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上海匡时2021秋拍|乾隆盛世、翰墨怡情——中国古代书画精品推介

  • 上海匡时拍卖有限公司
  • 2021年12月24日04时



古代书画历来是收藏家们汇聚的焦点,古代书画中所包含着的永恒经典及沉淀的岁月,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上海匡时2021秋拍中国书画专场遴选出众多古代书画精品,旨在为藏家们奉上一场精彩的古代文化盛宴。其中不乏递藏有序、来源可靠的拍品。诸如汪士慎所绘《梅花满枝》,徐邦达、杨新均题边跋,画作清妙绰约,风神俱足,实乃汪士慎绘梅佳作。康有为珍藏郑板桥《清风竹韵》自然之趣,浑然天成。乾隆皇帝御笔书法《济源盘谷考证》笔力沉稳雄健,规整端丽,洒脱流畅,一代帝王的胸怀格局尽显笔下。丹青流传,实乃不易,在此也感谢藏家之全心守护。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济源盘谷考证》局部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帝王之一,他在位时间最长,和其祖父康熙、父亲雍正共同缔造了康雍乾盛世。乾隆皇帝漫长的一生酷爱书画艺术和文物古玩,他当政期间不仅将天下书画名迹、文物古玩、稀世珍宝悉数收贮于宫中,还是中国历史上留下诗词和墨迹最多的皇帝。乾隆对自己的书法颇为自得,常常以书法赐大臣,出行之时也喜欢题御书、御诗。


Lot 380

乾隆 《济源盘谷考证》

水墨纸本 册页

1769年作

62.5×62 cm×66

款识:乾隆己丑仲夏月中浣御制并书。

钤印:乾隆御笔、所宝惟贤

出版:《乾隆行书册页 济源盘谷考证》,石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出版。

著录:

1.《钦定四库全书·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十六《御制济源盘古考证》。

2、《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七《御制济源盘古考证》。

3.《钦定四库全书·御制文集·二集》卷二十一《御制济源盘古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十六《御制济源盘古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七《御制济源盘古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文集·二集》卷二十一《御制济源盘古考证》。


乾隆帝慕韩昌黎雄文,曾多次赴河北蓟县盘山游玩,并作《游盘山记》。但盘谷实有两处,除了蓟县盘山之盘谷外,另有河南济源之盘谷。后乾隆意识到盘谷既在“太行之阳”就不应该在河北蓟县。1765年,他让时任河南巡抚阿思哈亲自前往济源实地考察。结果阿思哈找到了李愿墓,以及韩愈诗文中提到的燕川、枋口天井、白水等地名,还在盘谷发现了元明以来的历代题刻,阿思哈将石刻拓下,并将所见一一绘制成图,呈报乾隆帝。乾隆帝阅后顿解疑虑,在乾隆己丑三十四年(1769年)写下《济源盘谷考证》,坦陈自己之前误解以为李愿归隐在蓟县,实则“昌黎之送李愿归盘谷也,其事本在济源”。乾隆帝深以此事一误再误却无臣子纠正为戒,命人在河南济源和河北蓟县田盘两地将考证全文“摩崖泐之”,广播天下以正视听,并见示帝王之胸襟宽广。


盘谷寺御碑亭


今日距济源市15公里的东北部克井镇大社村北的太行山脚下,盘谷山口的盘谷寺御碑亭内,仍立有乾隆御笔录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步韩愈韵七言诗《用韩昌黎盘谷子诗韵明向误并志今考证也》及刻碑后记。


太行山南麓摩崖石刻


立于河北蓟县盘山的《济源盘谷考证碑》及《送李愿归盘谷序碑》今已不复存在,而在太行山南麓,盘谷寺后的千尺山崖上,在一方人工开凿的8米宽5米高的平整崖面上,乾隆御笔的《济源盘谷考证》仍沉稳雄健,但因为久历风刀霜剑,字迹残损面目无复旧观。


太行山南麓摩崖石刻局部


考前述摩崖石刻原本行文、款识、钤印,正是出自本件乾隆御笔《济源盘谷考证》巨册。按乾隆帝之书规整端丽,洒脱流畅,是典型的盛世帝王之书,其传世书迹虽多,但除特为题写匾额碑铭寥寥数字的擘窠书外,像本册长篇大字录《济源盘谷考证》极为少见,当是特为此后让工匠传移摹刻至摩崖上而刻意为之,故一对折册页只容六字,通篇共录66开,一气贯通而无懈笔,所费精力心神数倍于通常题跋吟咏,是为乾隆传世书法作品中十分难得的鸿篇巨制。


“扬州八怪”从大自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下笔自成一家,不愿与人相同,在当时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人们常常把自己少见的东西,视为怪异,因而对那种抒发自己心灵、纵横驰骋的作品,感到新奇,称之为怪。赞赏者夸他们的作品用笔奔放,挥洒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缚,打破当时僵化局面,给中国绘画带来新的生机,影响和哺孕了后来像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艺术大师。


作为“扬州八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郑板桥盛名负重,乃诗、书、画、印四剑合璧的集大成者。其一生刚直不阿的人格、渊博深厚的学问、坚毅不屈的精神,皆入诗画中。


Lot 372

郑燮 《清风竹韵》

水墨纸本 立轴

1751年作

113.5×46.5 cm

释文: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

款识:乾隆辛未九秋,板桥居士郑燮。

钤印:郑板桥、克柔

鉴藏印:南海康氏万木草堂珍藏

题签:郑板桥竹,万木草堂。

著录:

1、《万木草堂藏画目》,康有为著,长兴书局,1918年。

2、《万木草堂论艺》P133,康有为著,荣宝斋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


此幅《清风竹韵》构图置翠竹三竿,摇曳多姿。前方二枝,冲天直上,一浓一淡,前后交迭,所谓密处密。右一枝斜出,疏疏着叶,淡淡落墨,是为疏处疏。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加上左方长题,于是空而不空,满幅是画。使整个画面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生动自然,别具意味。此幅上用的“橄榄轩”乃郑氏五十三岁是所用之印,再根据款识“乾隆辛未”,此作为郑氏盛年所作,笔墨已入化境,疏疏澹澹,简练的中侧锋,描绘出竹枝的弹性,竹叶的勃勃生机。利用墨色的浓淡,增强竹与竹的层次感。竹子大小高低交错,灵动亦然。

板桥笔下中的竹承载着他对物态人情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展示着他丰富的内心世界。郑板桥有一种机智的谐趣,一种清雅文人的高情逸趣,一种爽朗的幽默,皆通过他的题画诗文展现出来,读后让人颇觉情趣盎然,不禁欣然而笑。生动活泼,板桥先生清新超脱的世外桃源情结荡于纸面。

康氏藏品多钤有“南海康氏万木草堂珍藏”、“南海康有为更生珍藏”、“御赐天斿堂”、“更甡”等印。从藏品印可以推知康有为拥有这些书籍的时间,钤“南海康氏万木草堂珍藏”印的,是康氏创办万木草堂并建造书藏时所得,之后随身带走,或被家人、门生取走,因此没有被查没;钤“南海康有为更生珍藏”、“御赐天斿堂”、“更甡”印的,当是戊戌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期间或回国后所得。现在统称为“万木草堂藏品”,实际上包括万木草堂被查封以后的康氏藏品。根据此《清风竹韵》所钤“南海康氏万木草堂珍藏”可知,是幅当为康氏创办万木草堂时所得,这也能与《万木草堂藏书》所记对应。


Lot 373

郑燮 行书《怀素自叙帖》

水墨纸本 立轴

140×68 cm

释文: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

款识:板桥居士郑燮。

钤印:板桥、郑燮、橄榄轩


郑燮书学汉魏,崔、蔡、钟,古碑断碣,刻意搜求,并对《兰亭》、《自叙》、《瘗鹤》,以及东坡、山谷诸家墨迹,反复临习,所作标新立异,别开生面,一时有“六分半书”称。清阮元《广陵诗事》曰:“板桥楷法极为工整,自谓世人好奇,因正书中杂以篆隶,又间参以画法,故波碟之中,往往杂以石纹、兰叶”。板桥这种隶楷参半的书体,以个性强烈,惊世骇俗的艺术面貌,对笼罩当时书坛的乌、光、方的“馆阁体”形成了有力的冲击。清人蒋士铨诗中有“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之句,可见影响之大。

郑板桥一生写过很多节录怀素自叙帖文,可见他对怀素及其书艺的难忘与敬佩。他像石涛一样,不露痕迹地关注与学习古人;也像八大一样,一再地书写《临河叙》。而从这幅书法作品中我们便可一窥其独特而绝妙地书法艺术。此帧从风格论,应是板桥晚年作了,行书中挟着楷体、隶笔、篆意,忽重按慢行,忽轻落迅提,忽含蓄拙茂,忽顿露锋芒。字形则或扁或方,或大或小,无定则,而章法奇变;字不联续,然神气绵密。整幅书法作品极尽变化,但并不失法度。师古人之精神而不学其形迹,此板桥所以为板桥也,怪而不怪亦板桥所以为“八怪”之翘楚也。识者当重之。


Lot 370

高翔 《麋寿图并咏梅诗》

设色纸本 镜心

23×30.5 cm

释文:

《栽梅》曾记寒山手自锄,雪英分我一窗疏。栽时竟合元章画,不必翻他种树书。

《催梅》商量何处寄相思,红浅香微到几时。自怪狸奴吟望见,今年春较十分迟。

《探梅》泥活迂徊一径通,瘦驴驼我过桥东。若教问信空山路,香处前头有放翁。

《折梅》司花小吏春无主,挝鼓狂生酒 雄。留取寒香归砚北,好和书味到胸中。

《溪边梅》化工欲夺林逋巧,难写孤山七字诗。浑似凌波步罗韈,水晶帘外好风期。

《月下梅》百遍巡檐索笑频,十分销瘦为谁春。影移月过空庭夜,修到寒梅是此身。

《墙外梅》笑他凡卉闹春融,冰雪初心色相空。不是暗香透消息,谁知高隐隔墙东。

《山中梅》水边崖下本闲闲,占取风情未许攀。入市恐为娇女妬,自甘香雪老空山。

款识:麋寿。写奉鸣佩二兄先生赐教,同庚愚弟高翔拜手。

钤印:高翔、犀堂、竹西人

作者简介: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钱塘人、寓居扬州。与金农、汪士慎为友。工篆刻,善画花卉、山水。“扬州八怪”之一。画梅笔意松秀,枝干苍润,以疏枝瘦幹取胜。山水师渐江、石涛,笔法简淡而秀雅,喜作园林小景。


高翔绘画在审美情趣、艺术技巧及水墨情韵方面,都与传统院体绘画有区别,不但能够自成一家,而且开一代新风。他的绘画以异趣为里,以新风为表。其新颖的绘画风格有别于前代绘画和同时代正统派绘画。他的作品,特点之一是诗、书、画、印四者结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是以金石书法入画,着意于“力”之美。其书法工于篆、隶,虽写隶、行,亦带篆味。其晚年以左手书画,意境更加神妙。


Lot 371

汪士慎 《梅花满枝》

设色纸本 镜心

118×31.5 cm

释文:老树亚晴空,疏花带寒野。风流不自惜,澹泊从人写。岁晏孰能娱,空山少来者。

款识:巢林子慎。

钤印:近人汪士慎

鉴藏印:杨新审定

徐邦达题跋:疏花点点衬莓苔,似有寒香入座来。二十四桥人韵绝,何须修竹倚篱隈。近人皖人而流寓扬州,末句用白石疏影词中语。甲戌(1994年)冬,邦达题。又末七字拟改为旧时月色可追陪,仍姜梅词语也。钤印:孚尹、徐邦达

杨新题跋:此轴墨梅图,清新雅淡,笔致秀润,俨然灞桥风雪中(金农评语)。余师邦达先生有诗咏之,为真迹无疑。藏主命题,盛情难却,不得已而书于此。后之览者勿谓不恭也。同年十一月杨新。钤印:杨新

作者简介: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休宁人,寓居扬州。工分隶,善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扬州八怪”之一。暮年一目失明,仍能为人作书画,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俱瞽,但仍挥写,署款"心观"二字。


寒墨梅花是汪士慎为之执著一生的题材,流寓扬州后,他和狠多落寂的文人一样,心存高远,却境况堪忧,无奈下过起了画梅乞米的生活。汪士慎在扬州与金农、高翔、马氏兄弟等过从甚密,他们的交游常以访古寻幽为主,扬州城外有处梅花岭,湖山佳趣,景致绝美,自然成了他们“师法自然”的好去处。汪士慎在扬州的住处也栽遍了梅树,日与此花为友。直至五十余岁时他一目已盲,仍不輟笔,且刻下了一方“尚留一目著花梢”的闲章。汪士慎痴梅若此, 他笔下的梅花自然清妙绰约,风神俱足。


Lot 374

杨法 《篆书五言诗》

水墨纸本 立轴

179.5×60 cm

释文:三寿作朋句,尊前递咏歌。先人锡名字,其意美如何。幸得康强体,而能甲子过。相期保真性,霜雪去岩阿。一径寻香去,香从空外来。天风吹断续,客意重徘徊。久坐情何极,无言心自开。疏钟出林薄,知是近香台。

款识:春谷先生正之,杨法。

钤印:杨已军印,杨李樨印

作者简介:杨法(1696-1762),字已军,号孝文、孝稚,又号白云帝子,江苏南京人,寓居扬州。一说“扬州八怪”之一。同金农、汪士慎、高翔等人有交往。工书善画,亦精刻印。所书篆、隶、行、草,奇古苍劲,别具一格。


杨法以性格豪放、倔强而著称,与金农、高翔、汪士慎为好友,交往甚深。汪士慎《巢林集》卷四《怀杨已军》云:“同为林下老,谁是眼中人!野服疏狂态,沙鸥远近邻。”对杨法给予了由衷的肯定,引为同调和知音。杨法的草篆书(篆隶书)与金农的漆书、郑燮的六分半书、黄慎的草书并重,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精神气质。






COUNCIL


上海匡时内容精选


上海匡时2021秋拍|艺舟双楫、两峰并峙——南吴北齐专题推介

上海匡时2021秋拍|高逸绝尘、大气磅礴——傅抱石山水挥毫

上海匡时2021秋拍|诗心画趣、浑厚华滋——黄宾虹精品集珍

上海匡时2021秋拍|画坛双璧、高山仰止——南张北溥专题推介

上海匡时2021秋拍|氤氲沉郁 气象万千——陆俨少画作精览

上海匡时2021秋拍|似曾相识燕归来——从林风眠到吴冠中的“中西融合”之路

上海匡时2021秋拍|胸中山水笔下墨——中国书画专场凝萃

上海匡时秋拍 | 云水禅心——佛教及铜炉艺术精粹

上海匡时2021秋拍 | 云水禅心——佛教及铜炉艺术精粹佛像推介

上海匡时2021秋拍|书斋名陶专场文房器物推介

上海匡时2021秋拍|铸山为宝开太平——“咸丰大钱”推介

上海匡时2021秋拍|中国历代钱币专场精品推介

上海匡时2021秋拍|嗜古吉金——瓷杂专场精品集珍

上海匡时2021秋拍|嗜古吉金——瓷杂专场精品推

上海匡时2021秋拍|美好生活专场精品推介

珍品云集|12月27日上海匡时秋拍即将启幕

诚挚公布|12月27日上海匡时秋拍正式开启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