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是一位学者型的山水大家。他以对绘画史论的研究和书法篆刻上的积累作为支点,古今中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厚积薄发,本于天地之灵气,立于巴山蜀水间,万象在旁而神思融趣,终能“代山川而言”,找到了独属自己的山水美学风格。
傅抱石(1904~1965),现代画家、美术理论家。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执教。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晚年多作大幅,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
杜甫诗意图
傅抱石1962年作
设色纸本 立轴
题 识:即从巴峡穿巫峡,下了襄阳便洛阳。乎加同志雅赏,即求教正。一九六二年十一月,抱石杭州并记。
钤 印:抱石之印、壬寅
著 录:《傅抱石年谱》,第40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
出 版:
1.《傅抱石画选》,第56页,朝华出版社,1988年版。
2.《名家翰墨·傅抱石·唐人诗意》,第84页,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
3.《当代名家中国画全集—傅抱石》,第6页,古吴轩出版社,1995年版。
4.《傅抱石画集》,第377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5.《傅抱石大典》,第288页,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版。
说明:上款人“乎加”为林乎加,烟台长岛人,1977年1月,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时设有第一书记),1978年6月,任天津市委第一书记。1978年10月,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1979年12月兼市长)堪称市委书记第一人。
著录
出版物
专家导赏
傅抱石曾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介绍自己绘画的取材方式之一是“构写前人的诗,将诗的意境,移入画面。”这幅作品主旨正是取材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始于公元755年,八年后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得知这一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写下这“生平第一快诗”。
傅抱石与杜甫之经历何其相似。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4月,受郭沫若之邀,傅抱石赴武汉担任抗战宣传工作,同年10月武汉失守。1939年,傅抱石随郭沫若辗转重庆,定居金刚坡下。傅抱石在金刚坡下生活工作了近八年,几乎伴随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整个过程,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扫去了压在所有中国人心中的阴霾,1945年秋天以后,从傅抱石创作的很多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一种舒缓而喜悦的心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意也是他一生中抒发得意之情的常画题材。
林乎加
这幅作品创作于1962年,是傅抱石赠予林乎加之作。画家以宏大的气概,突出表现雄伟壮阔的三峡之景。构图一反常态,正面处理悬崖峭壁,几乎占满画面,只留少许天空,以俯视的角度,遥望万里山河。
近处山体苍茫矗立,石壁浓淡交搭,勾皴、渲染相结合,突出阴阳向背,悬壁削崖墨色淋漓,以“落茄点”皴染,于黑密中内涵丰富隐见石骨,画面左侧山体以大笔、破笔猛扫、猛刷,敷以赭石之色,带来明快疏通之感,竟有“近视几不类物,远视则景物灿然”的磅礴之气。
画家采用了三峡两岸奇峰耸立、峭壁对峙,左下角敞格之江水随山体转折逐渐闭合,画家将山体间适当留白,将水势之潆洄曲折、动荡空灵引于象外,目光逐渐落至远山,层层推出,倍觉高妙。满纸层峦叠嶂,墨彩淋漓,但感意境高远,耐人寻味。傅抱石将表现自我寓于现实神韵,故能写尽山川神气。
这一时期,傅抱石的山水画透露出鲜明的时代精神。江面上舟帆几片,在雄伟山体的映衬下虽然渺小,但点画劲道,船的画法,采取了历史和现代相结合的办法,傅抱石为了更贴切杜甫原来的诗意和自己胸中之丘壑,采取了现代灯塔而传统帆船的面貌,可见其用心良苦。
傅抱石跨越了两个时代,经历过历史之巨变,他将时代之精神赋予作品,以“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胆识和勇气,推动了山水画的革新和创造,此画不仅是他为祖国大好山河写貌,更是他对于新中国时代新风之完美的注解,真是其艺术生涯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电话:021-32558111
传真:021-32558666
官网:www.jhpmzx.com
邮箱:jhpmgs@126.com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111号延安饭店南苑。
*本文版权归上海嘉禾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
文章转发自上海嘉禾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