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玻璃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须臾不离的如眼镜、玻璃杯、玻璃瓶、镜子、门窗玻璃、汽车玻璃,特殊用途的如航天飞机上的玻璃,以及色彩缤纷的玻璃艺术品,极大地满足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联合国大会宣布2022年为国际玻璃年,让玻璃这一古老又具有现代感的艺术更加被人们所关注。
【凝光溢彩-当代玻璃艺术】专题
已上线“嘉德BLUE”
12月1日 14:00 开拍
点击原文阅读 参与竞拍
玻璃发明
01
关于玻璃起源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于罗马史学家盖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所写的《博物学》一书。普林尼(公元23-79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新科莫姆城,今天该城被称为科莫。
普利尼在《博物学》中写到:一队腓尼基商船在海上遭遇到强烈飓风,为躲避风浪商船被迫驶入一个小港湾,并且抛下了船锚。又累又冻的水手们纷纷上岸,寻觅可以支起炉灶生火的地方,打算烤火煮东西吃。但是当时的岸边是一望无际的沙滩,根本找不到一块石头来支撑他们的锅。一位水手忽然想起,船上有大苏打块,它们不是可以用来支架锅吗?
在当时,苏打的用途和今天一样,既可以用来洗涤衣服,又可以软化皮毛,甚至埃及的僧侣还用苏打保存尸身防止腐烂。腓尼基人通常是从水草灰中提取苏打,然后用货船运送苏打到世界各地去销售。于是,水手们在沙滩上开始用苏打块架锅,烧火做饭。第二天,一名水手不小心踢翻了还冒着烟的炉灶残骸,突然发现灰烬中有些小块结晶闪闪发光,这些小物体块既不像木头,也不类金属,又不似石头。普林尼判断,这种结晶是沙粒和苏打经过火烧之后,化合形成的一种新物质,这就是流传最为广泛的玻璃被发现的过程。
今天我们知道,玻璃是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玻璃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它是人类在同时满足物理和化学条件后制成的材料;玻璃具有其他材质所不具备的光学特性,它可以将光线反射分离,也可以将光线分散或者集中起来;玻璃在一定的高温下具有流动性,这种流动性类似于有粘度的液体,可以塑造各种形态,但是当玻璃充分冷却后,又会变成具有固体的特性,坚硬且易碎。
玻璃材料很可能是在陶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之相伴发生。陶器的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玻璃的前身。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为主的西亚地区、以埃及为核心的北非地区,以及欧洲区域,都曾发现玻璃的踪迹。
最早的玻璃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即今天的伊拉克,从美索不达米亚出土的玻璃残片清晰地表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具有很高的玻璃制造工艺,他们制造珠子、护身符和各种装饰物,以及香水瓶、花瓶等多种器具。
中国玻璃的起源
02
中国玻璃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两种意见,一是中国玻璃“外来说”,二是“自创说”。许多考古发掘中均发现域外玻璃,文献记载也证实了,在对外交往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特别是沿着丝绸之路所形成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玻璃作为商品和重要礼品进入中国的事实。中国玻璃“自创说”的支撑来自于考古发掘,中国是发明陶瓷的国度,具有完整的烧造陶瓷的系统工艺与生产体系,也是最早使用釉料的国度之一,研究领域的共识认为釉子是玻璃诞生的前奏。
我国西周时期已出现了了本土的玻璃制造业, 如文物界熟知的“蜻蜓眼”,即为西周时生产的多色雕刻玻璃珠。
汉代时期,由于西亚文明大量玻璃器的输入,我国自制的玻璃器融入异域元素,最早采用“失蜡法”铸造工艺生产的玻璃制品出土于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
隋唐时期诞生了许多中国传统样式的精美的吹制玻璃,到了宋代,大量玻璃器皿从阿拉伯国家输入中国,玻璃工艺水平又有了很大的进步。
明清时期,中国玻璃生产的中心在北京、广州及山东博山县,清康熙时设立了宫廷玻璃场,已能生产透明玻璃及多达15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清代制作的套色、缠丝等工艺的料器皆为玻璃制品。料器(玻璃)被列为“佛教七宝”之一。
清康熙 矾红仿料器弦纹蒜头瓶
清乾隆 黄料雕莲瓣纹须弥座
清末民国流行的玻璃内画鼻烟壶,也是这一时期特有的中国玻璃艺术制品。
20世纪 马少宣内画二乔共读图烟壶
根据化学分析,我国玻璃的为“铅钡玻璃”,与西方透明的“钠钙玻璃”是不同的体系,各自发展起来的。“铅钡玻璃”的特点是不透明,烧成温度低,颜色绚丽,但质地较脆,不适宜做日用器皿,较适合作为装饰使用,比如古时的琉璃瓦,将琉璃铺于瓦面进行烧制,起到色彩装饰、防水等的效果,故中国古代通常将玻璃称为“琉璃”。
明 三彩琉璃釉龙纹鼎式炉
中国古代玻璃历史虽然悠久,但发展较西方缓慢,相比较陶瓷、青铜、玉石等,玻璃的用途狭小且发展不充分。
民国后,中国传统玻璃艺术的发展因需求的减少而停滞,并出现断层。
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
03
现代玻璃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指的是当时在美国学院工作室发源,随后传入英国、欧洲大陆、澳大利亚和亚洲等国的一场国际性的玻璃艺术运动。1962年,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哈维·利特尔顿带着7名学生开始了首次吹制玻璃的学习,揭开了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序幕,这次教学尝试使得艺术家们能够直接接触玻璃艺术创作,不再被工厂左右,从而在自由的空间中表达自己的美学观点,玻璃这种材料也因此融入到纯艺术领域。随着低温熔烧玻璃技术的研究开发,实现了熔炉中熔烧玻璃,从而实现了玻璃作为艺术媒介的可能。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中央工艺美院即计划筹建玻璃艺术专业,之前已公派人员去捷克学习,经过多年学习,在归国准备筹建玻璃专业时,因赶上文革而停滞。
中国当代意义的玻璃艺术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7年杨惠珊、张毅夫妇首先在台湾开设了具有当代意义的玻璃工作室——琉璃工房,致力于复兴中国的玻璃艺术。
中国学院玻璃工作室运动发端于2000年前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分别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学院玻璃工作室,设置学位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发展至今,国内已有20多个大专院校设有玻璃专业,还包括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院、苏州工艺美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
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发展
04
纵观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末到现在,可以将其划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全面建设期、迸发期,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是以围绕艺术院校为主要阵地,企业工厂、博物馆、画廊、个人工作室、杂志媒体参与其中,共同协同向前发展。
相比国际“工作室玻璃艺术运动”,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的发展显得异常迅猛,这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学科调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等因素有关。当代玻璃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是多领域人群参与其中,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不乏先行者和领军人物。
在早期,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玻璃艺术,留学国外深造,回国后建立玻璃工作室,并筹备玻璃艺术专业,点燃中国艺术院校玻璃艺术的火种。随后培养出的研究生分散到国内其他艺术院校建立更多的工作室,越来越多“科班出身”的人才被培养出来,也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人继续到更多的留学目的地深造,将不同国家的玻璃艺术教育理念带回中国,使得中国当代玻璃艺术越来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04-1
“萌芽期”
从1949年到90年代中期。在这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曾公派个别学生如王学东前往捷克学习玻璃艺术,王学东先生在回国后进行过一些专业建设上的努力,但终于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有所成果,而后来的文革十年浩劫等因素更是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断档期”。
中国台湾是我国最早接触“国际工作室玻璃艺术运动”的地区,早在1987年,中国台湾艺术家王侠军就独自赴美国底特律创意学院学习玻璃艺术,回到台湾后与杨惠姗、张毅成立了“琉璃工房”。王侠军在一次采访中说,“第一次上课,我就从美国老师嘴里知道,他们的现代玻璃艺术创作运动已经推行二十年了。”这时候,王侠军切身感受到了“时不我待”的含义和份量。他全身心地投人到玻璃制作的实践和研究,要把技术和时空的差距用辛勤学习、劳动来予以弥补。
同样是中国台湾的艺术家杨惠姗和张毅也在随后前往美国学习,于1993年他们创建 “琉璃工房”,并在北京故宫举办了第一次展览,引起较大的轰动。虽然“琉璃工房”早期在玻璃艺术上的实践带有艺术应用设计与商业性成分,但是他们通过玻璃材料和工艺在艺术设计上的尝试和努力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在此之后,他们在琉璃博物馆建设,以及推动与中国艺术院校合作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的发展。
王学东二十世纪50年代在工厂进行技术指导
04-2
“起步期”
新千年前后这个时间段里,中国艺术院校中先后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建立了玻璃工作室,这期间还有专业玻璃毕业生进入其他院校开始筹备工作室。
在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汇聚到玻璃艺术领域,利用在国内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学到的专业知识,继续从事玻璃艺术创作,不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2000年左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王建中从陶瓷系调入工艺美术系开始转向玻璃艺术领域,庄小蔚、戴舒丰、关东海、刘立宇等人也在此前后前往英国胡佛汉顿大学学习,回国后分别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设玻璃工作室。
中国美术学院的李文也从捷克布拉格建筑与应用艺术学院V.KOPECKY玻璃工作室回到中国美术学院开始筹建玻璃工作室和玻璃艺术专业。这一阶段系列事件的发展,重新点燃起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发展的火苗。
清华大学玻璃艺术专业工作室
04-3
“全面建设期”
从2007年到2013年。在经过起步期的发展之后,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开始成立玻璃工作室,开设玻璃艺术专业或课程。南京艺术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等院校,在教学上不断摸索适合中国教育现状,以及适合各学院自身学科专业发展的方式方法,老师和学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共同成长。
教学内容由单一的窑铸、冷加工,拓展到灯工、镶嵌、吹制等多种工艺形式,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由于多数院校间存在的师承关系或类似的学习背景,再加上艺术院校之间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多种形式的交流展览不断出现,与玻璃艺术相关的博物馆、艺术画廊等机构也在这一时期相继成立。
从这些院校毕业的学生开始尝试组建自己的工作室,学校和工厂之间通过设备、原料和产品设计加工等方式进行合作尝试。书籍、杂志以及网站、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体形式将更多与玻璃艺术相关的信息进行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领域的发展。另外,国内与国际玻璃艺术领域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艺术院校邀请外教前来授课,同时也组织师生或考察团到国外参观,教师研修访学项目以及留学生越来越多,留学目的地也越来越丰富。
秦岭 《默照·影》
04-4
“迸发期”
从2014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加大,中国从事玻璃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越来越多的玻璃艺术展览出现,其中不乏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的大型展览,如2014年1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透气·透器-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以及2017年11月的“光之容器-第二届杭州当代玻璃艺术展” ,2014年3月在江苏南通举办“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展”;2016年9月在河北怀来天元玻璃艺术馆举办的“玻璃与冰雪-天元玻璃艺术节”, 201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炉火正红-王建中艺术作品展》”,2018年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炉火正红-王建中玻璃艺术展》”,达到了学术交流的一个高峰。
《炉火正红-王建中玻璃艺术展》,国家大剧院,2018
《炉火正红-王建中艺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2016
另外,展览规模也从以往玻璃艺术圈内小范围展览,开始越来越融入到综合性艺术展览,并且在展览中专门开辟玻璃艺术区域,比如自2012年开始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连续7届“透明哲学”杭州艺博会专题展览。在这一阶段,还不断有新的艺术院校成立玻璃工作室,甚至玻璃专业开始成为有些艺术院校的优势学科,更多的本科生准备留学国外继续深造。网络的发展催生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多国内外艺术家作品及展览资讯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社交媒体对新资讯的传播也大大推动了这一时期玻璃艺术的发展。
第二届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
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的蓬勃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时代的发展需求、得益于高校对玻璃艺术专业教学的引进。
孟舒 《白夜》
目前,玻璃艺术学科在中国高校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院校已基本形成一个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学科方向,并逐渐在国际同行以及相关领域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力,有更多重要的机构和个人为学科和该领域建设付出了重要的努力。
何辉 《漾》
【凝光溢彩-当代玻璃艺术】专题
已上线“嘉德BLUE”
12月1日 14:00 开拍
点击原文阅读参与竞拍
鸣谢:汪付成,王晓偶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文章转发自中国嘉德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