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缅怀 | 文化学者王贵忱,魁奇之士引领岭南金石文化

  • 收藏拍卖杂志
  • 2022年11月01日06时


著名学者王贵忱先生于10月26日晚仙逝,享年95岁。

作为一名研究传统文化的通才学者,他的研究涉及历史学、钱币学、文献学、金石学、书画艺术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在钱币文献、龚自珍著作版本以及广东地方文化方面均有卓越的建树。
王贵忱先生作为《收藏/拍卖》杂志的编委成员,与本刊渊源颇深,曾在创刊150期时亲笔题下“开卷有益”,勉励后辈;2018年本刊编辑部也曾就王氏一门三代将“可居室”旧藏编撰成集、手工传拓《南越国残瓦墨景》一书,集体拜访贵老一家并策划专题报道“金石传家”,那时贵老与整个编辑部同事交谈时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

今谨以当时专题采访一文《王贵忱,魁奇之士引领岭南金石文化》缅怀王贵忱先生。


——编者按


王贵忱先生

王贵忱老先生为《收藏/拍卖》杂志150期纪念专刊题写的贺词


01


泉界泰斗的“有钱人家”



文献学界一直有“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之说。王贵忱,先布衣,后军人,最终成为当今硕果仅存的一位通学之士,可谓集平凡与传奇于一身。他用毕生精力在“可居室”内治学读书、研古著述、会客论道、广结良缘,他的“好玩世界”遍收古书杂项,文玩古器金石翰墨乐此不疲。


王贵忱与周作人一直保持着往来,王家保存有不少周作人先生的信函。只留存下周作人赠予的乾隆刻本《金石契》,钤有苦雨斋印章


我真正读书自广东始我对广东一草一木总感亲切新鲜。”自从 1945 年从东北辽宁铁岭老家失学从戎4年后随部队挥师南下进入广东,贵忱就已爱上了这片丰厚的土地而广东人民也把他视为岭南之士广州名片


如果用银行存款金银珠宝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王贵忱怎么也沾不上边但他又确实有钱”,为精通钱币学的专家他真正拥有的是钱币学古籍还有关于钱币学的真知灼见


丁酉年作品《有钱人家》


20世纪50年代初王贵忱转业后任汕头市交通银行建设银行行长因为工作的关系天天与钱打交道其恩师周叔建议他做银行工作就应该把金融货币历史吃透就这样王贵忱有意识地收集钱币及034035钱币文献进行古泉学研究1954年他结交了广西北海的陈希濂医生得到他收藏的越南钱币一批此他很注意收集越南的钱币,藏品也越来越多1953年开始玩钱币当时没有钱买不起太贵的我就不买但我收藏钱币方面的书
钻研钱币学一般人只看重钱币价值但王贵忱看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在 1984年第一期中国钱币杂志上王贵忱发表了《古币著录和有关问题的探讨》一文他指出我国古代的货币史丰富多彩的……些古币不仅是古代文明和货币经济发展的见证物新出土的古币往往又是考古断代的重要资料所以向来被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所重视同时由于它本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自古以来就成为古物收藏家的猎取物形成引起广泛兴味的学科即钱币学

他发现我国钱币世界大有乾坤。行走于这条路上,他从收藏书做起成为当代收藏钱币文献最多的人之潘景郑先生对此十分赞赏认为王贵忱先生藏书甚富尤多珍秘曾编印钱币书目行世中多罕传孤本”。但他绝不止于收藏而是收藏与研究并进多年来发表众多钱币学术研究性文章中国钱币学会评定的“金泉奖”,是泉界最高学术成果奖,王贵忱连续获得四连冠五项奖,这样的殊荣获得者,目前泉学界仅此一人。


《韵谱》五卷(明)朱睦撰 明嘉靖二十四年开封守尧山白所刻

1980年王贵忱捐赠给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图源广东省立中图书馆


更难得的是,他藏而不私。王贵忱早就意识到,个人的力量很有限收藏了好东西放在自己手里未必能世世代代往下传历史上收藏家的藏品因为念旧损坏或失传无存的教训很多太可惜了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藏品为人类之财富,唯有化私为公,将这些东西交给国家、社会去管理、珍藏,方可使之为更多的学者后辈所学所用。20 世纪 90年代,当时已是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广东省钱币学会副会长的王贵忱将自己珍藏的600多本古钱币书籍捐赠给中国钱币博物馆这批书多是善本有的还是孤本,如明正德本元马端临《钱币考》、明欣赏本宋李清照《打马图经》等。这批藏书现在都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泉志 清同治隶释斋刻本王贵忱旧藏
国钱币博物馆藏
图源国钱币博物馆


60多年与钱币打交道,90高龄的王贵忱调皮地说:“我是真心爱惜钱!是个没钱的‘有钱人家’。”此为戏言,亦为真言。




02


受益终生的师友圈



王贵忱这辈子还有一样最大的财富,也是他最觉珍贵的东西之一,那就是有幸结交了许多当代大学者,从神往到神交,问安请益,探讨切磋,比肩疾行……


谈及师友,他张口就数出周叔弢、于省吾、周作人、容庚、商承祚、潘景郑、王肇民、李可染、谢稚柳、黎雄才、赖少其、廖冰兄等一长串为世人所熟知的大家。王贵忱的收藏和研究除了古钱币图书,他还重点收藏明清以来的古籍,包括全国,尤其是岭南名家大师的著作、信札等,这得益于他与众大家一直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


王贵忱与商承祚先生

他从1947年开始收藏书信,其中周叔弢、李一氓、李可染、潘景郑、容庚、赖少其等一大批当代名家的信札,都是王贵忱和他们之间通信来往后珍藏的。“我收书札主要还是为了做学问,别看了这些信就几张小纸片,里面值得研究的东西多了,文献价值很高,往往是历史的补正。”


王贵忱与容庚先生
王贵忱曾三次磕头拜师,一位是前面提到的周叔弢,另外两位是于省吾和潘景郑。于省吾当年藏书之多在东北三省号称第一,他在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考释和古代典籍的考证两方面造诣尤其深。于老曾经鼓励王贵忱研习甲骨文,还推荐他认识了罗继祖(著名金石学家、文献学家罗振玉的孙子)。第三位磕头拜师的是潘景郑。王贵忱有一件极为珍贵的藏品,便是潘景郑赠予的。提及这两位恩师,王贵忱极为感佩:“他们二人送我很多最珍贵的东西,信任我。他们学风非常好,从不争名,我受他们的影响,做学问比较勤奋,有老一辈的指导,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王贵忱与于省吾先生(左) 与潘景郑先生(右)

“在广州我交往最深的,一是容庚,二是商承祚,还有吴三立、黄文宽,四大朋友。”王贵忱常因钱币收藏、研究等事向容庚、商承祚二老请教,遂成忘年之交,所学的传拓手法也多源于二老。


可居室藏商承祚信札 可居室藏书信,发现不一样的商承祚

一直以来,王贵忱对印学传承也做了许多工作。如《可居室印识》中所收印就多为黄文宽所刻。王贵忱与黄文宽相识于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潜心于篆刻艺术,一个钟爱金石拓片题跋,两人可谓双剑合璧。黄文老为王贵忱刻印多达60多方。70年代汇编为《可居室印识》。“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就是玩金石的最大乐趣。”这是王贵忱的原话。黄文宽曾制“铁岭王贵忱章”,边款题“仿汉将军印,持颂贵老先生年禧”。王贵忱谓曰:“贵忱少时列身军籍,位不过伍长,往受此将军印,至今尤知愧也。”从多枚印章小跋中不难看出二人的深交。


与欧初和黄文宽先生

《文史学者王贵忱》作者宋晓琪总结称,王贵忱之所以能广交名师俊彦,第一是他尊师、感恩,肯学、上进 ;第二是他不分帮派,不讲是非,无门户之见;而第三点,用王贵忱自己的话则是:“我和老师们交往有个优点,从来不会利用他们,学风正。不搞自己的事情,就是把他们的东西学到手,推出来。”


回忆起与这些大家的交往,王贵忱说:“我很感谢这些老人家。




03


一门三代反哺岭南大地



《易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综观大江南北,当今已很少有世家传承。但以王贵忱为首的王氏一门三代,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可居室”藏金石文化传承,并一直致力于岭南地方文化的保护、整理和研究。


王贵忱幼时孤苦失学,只上了4年小学。自称为广州文德路大学肄业的他,却能以“可居室”家训治家。令他欣慰的是,其子王大文深得真传,不但传拓工艺令人称赞,修书也端庄大气,古朴沉稳。家学的熏陶,让其孙王浩之在篆刻、书法等传统文化传承上成绩骄人。


三代才炼成金石世家(右起):
王贵忱、王大文、王浩之


王贵忱年轻时从萃古堂卢达文那里学了一门修书的好手艺,自称“手订线装书广州第二”如今年岁大了,便将这门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大儿子王大文,“父子兵齐上阵”手订线装书。几十年来,可居室已刊印李可染、周叔弢、李一氓、于省吾、潘景郑、周一良、汪宗衍、刘逸生、周景良、胡厚宣、谢稚柳等10多位老先生的线装书简。“大文和浩之确实能够继承我的学问,大文基础学问好,动手能力强,从自学起家,他的研究整理比我更专。浩之为人精明,一点即透。”王贵忱一直没有传承的焦虑,而其子孙的传承也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并无刻意的引导,确如可居室治家之言:“随处可居,敬业不已。


王贵忱制作的手工印谱


王贵忱有一枚印章,印文是“生我辽东,毓我岭南”,这说明他与广东的缘与情。从耗费心血整理广州地方志到发掘屈大均、廖燕、张荫桓等名人逸著、还原历史真相,再到三代人齐力修筑《南越国残瓦墨景》拓本,整理和研究出土的南越瓦文拓片、瓦当等陶文资料,一门三代正以自己的方式反哺这一片岭南大地。

《南越国残瓦墨景》内页拓本赏鉴




印文“王氏一门三代藏拓鉴赏南越残瓦之记”

魁奇之士王贵忱,堪称学界传奇,却始终抱着的都是一种“玩”的心态。他最喜着深咖啡色的唐装,格外传统、庄重。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只因去留无碍,故能洒脱随性,乃真正文化玩家,名士风度。




编辑|余一、卷毛
校对 | 嘉琪
图片|谷霓裳、受访者提供、本刊资料库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


·

·



往期精选

·

·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