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是百年中华老字号,始建于1672年,至今已整整350年,历程璀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荣宝斋诚信经营,在时代中引领艺术市场潮流,成为艺术品经营的领军企业和金字招牌。荣宝斋被誉为“书画家之家”,多年来与广大书画家翰墨结缘,在艺术品经营过程中去粗取精,坚持“以文会友,荣名为宝”,积累了许多书画名家的精品力作。在荣宝斋350周年之际,我们精心挑选了一批适合广大书画爱好者收藏的精品推荐给大家,以飨广大书画爱好者。
最后,衷心希望社会各界人士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荣宝斋,我们也一定会不断地为大家提供更多的艺术精品,打造新时期的“书画爱好者之家”。
廖松涛
1973年9月生于江苏镇江。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委员。
镇江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镇江市新文艺群体联合会顾问。
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不知不弃——廖松涛的意象人生
与廖松涛老师的专访约在一个阴冷的雨天。他来的很低调。肤白身削,戴着圆框造型的眼镜。“士”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廖松涛老师是众所周知的“年轻有为”。在青壮之年便获得“全才”“作画的思想家”等美誉,但谈到成功的秘诀,他却是淡然的。
“我今天所拥有的,不过就是之前用心刻苦后所应得的罢了。人生就是这样,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是带有财富的,你的健康,你的精力,你的时间只要你愿意付出,你就会得到回报。”
成功必须努力,这是最朴素的道理。然而盲目的努力,却是一种对时间的蹉跎。廖松涛老师在近而立之年时所作的一片自序中,就提出过六十年的“画以明志”的人生规划:“欲以二十年知之,二十年弃之,二十年不知不弃。”其中内涵,自然是由作者详细解读一下最好。
二十年知之---踏实刻苦奋斗人生
“所谓知之,便是要知画且知己。我在初中时代开始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了基础的技法学习以及自我摸索的过程。在我习画的初衷是想将绘画带入自己的生活,通过绘画修身养性,又或者是为自己的人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所以最初十年的从艺生涯中,我尽可能地接触各类绘画艺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除了吃饭睡觉和本职工作以外,其他的时间我基本上都在作画。
在‘勤奋’这方面,我自认是不输任何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咫尺画案上的奋斗岁月是我此生最大的精神财富,我时常通过回忆来警醒自己,不要被安逸的环境腐蚀了斗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系统地了解绘画,慢慢意识到让自身融入绘画才是艺术的大道所在。融入绘画就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想要学有所成,必须有所专精。想要学有专精就必须了解自己的个性。
96年左右,我想通了一件事:一个内在传统的我,在西洋画上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我在这条道路上找不到归属感,这与我的追求是背离的。于是我停止了对油画和水彩的研习,开始大量购买书籍杂志,潜心深造中国传统绘画。我们的生活的时代节奏很快,很容易使人浮躁,从而忘记传统绘画的精髓,偏离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根基。然而不正之风吹不到坚毅之人,为了弥补与古代大师们的断层,我开始沿袭古代国画的学习技巧,临摹古代大师作品,吸收大师技巧的精华之处。度过了第二个‘知之’的十年岁月。我所谓的知之,即不断求知,不断自知。”
二十年弃之---清静脱俗以成大雅
“第二个‘二十年’是一个不断探索,以求升华的阶段。当技达到一定造诣时,就需要以丰富的思想修养为基础,经历从‘技’到‘艺’的升华过程。这是每个大师的必经之路。我走上‘弃之’之路的契机,是我对中国画形成了较成熟的个人见解。我认为,意象的表现是中国画的精髓之所在,工笔精细,考验技巧造诣,写意蓬勃,给人震撼之感。
在此之前,我一直在研习工笔,我‘弃之’的第一步便是放弃工笔的成就,从零开始,学习写意。在南京艺术学院的进修为我打开了另一片天空。在那里我有幸得到了张友宪老师的指教,从张老师身上我悟到一个道理:每一个大师都离不开一个沉淀的时期,只有用心投入的画作才值得传世流芳。张老师曾经很决绝地烧毁了自己的两千多幅画作,在南艺的黄瓜园潜心修炼,静心脱俗,然后才真正成为了绘画大师的。这个‘脱’不是丢弃,而是丰富自己,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去完善,去‘养’。在那里我也认识了很多研习书法的同学,通过他们,我想到了用练习书法来锻炼自己线条功底的办法。以书法的‘笔意’入‘画意’,来参透‘以书入画’的内涵。我花了四年左右的时间练习书法,去感受书法五体的用笔节奏。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真正参透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所以事物没有优劣之分,人要在发扬个性的基础上去利用它们。所以‘弃之’的第二点就是要摒弃固有观念,开放思想,博采众长。
中国画从理论、用笔、形式等各方面上被细致分类,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我个人并不建议过度专注地限制自己在某一个类别上学习。外国人总是嘲笑中国文化没有系统的分科,这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趋于大同。好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去学习,要博采众长。就像现在中国画界有很多画派,他们之间也是在突出自我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共赢共荣的。‘弃之’就是要在内容、风格、取向上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求同存异。”
二十年不知不弃---立今法古,成于自然
“概括来说,‘知之’是学他,‘弃之’是养己,那么‘不知不弃’就应该是一个淡然知天命的境界。我很喜欢中国古代哲学。我也认为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根基。道法自然,在绘画生涯上的体现就应该是不可以去学习别人的长处,也不刻意去追求个性的张扬,而是应该沉下心来,通过之前的学养,自然而然的形成自己的特色。
从人生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别人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自己的特色也不能是哗众取宠的。很多人用‘仿古’来形容我的创作风格,其实中国画的学习体系就是按照临摹前人的作品,吸收大师的精髓,以求一脉相承。我并不是‘仿古’,而是在‘习古’,以求触笔古今共存,技艺均显。哲学的思辨启发我在构图上产生阴阳的对比,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让作品有了识别度。这也是我未来要继续发展的方向,我要以传统古法为依托,来展现我对当下时代的审美观价值观。也许我的作品在当代无法获得特别大的成就,但是我希望经过时间洗礼,我的作品会在当代一批的艺术作品中脱颖而出。所谓的‘大成’,是要求我们不被眼下的名利所蒙蔽。要永昌元的眼光,顺应自然规律。古人向来看中‘身后名’,我也一样。在我眼中,‘身后名’比‘眼前利’要重太多太多。成大事者,不可俗而躁,不可虚而浮。成功需要努力,成功不可强求。”
一个成功的艺术家需要有高超技艺,有深厚的思想,还需要辩才无碍。让人信服才能被人接受。廖松涛老师的辩才并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中。其实在整个沟通过程中,他都是淡然的,平静的。就如同他自己所说,都是简的道理,但是花费了很多精力才能真正领会。廖松涛老师的辩才,在于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大道所在。没有振奋人心的鼓舞,只有真诚质朴的说服。尽人事,知天命。作画如此,人生亦然。
——李清羽 艺动天下执笔人
绘画作品
花鸟四品之一——荷
180cm×48cm
2021年 纸本生宣
艳秋
180cm×48cm
2021年 纸本生宣
依伴图
35cm×35cm
2012年 纸本生宣
锺馗嫁妹
66cm×33cm
2022年 硬卡绢纹纸
水月观音
66cm×33cm
2022年 硬卡绢纹纸
长安秋望
68cm×34cm
2022年 纸本生宣
冉冉花明岸
27cm×136cm
2022年 纸本生宣
山水册页之二
35cm×46cm
2018年 纸本生宣
山水册页之三
35cm×46cm
2018年 纸本生宣
山水册页之五
35cm×46cm
2018年 纸本生宣
山水册页之六
35cm×46cm
2018年 纸本生宣
143cm×50cm
2022年 纸本生宣
泰和安堵图
103cmx34cm
2021年 纸本生宣
书法作品
石上林间联句
140cm×35cm
2022年 成品粉笺纸
言之道无联句
140cm×35cm
2022年 成品粉笺纸
闲来兴至联句
140cm×35cm
2022年 成品粉笺纸
尽日终生联句
140cm×35cm
2022年 成品粉笺纸
荣宝斋书法馆所售商品均提供
正规发票、作品证书!
收藏热线:010-83150691
或联系“荣宝斋书法馆客服”咨询详细信息
/汇款信息/
收款单位:荣宝斋文化有限公司
银行账号:0200008009200130848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琉璃厂支行
荣宝斋书法馆
荣宝斋书法馆是荣宝斋总部画廊之一,以经营展览近现代、当代名家书法篆刻作品为主,并不定期举办联合专题和个人专题的展览展销活动。荣宝斋书法馆自成立以来,相继举办了“荣宝斋近现代书法系列展”“荣宝斋当代名家书法年度提名展”“岭上云·荣宝斋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荣宝斋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平畴远风·吴悦石书法展”“寸耕堂书法近作展”“鸿禧云集·荣宝斋书法馆近现代书法展暨当代名家邀请展”等,展览在文化艺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欢迎广大艺术家、收藏家、艺术爱好者前来观展交流、赏书品艺!
内容来源 | 荣宝斋书法馆
校对 |王桂荷 侯文佳 易抒璇
编辑|李晓婉 审核|刘珍佐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信息
文章转发自荣宝斋,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