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从第九届明天雕塑奖,看中国当代雕塑的滚滚 “后浪”

  • 收藏拍卖杂志
  • 2021年12月24日06时




12月22日,第九届“明天雕塑奖”获奖艺术家正式公布。


20位初评入围艺术家,经过5位终评评委(张晓刚、鲁虹、吕品昌、吴洪亮、焦兴涛)的四轮评选,最终评选出5位获奖者,刘畅以作品《我还年轻》摘得年度大奖,陈扬、石冰&林仪、杨牧石、郑若荔获得年度奖。


自创办以来,明天雕塑奖持续发掘、激励致力于当代雕塑创作的青年艺术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极具权威性与代表性的艺术奖项。每年的入围暨获奖作品展既是一次对当代雕塑领域最新探索成果的巡礼,也是一次当代雕塑自身边界的拓展。笔者今年和去年都来到展厅现场认真观赏了每一件入围作品,试从个人的观展体验出发,由两届展览间的变与不变切入,探讨中国当代雕塑的实践经验与创新前景,希望捕捉未来雕塑的更多可能性。


第九届“明天雕塑奖”展厅现场,图为艺术家杨牧石作品扭曲》。

第九届“明天雕塑奖”展厅现场,图为艺术家陈赛成作品《舞台建在废墟之后 》。


第九届“明天雕塑奖”展厅现场,图为艺术家张振作品《现象级:跨未来遗迹叙事的异质剧场》《未来场系:后自然拟态复刻》 。




01
守正出奇
系统化与长期项目成趋势



通览本次展览的整体格局,最分明的感受是相较于往届,由多件作品组成的系列化创作显然热度更高,这一趋势从基础的展览数据中就可见一斑:本次展览共20位(组)艺术家参展,最终59件(组)作品入围,从中可以非常鲜明地感受到海内外青年艺术家对本届明天雕塑奖的热情。

第九届“明天雕塑奖”展厅现场

美国艺术理论家博纳姆曾经以“系统美学”概括当代艺术的整体趋势:艺术家们不再将完成作品本身视为创作活动的核心,而是将整个作品构思、设计、实施、展示的过程视为一个系统工程。笔者认为,本次展览中系列化创作的集中涌现充分融入了“系统美学”的追求,一件系列化作品既是对其本身的展示,也是对艺术家本人创作线索与工作方法的细致梳理。

比如石冰林仪两位艺术家在《彼此—定情》中将头发系上他们的婚戒,演绎命运的交错与纠缠;在《种草》中则把头发“种”上艺术家喜爱的转椅,与网络流行语形成幽默的互文。这组温馨的作品在展厅里轻轻奏响了一首头发的组歌,写就了一部凝结两位艺术家生活记忆的个人史。得益于系列化创作这种需要理性支撑的方法,作品向观众传递了一种细腻绵长的情感体验,塑造了更加丰满、立体的艺术家形象,如此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正是系列化创作的魅力所在



石冰&林仪
《彼此 - 定情》,婚戒、头发,15x15x1cm,2020


石冰&林仪《种草》,转椅、头发,53x59x87cm,2020

上届展览中,唐晨凯的《蜘知围织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116天的时间里,他将蜘蛛放在掌中结网,直至蛛网包覆手掌。展览现场的影像向我们如实再现了这个漫长而诗意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这件作品真正展现的并非可见的蛛网织体,而是不可见的时间本身。

唐晨凯《蜘知围织之》(第八届明天雕塑奖获奖作品)

聚焦于本次展览,王一的《初级结构》、周巍的《肖像身体》、郑若荔的《成功人士22903400》等作品均历时数年完成,足见如今青年艺术家日渐成熟的执行力。

王一 《初级结构》,树脂浇筑、机器切割、手工抛光,尺寸可变,2021


在《初级结构》这件作品中,王一将绘画后剩余的颜料倒入一些无用的容器,久而久之它们形成了有着美妙分层效果的“琥珀”。加拿大哲学家格雷厄姆哈曼曾经提出,物的本性永远无法被外在的关系所穷尽,我们要从回归到作品中的物本身体验它的内涵之美。王一的作品凝聚了消逝的年华,成就时间空间化之后的结晶,引示着我们超越社会学、符号学的外在维度,直观物的肌理中流转明灭的光影,体会审美物本体的坚实与绚烂。

这件作品中的层理结构令我不由想起了地质学意义上的“深层时间”:在日常经验的时间之外,另有大地深处以千万年为尺度的时间。某种意义上,这些跨度数年之久的作品也自行置入了一种“深层时间”,它们超越了当今艺术市场不断加速的节奏,在作品中沉淀下了“随时间而来的真理”,真正将个人的生命体验而非随市场风向摇摆的廉价观念表达融入作品。




王一 《初级结构》局部




周巍《肖像·身体》明天雕塑奖展览现场






郑若荔《成功人士 22903400》装置,咕咕机、海报,尺寸可变,
202
0



02
本立道生
材料与空间的本体探索








对系统性与长期项目的关注形成了本届展览不同以往的两个新趋势,而对雕塑本体语言的探索则是每届展览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笔者欣喜地看到,多位参展艺术家或以材料为本体、或以空间为本体,在当代雕塑本体语言的创新上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探索。

孙艺芸选用了柔软温暖的羊毛,通过戳刺技术反复固化,模拟出水泥坚硬冰冷的质感。视觉效果与实际材质的反差赋予了这件作品一种“出位之思”,表现出一种模糊而丰富的情绪。



孙艺芸《d=15cm》,羊毛,75×75cm,2020


曾庆强《Sweet Nothing》将廉价而朴素的沙子与奢侈闪耀的费列罗巧克力并置,自然材料与现成品的对立折射出消费社会中的一系列复杂议题。相较于本次展览上的其他作品,Sweet Nothing在手法与思路上都显得非常简洁。艺术家克制了在作品中建构复杂叙事的冲动,选择回归材料本体,通过材料自身的张力激发观众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思考,反而有一种“大道至简”的感觉。

曾庆强《Sweet Nothing》装置,尺寸可变,手推车、金色包装纸、巧克力、沙,2019

在雕塑空间语言的探索上,王莹的《租赁一平方米》尤为值得关注。艺术家在城中村寻找租客,并在其住房中租赁一平方米,同时安装监控实时监督这一平米的使用情况,一旦租客进入其中,艺术家则直接在租金中扣除相应金额。艺术家在展厅现场还原了计划实施时的房间环境,然而真正的作品并非搭建出的房间,而是那没有物质实体却真实存在的“一平方米”。这件作品无比冷酷地揭示了:我们的生活空间从未完全属于自己,它无时无刻不为资本与权力所规训、所形塑。只要经济上的微小优势,就可以在他人最私密的居住空间中撕开一道凝视入侵的裂口。

鲁明军所言“与其虚拟一种平等的想象,不如制造一种不平等的真实。或许,只有当不平等事实成为一种景观的时候,才会激起我们对于平等和秩序本身的真正思考。”这不起眼的、形状可变的一平方米,让我们视野之外的生活世界的参差无比真实地显现。

王莹,《租赁一平方米》,事件,38′51″,2020



03
天工开物
倾向机械装置与剧场空间



本次展览中,
刘畅以四幕剧形式呈现的《请》、《桌游》、《大合唱团》、《那一切的开始》和陈扬的《陈扬的二重世界:网店和别院》给观众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作为历届展览中少见的大体量作品,这两件机械装置均体现出了一种在艺术场域中打造微观世界的野心。创作者不再聚焦于某个议题、某个值得探索的向度,而是专注于将作品构造为某个当代社会的缩影,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机械装置,实现作品与观众在身体、观念等多个维度的全方面互动。

刘畅《我还年轻》以四幕剧形式呈现了《请》、《桌游》、《大合唱团》、《那一切的开始》。

《请》可能是礼节,主动抬起的手臂带来了被动放低的身体,像是奇妙的因果联系……

《桌游》可能是游戏,棋子的运行竟然与棋盘同步,原来棋盘也是一枚棋子……

《大合唱团》可能是工作,有人建议我量产,大大提升每场会议的效率……

《那一切的开始》可能是命运,从天而降的手指不讲道理的指向你,要求你……

在刘畅的装置剧场中,令我尤其深刻的是《大合唱团》这件作品:几十把装有机械手臂的椅子呈半环状排开,对面安放着一个小小的木质平台,当观众站上平台时,对面的机械手臂会一齐鼓掌,发出聒噪的金属撞击声。


在笔者看来,这件作品具备极强的互动性与形式感,同时又巧妙地避免了陷入概念图解式艺术的窠臼。它的形式是直接而统一的,木质平台和机械座椅间形成了完美的闭环,同时木材与钢铁之间也形成了材质层面的张力与歧感;然而这件作品的意涵又是饱满而模糊的,充满了暧昧的多义性。我从中读出了一种微妙的反讽,当今社会展示自我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种惯性,人们将自我塑造成一种公共景观,期待来自外部的肯定确证自己的存在;然而机械装置冰冷的掌声则使这种存在感陷入了一种被悬置、被架空的游离态,它时刻存在于自我与他者的拉扯之中从而无法被锚定、无法被指认。


陈扬《陈扬的二重世界:墙的别院》,陶瓷、琉璃、机械等综合材料,870x400x210cm,2021


陈扬《墙的别院》贝壳

相较于刘畅的剧场,陈扬的作品在空间结构层面更加复杂精巧,“网店”与“别院”的并置激法发了当代社会与古典生活的碰撞。“网店”象征着日新月异的数字经济与赛博格未来,而“别院”则代表了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生活理想。观众在这两个异质化空间穿梭时,心理感受与身份认同也在发生着微妙的转变:“网店”空间里的宣传物料几乎填满了观众的视野,与当代城市图像泛滥的视觉霸权形成了深层次的互文;而“别院”则延续了古典园林移步换景的观看系统,观众可以在场景中不疾不徐地游览,发现隐藏在机械装置中的微缩景观。

“剧场”、“网店”、“别院”恰恰营造出三个福柯曾经提出的“异托邦”,它们在真实世界中,却向人们揭示了以另一种方式生活的可能。

陈扬《陈扬的二重世界:墙的网店》,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1

著名艺术评论家迈克尔弗雷德曾经在《艺术与物性》一书中将战后兴起的极简主义雕塑定义为“剧场性艺术”,意指这一流派雕塑展出的现场为观众预留了一个可以走入其中的空间。

如今,随着装置、影像等多元媒材与雕塑的融合,当代雕塑在形态层面早已远远超出了极简主义雕塑的边界。它既是一个物的剧场,也可以是社会剧场、心理剧场……总之,变的是观念、语汇、方法,不变的是对材料与空间本身的关注,当代雕塑在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中永恒运动,向世界敞开一个无限的剧场。


作者简介:

王韦,四川美术学院教师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特聘专家

重庆市雕塑学会会员




编辑|余一
图片|“明天雕塑奖”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往期精选

·

·






达芬好奇Pub

·

·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