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中所云:“黄色,中之色, 君之服也”,又如《通典》注有:“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皇”黄“,”皇“同音,而且被引申为江山社稷、国家皇权的象征,故在中国古代的很多朝代将金黄视为至尊之色,一直均享有崇高而特殊的历史地位 。
“黄对于帝王统治者来说,因为其五行属”土“,”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分别代表”西、东、北、南“四方,”土“居中央,此有帝王居中统率四方之意,而隋唐以后,中国的帝王对黄色表现出极高的喜爱, 此色出现在皇帝的生活之中,黄釉瓷器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的专用瓷器。
华艺香港瓷器,玉器及工艺品部欣呈「稽古 ——重要陶瓷及工艺品」专场拍卖,本次瓷器部分欣呈明代弘治名品——大明弘治年制黄地青花栀子花纹盘。
明孝宗朱祐樘,或称弘治帝,是明朝第十任皇帝,从1487年至1505年共在位18年,是明代中期少有勤俭并深谙治世之道的开明皇帝。清修《明史》记载,朱祐樘自幼生于微寒,所以他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励精图治,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裁抑宦官,并提倡节俭,与民休息,使成化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遂成“弘治中兴”之世 。
弘治皇帝
相比前朝成化,弘治瓷器的传世量很少,由于国家财政步入了入不敷出的状况,已是「一岁所入,不足以供一岁支用」,综观孝宗当政十八年,经常“禁内府加派供御物料”、“减供御物品”、“罢营造器物”、“减光禄寺供应”等,其中瓷器一项亦然,前后六次罢免烧造、 召回督造内官,减烧,蠲免的事例也时有出现,因此官窑厂也数次停止了烧造,早就了弘治窑品类单一的情况。虽然如此,然其时距成化一朝未远,人工物料、技术犹在,所出之物皆能秉承成窑品格,虽少犹精,期间更一步优化娇黄釉的烧制工艺,使其达到明代黄釉瓷的巅峰,成为弘治窑一代表作,是每位藏家争相纳入囊中的珍品。
此种黄地青花瓷器,属于青花瓷器的衍生品种,需要两次烧成,首先高温烧成白地青花瓷器,然后采用“浇釉”方法施以低温黄釉,透过黄釉可见到青花纹饰,用刀具将有纹饰处的黄釉刮掉,再入窑经700-800度的低温焙烧而成。黄地衬托蓝花,给人以温馨素雅之美感。该品种创烧于宣德朝景德镇御器厂,后来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朝均有烧造。而弘治御窑制品尤以娇黄一色著称,历来受到世人推崇,此对盘釉色、型制一流,堪称其中代表。
(滑动浏览更多细图)
Lot 226
明弘治 黄地青花栀子花纹盘
直径D:26.5cm
来源:1930年代法国服装设计师旧藏藏
HKD 2,000,000 – 4,000,000
香港华艺国际2022秋季拍卖会
本品敞口,弧壁,浅圈足,器形周正。整体图案以莹亮娇嫩的黄釉为地,青花绘制图案,盘心绘一枝栀子花,两朵五瓣花正盛放,顶端还绘有一含苞待放花蕾,生机盎然。内壁饰柿子葡萄莲花和石榴,外壁上下双圈内绘一圈缠枝芙蓉。底施白釉,中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盘心主纹饰为栀子花,此花芳香素雅,绿叶白花,格外清丽可爱,既可入药,亦甚适庭院居室之缀饰,一直深得众人所喜,南朝梁·萧纲《咏栀子花》云:“素华偏可喜,的的半临池,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宋·朱淑真《水栀子》:”一根曾寄小峰岿,苦葡香清水影寒。玉质自然无着意,更宜移就月中看,“故宫博物院藏元代雕漆珍品”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中以写实手法在盘中雕刻一朵硕大盛开的双瓣栀子花,间有四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枝叶舒卷自如,肥腴圆润,可知此花不但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亦极受皇室宫廷珍爱。
故宫博物院藏元代雕漆珍品”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明代以降,宫廷诸类工艺品多见栀子花装饰,就瓷器一项而言,折枝栀子花果纹盘正是明代宫廷独具特色的品类,创烧于宣德时期,流行至正德一朝而止,彼时御器厂竭力运用多种方式对其进行装饰,以致品类丰富,除白釉酱彩之外,尚见蓝地白花,黄地青花,白地青花可谓品类众多,流行广泛,历数朝而不衰,由此可证明代皇帝对其痴爱之深。
黄地青花的出现追早可追溯至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图1),黄地青花及栀子花纹饰早在宣德一朝有见,中有间断,成化年间复烧。在宣、成两朝,盘底多素胎无釉,弘治、正德年间,栀子花纹盛极一时,然至嘉靖一朝,仅出数例后停烧。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宣德黄地青花盘
栀子花纹盘除了常见的青花及黄地青花外,还有施紫金釉,绿釉及黄釉白地的同尺寸品种(图2),在预先烧制的白釉盘上,栀子花纹以紫金釉用没骨手法描绘。
前四朝之例栀子花纹盘之例可参阅,《Ming Pottery and Porcelain》,修订版,伦敦,1988年,图版102-104,彩图版H,分别出自大英博物馆、Riesco 及大维德爵士等重要收藏。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大英博物馆藏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有一与本品一致的弘治朝盘(图3),大维德爵士收藏一例,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图4 ),该盘也载于Margaret Medley,《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Ming Polychrome Wares》,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伦敦,1978年,图版III,编号26,同书录有一相类正德年款栀子花纹盘例,编号29,另见弘治及正德年款白地褐彩栀子花纹盘,编号27及28。与本品相同之盘台北故宫博物院存数件纹饰,如《故宫藏瓷. 明青花瓷》,卷4,香港,1963年,图版11。
在拍场上此盘深为资深藏家所爱,2022年4月29日香港苏富比刘銮雄专场一明弘治 黄地青花栀子花盘以HKD 7,560,000成交,另外一大维德爵士收藏的明弘治黄地青花 栀子花盘于香港苏富比2017春季拍卖会以HKD 11,500,000 成交,跟早的一例可参考2013年11月27日香港佳士得编号3114,以HKD 7,240,000成交。
明亡以后,继承疆土的清代帝王延续使用明代宫廷祭祀礼仪,黄釉瓷依然用于帝王的祭祀,康熙年间清朝的太庙依然使用不少明代瓷器,直至乾隆才在明代基础上制定明文规定,对对于黄釉瓷器的使用有着明确的文献记载,《国朝宫史·经费篇》所述,仅有皇帝、皇太后、皇后可使用内外黄釉的“黄瓷”,皇贵妃可使用外黄内白的“白里黄瓷”,贵妃可用” 黄地绿龙瓷“, 而其余妃、嫔均不能使用整器施以黄釉的瓷器。
本次拍卖有幸征集到两件分别为雍正及乾隆朝的黄釉瓷,而其中的与清代宫廷等级用瓷和此类瓷器收藏的方向等资讯可参阅华艺8月港台专场发布的“中和美色 黄承天德 | 从三件宫碗看清宫娇黄釉瓷器收藏”一文。
中和美色 黄承天德 | 从三件宫碗看清宫娇黄釉瓷器收藏(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Lot 230
清雍正 内白外黄釉宫碗
直径D 14.5CM
来源:香港拍卖行及地产代理有限公司, 1991年5月26日,编号232
香港华艺国际2022秋季拍卖会
Lot 237
清乾隆 黄釉宫碗
直径D:14.5CM
来源:香港拍卖行及地产代理有限公司, 1991年5月26日,编号301
香港华艺国际2022秋季拍卖会
·乾隆陶瓷精萃·
除了明清黄釉御瓷,本次拍卖还有幸征集到一批乾隆朝宫廷用瓷。不同于明代,御厂所制官窑瓷,帝王并不亲自监督参与宫廷用瓷的制作,多由内臣指定和设计纹饰,因而以图案化的官样纹饰为主,而乾隆皇帝积极参与在宫廷器物的营造。
(滑动查看更多细图)
Lot 236
清乾隆 粉彩癞瓜纹碗一对
直径D:11.4cm
HKD 380,000 – 580,000
香港华艺国际2022秋季拍卖会
本对碗壁绘粉彩癞瓜图,两三竿翠竹自胫部斜出,其一过枝向内壁延伸,瓜藤缠绕攀爬,间开数朵淡黄花,癞瓜凸瘤斑驳,裂开的果实露出红色瓜瓤,粉蝶翩翩飞舞,寓意瓜瓞绵绵、富贵多子,纹饰绘画精工细致。
癞瓜又称癞葡萄,与苦瓜同科而不同种,瓜面颗粒状凸起,成熟时颜色鲜艳,自然开裂,露出鲜红的瓜瓤,其籽多而饱满,故被认为有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清代常作为吉祥纹饰使用。
(参考图1)
《饮流斋说瓷》载:“过枝花杯、碗雅称隽品,至道光时,盛行过枝癞瓜及过枝葡萄,癞瓜牵藤,间夹翠竹,繁丽中殊有玲珑剔透之致,较胜于寻常绘花卉者。“因其新颖巧思的构图,被藏家认定为清官窑中的名贵品种。
粉彩过枝癞瓜图碗创烧于乾隆时期,后朝沿袭烧造迄于晚清,成为清代官窑经典制式。故宫博物院现存一百零九张瓷器画样中,即有此一品种(参见《官样御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制瓷官样与御窑瓷器》,页134,图26 )。同类的癞瓜纹碗也收藏于世界各大馆藏,大英博物馆一对与本品几乎一致的瓷碗可为参考。
(参考图2:大英博物馆藏)
Lot 234
清乾隆 茶叶末釉荸荠瓶
高:33.4cm
来源:伦敦佳士得,2009年5月12日,编号158
HKD 300,000 – 400,000
香港华艺国际2022秋季拍卖会
此瓶造型优雅别致,舒展挺拔,古朴端丽,蕴含韵致。细长颈,坡肩,腹部丰满,扁圆,腹下斜收至底,器形端庄秀美,形如荸荠造型,故称之'荸荠瓶'。通体施茶叶末釉,釉色浓艳润泽,釉面光滑细腻,偏近绿色,近观细看可见是由黄色,绿色及茶色粉末状釉彩相间而成。铁胎足,足底内刻篆书六字印章款《大清乾隆年制》。
茶叶末釉与清代雍正及乾隆皇帝息息相关,正如炉钧釉器物那般,此时期茶叶末釉器物均刻篆书款。茶叶末釉在18世纪中期的督陶官唐英的影响下于宫廷盛行。1735年《陶成纪事碑》有载57种陶瓷色釉,当中单色釉共40种。唐英在其中记载“一仿厂官釉,有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又记”一仿油绿釉,是内发'窑变'旧器,色如碧玉,光彩中斑驳古雅“,即指该类釉色。唐英在此釉前缀加“仿”一字可见此釉源自更古老的陶瓷,唐宋时期耀州窑青瓷与此最为接近,明代茶叶末釉属厂官釉范畴,在清代前御窑厂已经成熟掌握此釉的烧造技术,清代唐英进一步改良,使期在雍干时期达到顶峰。
清末寂园叟《陶雅》称其“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本品符合“而尤以绿色独多者,最为稀罕,盖乾隆窑也”乾隆窑茶叶末大多偏绿的特征,呈色清雅醇美,置于案头清供,可“抒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达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
Lot 238
清乾隆 祭红釉六方瓶
高H:67cm
来源 :
1. 英国藏家旧藏
2. 嘉德香港2015 春季拍卖编号498
HKD 1,800,000 – 2,200,000
香港华艺国际2022秋季拍卖会
此瓶为六方形制,侈口长颈,折肩,鼓腹下渐收,至圈足处外撇,外壁通体施祭红釉,色泽亮丽,内腔及底施白釉,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
本品器形端正,宏大俊伟,端正大气,是乾隆官窑祭红釉之大器。
相比圆器,此瓶为六方方器,成形工艺复杂,难度更高。与一般的拉胚成形工艺不同,工匠需要预先制作六片泥胚外壁,后以手工方式沾合成形,若果其中一片瓷土揉打不均匀,沾合工艺出现瑕疵,烧制过程中极易出现变形,甚至塌陷,加上本品在方器中体量巨大,极其考究工匠们的技术,故弥足珍贵。明王世懋《窥天外乘》记:“盖窑器圆者,旋之立就,倏忽若神。独方物即至小,亦须手捻而成,最难完整,供御大率十不能一二,余皆置之无用。“ 可见其烧造之困难。
此瓶施铜红釉,颜色鲜红,色泽亮丽。铜红釉始于元代,于永宣工艺成熟,其中以鲜红釉闻名,明中晚期因费资巨大而断烧,直至康熙重新恢复,其中过程失败率高,清人龚询诗云:“官古窑成重祭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抟烧百不同。“可见铜红釉是清代瓷器中烧制难度最高的色釉。虽然雍正以后铜红釉工艺已经较为成熟,但如本品发色均匀的大件器物实属罕见。
此造型六方瓶初现于雍正朝,于乾隆时期盛行,唯一书雍正款青花六方瓶现存于法国国立吉美博物馆。纵观历年拍卖及馆藏,除了青花折枝花果纹较为常见外,此造型另有粉青镂空和仿汝、仿哥、冬青、天蓝诸般一色釉,均是乾隆年间制造,其中一51公分乾隆哥釉六方瓶(编号3244)2015年6月3日在香港佳士得以港币 1,000,000成交。而粉青釉镂空一例可参考2005年香港苏富比,一件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镇空缠枝花卉纹内青花六方套瓶,以港币 44,920,000落槌。
(滑动查看更多细图)
Lot 235
清乾隆 仿汝釉六角花盆
宽:27.5cm
来源 :
1. 香港苏富比1988年4月,编号764
2.香港苏富比2018年11月28日,编号2964
HKD 250,000 - 350,000
香港华艺国际2022秋季拍卖会
花盆呈六方状,唇口外撇,底下设如意形六足,通体施仿汝天青釉,釉质肥厚匀称,胎足施酱釉仿铁足,盆心处开二孔以泄水通气,底部二孔中间以青花书六字篆体《大清乾隆年制》款。
参考清代宫廷绘画及档案,可知康雍乾三朝制作的花盆样式丰富,不同材质与造型运用场景各有不同。玉石和掐丝珐瑯花盆多用于殿堂陈设,而瓷花盆多为室内用器,因为多为日常使用器,传世量稀少,本品观底书《大清乾隆年制》款可知此拍品是乾隆早期唐英督陶期间的制品。
乾隆花盆中,此类六方造型花盆极为罕见,而施仿汝天青釉者于拍卖场中仅见此例,馆藏中造型与本品一致可参考一例上海博物馆藏品,著录于T.M. Elins編著,Keizerlijk porselein uit het Shanghai Museum,兹沃勒,2011年。而在历年拍卖中,一例同器型施仿官釉花盆可参考2020年10月8日香港保利清乾隆仿官釉六方花盆,编号111(成交价HKD 731,600)。
(滑动查看更多细图)
Lot 241
清中期 金彩炉钧釉菩萨像
高:29cm
来源:2015年5月11日,伦敦邦瀚斯(Knights Bridge),编号105
HKD 150,000 - 250,000
香港华艺国际2022秋季拍卖会
菩萨宽肩厚胸,躯体健壮,体态匀称,面部及身躯施金釉,披帛由肩部蜿蜒飘垂而下,洒脱飘逸,披帛及腰部束裙部分施炉钧釉,与常见酱釉上描金装饰不同,腿前酱釉裙摆上饰洒金,发冠、绶带及璎珞等处以炉钧釉装饰,采用多种技艺于一体,工艺复杂,制作精细,加上其庄严的法相,整体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烧制陶瓷佛像相比传统铜造相工艺更加复杂困难,尤其对衣褶,肢体及面部细节处理对工匠有极高要求,加上因不同色釉所需烧造温度不同,需要多次入窑,过程中立体瓷塑容易变形,极低的成品率使本品的稀有度及艺术价值更胜于金铜造像。
此瓷佛样式源自于明代宣德宫廷铜鎏金菩萨,可参考乌里希·冯·施略德(Ulrich von Schroeder)所撰 Indo-Tibetan Bronzes 的明宣德铜鎏金供养菩萨,观其姿态,手势,发冠及莲瓣可见与本品类同,另外一例近似的金铜造像可参考维多利亚及亚伯特博物馆收藏的一乾隆铜鎏金菩萨像,出版于S. W. Bushell,中国艺术,1924,第二册,图版94. 另外一例与本品几乎一致的瓷佛(同样高29cm) 可参阅着录于I.L. Legeza 的A Descriptive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he Malcolm MacDonald Collection of Chinese Ceramics,1972,79页,图版384.
同样瓷佛像作品有见于拍卖市场,例如香港保利2016年4月5日编号3022,清中期 炉钧釉描金供养菩萨,成交价港币70.8万,及邦瀚斯,2008年5月29日,编号578,清乾隆 彩釉描金供佛菩萨瓷像,以港币96万成交, 尺寸及样式与本品类似,分别只是在彩釉及描金细节上略有不同。
推荐阅读
11-13
11-14
颂古融今 :张大千《翠云晴岚》中的精神向度 | 香港华艺国际2022秋拍
11-15
滑动查看华艺国际联系方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电子图录
文章转发自华艺国际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