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闲谈丨他的点睛之笔,赋予了这幅牡丹“生气”

  • 中国收藏杂志
  • 2022年9月29日03时





《中国收藏》杂志的藏品板块历来是诸多名家鉴藏美文的重要阵地,即使是老生常谈的书画、瓷器等门类,作者们也总能道出新意。尤其是在今年推出的新栏目“慧鉴闲谈”中,慧鉴堂主人与读者分享了许多独到的读画体会。通过阅读每期一篇的“闲谈”,便能收获每月不一样的心情。

先来欣赏一番下面这幅牡丹图。你,有何感受?


图1 陈虞孙、刘海粟《白牡丹图》





文、图丨慧鉴堂主人
近日得缘见到一幅墨画白牡丹图,纸本,尺寸为67厘米×33.5厘米(图1)。

初看,顿觉眼睛一亮:此幅画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风格似曾相识,而款识却不是我们熟知的任何一位画家,不知这幅佳作是何人作品?待到细读画中书题,方才恍然,愈发体味到这幅画作之趣味所在。



二人合力之作




“去岁对庭花写生时,海粟适来,略为收拾,即有生气。今日叩府,补全印鉴,遂记于此。时丙申春 虞孙”
此画落款处有朱文印“陈氏”,左下方还钤有一方白文印为“刘海粟印”。从书题中,我们可以清晰得知这幅画的来龙去脉。
1956年春,陈虞孙正对庭中牡丹写生之时,刘海粟恰巧来访。他请刘海粟对写生画进行修改、完善,“略为收拾,即有生气”。过后,陈虞孙又到刘海粟府上,补盖了刘海粟的印章,即成此图。
题款中说刘海粟为此画赋予了“生气”。“生气”乃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指事物的生命力和活力。中国民间有“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之说,指的就是任何一件事或一件作品,既要统筹、概括,又要协调、提升,使事情完美,使作品精美。所以刘海粟最后的“收拾”至为重要。
陈虞孙并不是职业画家,对他来说,绘画是兴趣,是练手写生。因此,刘海粟的补全和他赋予这幅作品的“生气”,才是这幅画最关键的灵魂。
看到这里我才明白:这幅墨写白牡丹乃是陈虞孙与刘海粟合作的作品,难怪笔力如此老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最终体现的是刘海粟的绘画风格。


图2刘海粟《牡丹图》 1962年作


图3刘海粟《牡丹图》 1976年作



创作于高峰之时




刘海粟(1896年至1994年)号海翁,江苏常州人,近现代杰出书画家、美术教育家。他一生各种画作极多,因善画牡丹,有“牡丹王”之称。此幅牡丹图,因有陈虞孙的写生作底,又有刘海粟的完善收拾,既彰文人气息浓厚,又显合体气韵升华。比起近现代诸多书画大家,诸如齐白石、张大千、王雪涛等所绘牡丹,亦毫不逊色。
陈虞孙(1904年至1999年)又名陈椿年,笔名张绍贤、仲享,江苏江阴人,是知名的报刊编辑、新闻工作者。1949年前他曾任中共地下上海市委文委书记,后又长期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工作,曾任《浙江日报》总编辑、《文汇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奠基人。
可以说,这是一件难得的、由两位名家合作的精品力作!然而,细观此作却不难发现,画的表面斑驳,且是旧画新裱。种种迹象都显示,这件作品历经了不一般的风霜。这又是为什么?通过对此画的创作背景,以及两位作者的生平进行进一步考据,我们或可得知一二。
根据落款可知,此图作于丙申年(1956年),即刘海粟61岁、陈虞孙53岁之时。此时的刘海粟正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一级教授,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委员和南京筹委会委员。他刚刚完成了六上黄山采风的巨大工程,新作迭出、名声日隆。
陈虞孙与刘海粟是江苏老乡,从彼此不需预约就可登门拜访来看,二人情谊非常深厚。陈虞孙时任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分管文化艺术工作。无论心态还是事业,两人都正处于蓬勃上升之际,也是艺术创作高峰之时。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怎能不出精品?
此幅作品即使与刘海粟自己所绘的各种牡丹相比,依然不遑多让。图2至图6选自《刘海粟画集》,可以作为刘海粟晚年所作牡丹图的对比。依次观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岁月渐老,他的牡丹愈发具有金碧辉煌的富贵气和沧桑感。然而此幅作于他61岁的“双人合璧”,无疑更在雍容华贵之形态的同时,彰显素颜淡雅之精神。

图4刘海粟《牡丹图》 1979年作


图5刘海粟《牡丹图》 1982年作


“狂”字背后的境界




二人合作的这幅牡丹,画面主体是一朵白花,由淡墨勾勒而成,利用宣纸原来的底色形成银白,居中怒放;花蕊则用鹅黄轻点,具点睛之功;顶端另外一朵正含苞待开;众多枝叶则用浓墨勾勒晕染,次第排列又浓淡有别。整幅图实中有虚,虚中寓实,香气四溢,水墨淋漓。不禁让我想起晚唐著名诗人王贞白所写的一首白牡丹诗: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晓贮露华湿,宵顷月魂寒。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
谷雨正是春末夏初季节,如雨水冲刷裁成的白牡丹花,奇异的芬芳就像玉盒打开,香气扑鼻;淡白的颜色,如同银色的玉盘一般……在诗人眼中,白牡丹就如一位优容典雅、亭亭玉立的少女,不免让人有超凡脱俗、飘然出尘之感。
然而,此图作后仅仅一年,风云际会,世事突变。1957年7月,陈虞孙调任《文汇报》副社长兼总编辑,而刘海粟的厄运却来临了。同年10月,刘海粟在江苏省文联举行的会议上遭到“批判”,被撤销了相关职务,从一级教授降为四级教授。后又在“文革”中被错误定论,直到1979年1月才彻底平反。正因如此,这幅名家精品和它的作者一样,遭到了极为不公的待遇。后来不知何故流出,终成此貌。
笔者与刘海粟先生的作品大量接触是在2006年。当时,中国文化报社、中国美术馆、炎黄艺术馆、常州刘海粟纪念馆联合主办了“纪念刘海粟诞辰110周年”活动,其间我受邀观看了诸多刘海粟先生的国画、油画、书法等,并参加了专家研讨会。该研讨会由邵大箴先生主持,冯远、龙瑞等17位先生先后发言,笔者是最后一位发言者,主要是从收藏鉴赏的角度谈刘海粟其人其画。
发言中,在讲到收藏者最关注的名家精品时,笔者曾用极为简约的“一个字”,为几位20世纪的艺术大家总结其艺术特征。比如齐白石是“趣”,即趣味;徐悲鸿是“雄”,即雄健;黄宾虹是“润”,即滋润;李可染是“厚”,即厚重;傅抱石是“秀”,即秀美;潘天寿是“霸”,即霸气;而刘海粟则是“狂”,即狂放。
这个“狂”,主要是指刘海粟作品往往是内力外张、豪情激荡。其内在实质是心内蕴藏的宏图大志,外在则表现为张扬个性、标新立异。刘海粟先生虽然寿近百岁,但一生跌宕起伏,多灾多难,身体也曾数次中风,多次医救,但其“狂放”精神却始终不减。
此幅墨写白牡丹图亦是如此。一簇牡丹几乎占满整个画面,唯我独尊,别无他物。牡丹花连同枝叶张力内蕴,外扩态势明显。已开之花和待开之花正前赴后继,孕育着更多生命力和爆发力!
观此牡丹,不仅如见亭亭少女,亦可见英雄独立;不仅让人闻到香气,还让人感到豪气,既愉悦又振奋。这种“欣欣向荣”早已突破了以往他人画牡丹的那种“国色天香”,我以为应是牡丹花的一种新的境界。“人生几何,狂者当歌。沧海横流,海翁不朽!”


图6刘海粟《牡丹图》 1983年作



(注:本文配图来自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刘海粟画集》等画册)


本文选自
2022年第9期《中国收藏》
欲知更多详情
点击下方封面购买当期杂志



编辑:陈曦 校对:子毅


《中国收藏》2022年9月刊


点击上方杂志封面
前往微店购买




《中国收藏》杂志

还不赶紧订一套!


它们将带给您——
多重享受

一本杂志,还有“试听”双重体验。《收藏夜话》音频及视频号背后故事,都将在杂志独家呈现。

有趣有料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中国收藏》带您踏上探寻传统文化的奇妙之旅,静静享受一顿下午茶。

创造无价

一个月40元的投资,贵吗?一点也不贵。知识无价,独立的观点无价,带给您的精神财富更无价。

杂志每月1日出版 零售价40元

全年12期 订阅价480元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2-688 订阅热线11185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