高出民间收藏。这些书画和古籍文献有的是直接从前朝内府收藏中承继过来的,有的是自民间征集而来,有的是当时臣工的创作,还有的则是皇帝的御笔。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在研习鉴赏书画之余,常常要在其上钤盖收藏印记,累朝叠加,有的作品上的鉴藏印可多达几十方甚至上百方,这也成为宫藏书画和文献的一大特点。与之相应,清代皇帝宝玺中亦可见大量鉴藏玺印。通过这些鉴藏玺,我们可以了解清宫收藏尤其是书画及古籍文献的著录流传情况。因此清帝的这些鉴藏玺也就成为我们鉴别清宫书画和典籍文物的重要依据。此方田黄云龙钮“几暇鉴赏之玺”即是乾隆皇帝重要的鉴藏宝玺之一。



该玺为田黄质地,随形雕双龙戏珠云龙纹钮。通高4.4厘米,印面2.05厘米见方。印文为阳文“几暇鉴赏之玺”六字。此玺在现藏于北京故宫的《乾隆宝薮》、《嘉庆宝薮》和《道光宝薮》中均有明确著录,经与实物比对,无论是材质、体量,还是篆法布局都与《宝薮》中的记载完全相合,可以确定此玺为乾隆皇帝宝玺的真品。作为乾隆皇帝重要的鉴藏玺,要充分理解此玺的价值,就必须对清宫特别是乾隆时期与宫廷收藏密切相关的鉴藏玺情况进行考察,对其制作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局部)

清宫旧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书画典籍历来是中国皇室收藏的重要品类,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内府书画典籍收藏最为鼎盛的时代之一,因此从康熙皇帝开始,几乎每位清朝皇帝继位后都要刻制鉴藏玺,钤盖于御览或御鉴过的作品之上。根据现有资料,可知清代制作鉴藏玺最多的皇帝当属乾隆皇帝,这与当时清宫艺术收藏的鼎盛有密切关系。乾隆皇帝对古代艺术品钟爱之至,搜集不遗余力,在他统治的六十余年中,内府收藏堪称宏富,历代珍品无不囊括府库。特别是书画收藏,可谓空前绝后。针对这些内府收藏,乾隆帝不但钦命廷臣还编纂了较为详实的著录典籍,成为后人研究十分重要的资料,而且他自己也经常观摩鉴赏,品评题识,不断加钤鉴藏玺印于其上。由于乾隆帝本人喜欢炫耀和张扬的性格,使他的鉴藏玺及其钤用也显示出他自己的习惯和特点。一是数多量大。据载,乾隆“逐年御题书画巨幅长卷,每条皆钤有小玺,其文往往相同,甚有重至一百九十余玺者”,是在各类作品上留存印迹最多的皇帝。二是大玺多,组合钤用多。从乾隆玺印的实物来看,大玺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皇帝,尤其是殿名玺。这些大型玺印经常被钤盖于宫藏书画之上。我们知道,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能活到七十岁、八十岁的皇帝已是少之又少,而他居然寿登耄耋,并创造了文治武功鼎盛的时代,最后在位满六十年时又传位给嘉庆,成为太上皇帝。所有这些,都成为乾隆一生中值得骄傲,值得炫耀的亮点。因此,他在七十岁时刻“古稀天子之宝”,八十岁时刻“八徵耄念之宝”,成为太上皇后又刻“太上皇帝之宝”,而且一刻就是几十方。这种状况体现在书画上则是这三个阶段的玺印相互组合钤用的大量出现。尽管每一玺印的具体位置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此三阶段代表玺印的相互组合则是乾隆鉴藏玺印钤用的常态。三是突显自我。钤印时不免总是将自己置于突出的位置,通观全幅,往往他的印记给人的观感最为醒目。综观宫廷收藏的书画典籍,便会发现钤盖鉴藏玺最多的就是乾隆皇帝。根据《乾隆宝薮》的著录,乾隆皇帝自继位开始,便刻制了大量鉴藏钤用的宝玺,这些玺印多用冻石刻制,精致而富有韵味。此方“几暇鉴赏之玺”即是乾隆早期制作的鉴藏玺之一。在乾隆十二年刻帖之时即已钤盖于时睛帖上,制作时间较早,使用时间极长。


清 三希堂法帖(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赵伯驹 汉宫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丁云鹏 扫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乾隆帝诸多鉴藏玺中,此方“几暇鉴赏之玺”钤盖的频率很高,仅《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著录的作品就不下30件。包括:元赵孟頫尺牍册、唐阎立本王会图卷、明边景昭胎仙图卷、明仇英水仙腊梅写生轴、明董其昌书阴符经册、宋赵伯驹汉宫图轴、宋张择端清明易简图卷、明董其昌戏鸿堂墨刻册、明仇英双骏图轴、明文征明竹菊图轴、明丁云鹏掃象图轴、清张照临米芾别译心经册、张照书普门品册、清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卷、丁观鹏画饮中八仙图卷、丁观鹏摹丁云鹏掃象图轴、王原祁仿董源踈林浮黛轴、王原祁仿米友仁云山新霁轴、王原祁仿惠崇江南春色轴、王原祁仿赵孟頫桃源春画轴、王原祁仿黄公望翠岑精舍轴、王原祁仿吴镇溪山无尽轴、董邦达画静宜园二十八景册、李世倬画静寄山庄十六景册、张若霭书高宗纯皇帝御制喜雨赋并图卷、高宗纯皇帝御临文征明书苏轼赤壁二赋卷、高宗纯皇帝御笔玉兰花轴、高宗纯皇帝御临王宠书出师二表卷、高宗纯皇帝御笔仿宋人梅花诗意图卷、高宗纯皇帝御笔仿宋人归去来辞图卷等。



当然,这还不是钤盖此玺的内府收藏书画的全部,就笔者所知,在清宫所藏的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宋苏轼渡海帖、元盛懋江枫秋艇图卷上也都钤盖有此方鉴藏玺。通过对以上作品钤用状况的分析,可以得知此玺的钤盖或者是作为御笔书法和题记上的压脚章使用,单独或与其他小玺配合钤用;或者是在乾隆皇帝的御笔题籤中钤用;或者是根据书画上的空余之处相机钤盖,在位置上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不管如何,此玺在乾隆内府收藏的书画作品上大量钤用确是不争的事实。


北宋 宋徽宗《溪山秋色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此方“几暇鉴赏之玺”,还有以下值得关注之点:一是田黄材质。此玺材质在《乾隆宝薮》、《嘉庆宝薮》和《道光宝薮》中都标注为“洞石”。“洞石”是清宫对通灵温润的石质印材的通常称谓,包括现在被认为顶级材质的田黄、芙蓉石等,在清宫多被称之为洞石。田黄石产于福建福州寿山乡寿山溪两旁的水田之下,是寿山石中极珍贵的品种,素有石帝之美誉。此玺的材质色如蒸栗,晶莹剔透,温润绵密,光射之下均匀纯净,筋络明显,极为通灵可爱,确是典型的寿山田黄冻石,这也与《宝薮》的著录相符合。二是印钮的雕刻技法。此玺下半部分材质规整,上半部分随形雕双龙戏珠。正面绵延不断的云雾之中,两条龙头探出云端,伸向中间的宝珠。龙头和宝珠采用高浮雕技法,成为整个印纽经营的重点。其余三面则采用平地阴线浅浮雕技法,刻画出疏疏的几缕云纹和山石,与正面云雾相衔接,给人以云蒸霞蔚之感。整体布局繁简有致,层次分明,体现出高超的经营布局和雕刻技艺,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左1:印面

左2:印文

左3: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宝玺印谱》


清嘉庆芙蓉狮钮

“毓庆宫宝”印

3×3×4.8cm

印文:毓庆宫宝

著录: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宝玺印谱》第八册,嘉庆卷一,页一一七


左图: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宝玺印谱》

右图: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宝玺印谱》第八册--嘉庆卷一,页一一七


中国玺印,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玺印,特别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玺印,对于认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诸方面都有极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时代变迁和朝代更迭,明代以前各朝代的皇帝玺印实物存世者寥寥,很难获得其确切的历史面貌,只有清代皇帝的御用玺印还有较多的遗存,为我们系统了解、认识和研究皇帝御用玺印提供了条件。


通观清朝历代皇帝的御用印玺,可以发现皇帝御用印玺在印文的选取上有这样一个规律,即同一印文在御用印玺中出现的频率与皇帝本人的思想、情趣、喜好以及其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就宫殿玺而言,一旦同一建筑的名字反复出现在不同御用玺印中,那么这个建筑一定和该皇帝有着非同寻常的关联。乾隆皇帝的三希堂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十三方“三希堂”玺让我们确信那里就是这位儒雅天子的神游驰骋之所,承载着其一生的精神和寄托。同样,他的儿子嘉庆皇帝的毓庆宫也不遑多让,即位以后,刻制了多达八方的“毓庆宫”玺,是嘉庆在位期间刻制宫殿玺最多的地方,显示出毓庆宫这个地方对嘉庆皇帝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这方寿山石“毓庆宫宝”就是其中的一方。


毓庆宫局部


此方宝玺为寿山石质地,印面3公分见方,通高4.5公分。子母狮钮,印文为阳文篆书“毓庆宫宝”四字。在现藏于北京故宫的《嘉庆宝薮》(嘉庆玺印谱)中有明确著录。将实物与《宝薮》比对,该玺无论是质地、形制、大小,还是印文的篆法、布局都与该书中的著录完全一致,可以确定为嘉庆皇帝御用宝玺的真品。



此方宝玺的所有者嘉庆皇帝名颙琰,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五代皇帝。在他统治清朝的二十五年之中,既秉承了康乾盛世之遗绪,又处于清王朝由盛及衰的重要转折时期,因此在各方面都呈现出似乎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状。从他与毓庆宫之间的关联中也充分体现出这一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清嘉庆帝四十四岁肖像《御制诗初集》
2.清嘉庆帝四十六岁肖像《御制文初集》
3.清嘉庆帝五十二岁肖像《御制诗二集》
4.清嘉庆帝五十六岁肖像《御制文二集》


毓庆宫位于紫禁城东部景运门外北侧,干清宫东南,建于康熙十八年(1679 年),是康熙皇帝特意为当时的皇太子允礽修建的寝宫。后来允礽因为性情暴戾,狂妄不孝被废除太子之位,移出毓庆宫,禁锢他处。毓庆宫便成为皇子皇孙居住的地方。乾隆皇帝从十二岁开始在这里居住五年,因为成婚分住才移居重华宫。乾隆时期,这里成为年少皇子皇孙的公共居住场所,当时还是皇子的颙琰也和众多皇室子孙一起居住在这里,长达十年之久。成婚时他从毓庆宫迁到干东五所居住,后来又移居撷芳殿。这是嘉庆皇帝与毓庆宫的第一次关联。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即乾隆继位周申之年,他召集皇子、皇孙、诸王公大臣一起郑重取出当年藏在干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建储密旨,宣布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并决定次年新正举行禅位大典。嘉庆元年正月元旦,大典隆重举行。乾隆将“皇帝之宝”授给颙琰,从而结束了自己长达六十年之久的皇帝生涯,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的“太上皇帝”。乾隆退位后,本应移居宁寿宫,让新皇帝住进养心殿,但他以自己居住养心殿已六十年,安全吉祥,且便于召见群臣,不愿迁出,而让新皇帝颙琰移居毓庆宫,并赐名“继德堂”。颙琰成为皇储后不久,即乾隆六十年十一月十八日乾隆皇帝命其自撷芳殿移居毓庆宫,直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帝薨世。嘉庆皇帝又在毓庆宫居住了三年多。这是嘉庆皇帝与毓庆宫的第二次关联。


嘉庆居住在毓庆宫的三年,每天都要从毓庆宫出发至养心殿“日侍寝门之膳,敬申定省之忧”,从乾隆帝那里学习为君之道。但实际上,嘉庆帝在毓庆宫的三年,可以说是不堪回首的三年,上有太上皇压制,下有权臣当道,尤其是和太上皇在一起,颙琰完全处于陪侍地位。朝鲜使臣曾形容说嘉庆皇帝“……侍坐太上皇,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宴飨之时,侍坐上皇之侧,只视上皇之动静,而一不转嘱。”嘉庆帝只是徒有皇帝虚名,一个新继位的皇帝却像一名小学生一样接受训诫,新继位者本应有的锐气在这样的受教学习中被消磨殆尽,这不能不对嘉庆亲政以后的执政产生影响。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亲政以后,入主养心殿。同时决定不再以毓庆宫作为皇子们的居所,而是遵照乾隆皇帝将皇子时居住的重华宫改为专供自己胪欢展庆之所的先例,将毓庆宫留置给自己,以便不时几暇临幸。同时这也是维护秘密建储制度的举措。正如他自己所说:“予蒙恩独厚,自乙卯至己未居此四年。今虽居养心殿,若仍定皇子居毓庆宫,致启中外揣摩迎合之渐,大非皇子之福。故予留置毓庆宫,为几暇临幸之处。”从而改变了毓庆宫自建造以来即为皇子居所的功能,成为他自己的专属。这是嘉庆皇帝与毓庆宫的第三次关联。


由上可知,毓庆宫对嘉庆皇帝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将这一留给自己太多深刻记忆的宫殿的名字作为印文,刻制诸多的“毓庆宫”宫殿玺,也就可以理解了。这些印玺绝大部分都是在嘉庆继位和亲政后不长的时间内刻制的,正是嘉庆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居住在毓庆宫和对毓庆宫功能进行调整的时期。


根据《嘉庆宝薮》,嘉庆皇帝的这八方“毓庆宫宝”基本上都是与另外的玺印一起组合成组印。如与“嘉庆御笔”、“传心基命”组合,基本上反映了嘉庆皇帝继位初期毓庆宫受教阶段生活的真实状况,在这里,他一方面要进行一些艺事活动,怡情翰墨,故有“嘉庆御笔”玺,另一方面还要从他的父亲乾隆皇帝那里学习如何治国理政,使大清统治长治久安,故有“传心基命”之玺。再比如“毓庆宫宝”还常与毓庆宫内其他宫殿如“惇本殿”、“继德堂”等殿名玺组合在一起,这可能是为了方便钤用而为,此方“毓庆宫宝”就是与“惇本殿宝”“继德堂宝”“长春仙馆”玺同匣存贮,应该是嘉庆皇帝早期经常钤用的御用玺印。



就清代皇帝御用玺印的制作而言,嘉庆皇帝的御用玺印在数量上仅次于乾隆皇帝,多达五百余方,形态多样,可谓丰富。其中朴实无华者有之,质精而美者亦不在少数。而此方“毓庆宫宝”所选材质为比较温润的寿山芙蓉石,符合清宫所谓“冻石”的标准,与《嘉庆宝薮》和《道光宝薮》中著录的“洞石”材质一致。其印钮为子母狮造型,母狮后足蹲踞,前足支撑起身体,头侧转,与趴在其身上同样侧转头部的幼狮相互呼应,憨态可掬。


可注意者,此方玺印在后来编纂《道光宝薮》时也被收入其中,可见道光皇帝也是把此玺当做他父亲的通用玺印看待的,沿以用之,似有相承之意。相信抚摸赏鉴之余,对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父子的性情心绪也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清乾隆紫檀高浮雕宝相花嵌铜鎏金藏经柜

“乾隆十五年内务府造办处制第廿四”、“吴县吴大澂愙斋珍玩”款

144×77×38.5cm

备注:上海藏家旧藏



中型柜,紫檀制成,色泽幽邃高贵,附铜鎏金铜饰件,富丽堂皇,典型清代宫廷御用器具。造型方正,方角柜结体,上迭置两层顶箱。边框平素,稍做成素混面,内缘起圆阳线。顶箱之间和顶箱与底柜之间的横枨,各做成竖框的半数,合则为一,取得外观上的统一。



底柜设中柱,门框则在内侧雕饰一周回纹,宛若锦边环绕柜门,形成子母框式的外观。柜门制作精彩,为此柜经典之处,浮雕为细密的菱花格,如同花窗,为十字格与斜格相套而成,其中十字格为羽箭状花叶,斜格为双连弧叶片状,相交处铜鎏金梅花钉楔入。铲地平整,雕刻一丝不苟,秩序井然,呈现出华丽高贵的风格。两层顶柜造型相同,中设一柱,分为两格,每格又设硬挤门式对开门。此处门扇处理,与下方柜门呼应,唯手法改为透雕,是方便搁置需要通气乾爽环境的物品所用,故有观点认为此柜为收藏写经之用。


双交四椀样式棂花


附铜鎏金铸缠枝花纹铜饰件,委角长方形,剔地卧平安装。缠枝花起地较深,作S 状袅绕,铜泡钉钉于花头处,宛若花心。花纹栩栩如生,金水明亮沉稳。腿足底端设计甚佳,做成内卷马蹄形,并在转角处翻出变体如意头。牙板平地沿边起阳线,中垂如意云纹,两段卷珠纹。


此柜典型清乾隆宫廷家具特征,从其尺寸和制式来看,应为搁置宫廷炕上两端,搁置古玩或书籍之用,类似的陈设方式在清宫养心殿等处皆有所见。另今太极殿西侧炕上陈黄花梨髹红漆菱花格小方角柜,造型和装饰手法与此例接近。



故宫太和殿隔扇窗细部


故宫太和殿三交六椀隔扇窗棂


黄花梨嵌竹黄藏经柜

置于故宫博物院太极殿








元墨玉巧雕山石笔山

L:20cm

展览:保利艺术博物馆,“海外藏家藏历代中国玉雕艺术展”,北京,2011年3月28日-4月18日

出版:保利艺术博物馆,《海外藏家藏历代中国玉雕艺术展》,图Ⅳ-03,北京,2011年







明正德青花卷草阿拉伯文五峰笔山

“大明正德年制”款

L:20cm

备注:

1.1941年购自纽约卢芹斋;

2.伦敦苏富比,1977年3月29日,编号256;

3.伦敦苏富比,1984年12月11日,编号346;

4.罗伯特普孟斐旧藏,加利福尼亚;5.纽约佳士得,2012年3月22日,编号1270

出版:

1.《中国唐至清代陶瓷》,马钱特,2014年,页24-25,编号12;

2.保利艺术研究院编,《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上)》,编号118,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年

展览:“中国艺术”,卢芹斋,1941年,纽约,编号652


左图:明正德 青花卷草阿文五峰笔架 Seligman旧藏

右图:明正德 青花卷草阿文五峰笔架大维德基金会







清乾隆乾清宫藏澄泥御题诗砚(原配金漆盒)

“乾清宫藏”款

W:12.4cm

备注:

1.日本关西藏家旧藏;

2.北京保利拍卖,2015年12月08日,编号7515,成交价:RMB 3,450,000

展览:

1.“皇家气象——元明清宫廷遗珍展”,2012年04月25日-05月16日,内蒙古博物馆;

2.“皇家气象——元明清宫廷遗珍展”,2013年04月20日-06月20日,无锡博物院;

3.“皇家气象——保利明清宫廷珍宝展”,2014年08月26日-09月21日,常州博物馆;

4.“圆明园特展”,2014年12月26日-2015年03月31日,山东博物馆


砚作长方形,澄泥製,仿古青铜器之色,独具古旧斑驳之感。砚面四周深洼,成石渠为墨池,砚面平滑,宝光内蕴,渠周缘浅雕勾云纹,然已漫漶不清。砚壁四周刻回纹底,其上浮雕螭虎,短面者各一,长面者一双,作两两相对状。砚背底部内凹,打洼作三层阶梯式,中央隶书刻清高宗御题诗一首:“澄泥本效汉名为,滴露研末此合宜,不必刘扬徵往事,可知庾许有新词,劃金早是泯陈迹,刻兽亦非出近时,曾傍宣和工字画,如何独昧作君师”,款题:“乾隆御题”,又钤刻“乾”、“隆”阴阳二方御印。




宋 澄泥石渠砚

西清砚谱卷四页十六







左图:印面

右图:印文


清康熙余甸铭、尚均制芙蓉石夔龙纹博古钮闲章

4×4×5.5cm

印文:物常聚于所好

款识:尚均

铭文:神骨凝秋水,精华映暮云;洞天石髓润,棐几室光温。余甸



本品拓片







清中期田黄冻松鹿童子拜寿图薄意大方章

3×3.1×8.9cm,重:188.8g

备注:日本藏家旧藏




本品拓片







左图:印面

右图:印文


清早期“和斋”铭田黄冻六面长方章(韩天衡刻印面及边跋)

2.9×2.6×6.6cm,重124g


本品拓片







清乾隆白玉渔樵耕读方笔筒

H:15.7cm

备注:英国藏家旧藏








清康熙黄花梨百宝嵌菊蓼双兔笔筒

H:13.5cm

备注:

1.Sydney L.Moss Ltd.旧藏;

2.P.C.Lu & Sons Ltd.旧藏

出版:首次鼻烟壶国际研讨会(香港)



清中期 紫檀百宝嵌梅雀图笔筒

H:13.1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紫檀雕松鹤延年大笔海

H:31.5cm,L:31cm,W:26cm

备注:日本重要收藏








明万历铜胎掐丝珐琅万寿三足炉

“大明万历年造”款

H:18.5cm


明万历 掐丝珐琅万寿如意纹三足炉

清宫旧藏







清康熙至乾隆银胎掐银丝珐琅甪端式香薰

H:60cm




清乾隆 银鎏金嵌珐琅砚盒

故宫博物院藏


清中期 掐丝珐琅甪端香熏

故宫博物院藏


清中期 银烧蓝累丝圆盒

清宫旧藏 故宫博物院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明15世纪剔红锦鸡牡丹人物楼阁大箱

46.5×26.5×43cm

备注:

1.日本关西重要茶道家族收藏;

2.日本蟹仙洞美术馆旧藏

出版:

1.荒川浩和,《彫漆》,日本,1926年;

2.根津美术馆、德川美术馆,《彫漆》,日本,1984年


日本山形县蟹仙洞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搜藏刀、剑及漆器。藏品超过400件,其中97件为雕漆,124件与漆器相关,有「雕漆博物馆」之美誉。馆藏中有数件日本雕漆器,国内外均不见类例,极其珍稀。

长谷川兼三(1886-1957年),蟹仙洞博物馆创始人,原为上山市著名丝绸企业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纵使百物萧条,无阻长谷川氏集宝搜珍之志,初蒐刀剑,1948-1950年间开始收藏漆器。长谷川氏的伯父井上庄七及其子井上昌平,同好收藏,主攻中日瓷器,又于山形县小松建立掬粋巧芸馆,他们在蟹仙洞藏建立过程中贡献良多。艺术品专家久志卓眞,以及壶中居前董事长广田不孤斋,也从中发挥了他们的影响力,对蟹仙洞博物馆功不可没。


出版物封面及内页


包装盒


出版物封面及内页


旧签


元 剔红楼阁人物图圆盘

清宫旧藏 故宫博物院


元末明初 剔红杜甫诗意图三叠盒

上海博物馆藏







清乾隆涅白地套三色料尊

“乾隆年制”款

H:14.8cm

备注:欧洲藏家旧藏


清乾隆 多色料撇口瓶

“乾隆年制”款

北京保利拍卖,2008年05月30日,编号2140

成交价:RMB 1,288,000









明万历天风海涛琴

琴长:125.5cm,尾宽:14cm

肩宽:19.8cm,弦长:117cm

琴背题刻:“天风海涛,壬辰仲冬之月,久安室珍藏,石庵居士”

古琴龙池内刻:“大明万历□卯岁孟夏月之吉,益国湟南道人获古桐良才雅制”

古琴凤沼内刻:“洪都琴士涂嘉宾,奉命按式监斫”

备注:上海私人收藏






往期推荐


北京保利拍卖丨秋拍火热征集截稿在即,康熙御用文房清赏

2022-10-12

北京保利拍卖丨秋拍火热征集截稿在即,造像文房艺术荟萃

2022-10-19

北京保利拍卖丨日夕兢兢,竟就“天”成——明成化御窑斗彩夔龙天字罐

2022-10-26

贡之廊庙光鸿钧——康熙奇珍郎廷极艺术大展征集启幕

2022-10-28

北京保利拍卖丨中国古董珍玩秋拍征集倒计时

2022-11-02

北京保利拍卖丨琳琅——当代茶器美学鉴赏

2022-11-09

北京保利拍卖丨海上名流旧出陶瓷集萃

2022-11-13

北京保利拍卖丨“遂性草堂”藏重要中国古典家具珍赏

2022-11-16

北京保利拍卖丨雍正御窑的“破尘”妙境

2022-11-18

北京保利拍卖丨康乾盛世 珍瓷萃赏

2022-11-19

北京保利拍卖丨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2022-11-23

北京保利拍卖丨成清净宝觉,具广大慧观

2022-11-25

北京保利拍卖丨明清织绣精品赏析

2022-11-26

北京保利拍卖丨逍遥天游乐,座庭尽紫黄——中国古典家具集珍

2022-11-27







网络拍卖竞投指南


云征集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