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翰及苏珊杭廷顿(John and Susan Huntington) 的珍藏既是重要的学术资源,也是伟大的艺术珍藏。他们会在家中展示珍藏,鉴赏艺术品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会私下或与学生一同研究作品背后的精彩故事。本季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呈献的杭廷顿伉俪珍藏,将带来这两位著名研究学者悉心搜罗的重要喜马拉雅及印度艺术珍品。这批珍藏凝聚著名学者杭廷顿伉俪60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与个人经历,呈献珍稀的西藏及印度艺术杰作。他们的著作和文章彻底改写了此领域的格局,从他们在亚洲各地拍摄的照片,仍能感受到二人对学术界的深远影响持续至今。杭廷顿伉俪拍摄的照片大多为佛教遗迹和考古挖掘现场,现已成为芝加哥大学杭廷顿佛教及亚洲艺术资料馆的重要基础。这些洋溢着神秘色彩的作品中所隐藏着的秘密令夫妇二人深感着迷。满怀冒险精神的杭廷顿伉俪,醉心于亚洲艺术研究,为修读艺术史的学生开拓全新的研习方向,他们的珍藏亦为学生提供了得以亲身欣赏难得一见稀世瑰宝的宝贵机会。![]()
左:约翰杭廷顿拍摄斯里兰卡波隆纳鲁沃古城,1984年摄;右:苏珊杭廷顿到访印度中部德巴加尔毗湿奴神庙,1980年摄
1975年,约翰发表论文《The Phur-pa: Tibetan Ritual Daggers》,奠定其作为藏传法器普巴金刚橛专家的地位。他更向私人藏家收购藏传法器和其他饰以金刚橛的工艺品,成就这个领域中最全面的同类珍藏之一。约翰搜集的铜鎏金普巴金刚双修像无疑亦与此研究相关。普巴金刚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也是愤怒的化身,通常以六臂神明的形象示人,其中一只手上会拿着普巴金刚橛。双修像的颈上戴着镶嵌绿松石和饰以华丽鎏金的珠链,于十四至十五世纪初由西藏中部丹萨替寺或其附属寺院制造。![]()
铜鎏金普巴金刚双修像。西藏地区,丹萨替寺造像,约十四至十五世纪制。高 24.4 cm.。估价:200,000 - 300,000 美元。此拍品将于9月21日佳士得纽约杭廷顿伉俪珍藏拍卖中呈献
然而,约翰的珍藏和研究不只局限于一位神明。事实上,藏传佛教有多位神明,全都担当着重要的灵性角色,而曼陀罗等其他概念则将藏传佛教的教义宏扬至普世。曼陀罗是一个宇宙概念,具体而言是指肉身所在的地下如何与天上法界统整的方式。绘画曼陀罗的重点在于以平面方式呈现多重宇宙。曼陀罗不但是辅助冥想和增强记忆的工具,也能协助道行较高的佛教徒以图像悟出宇宙的秩序。![]()
六转轮王曼陀罗唐卡。西藏地区中部,约十五至十六世纪作,72.4 x 61 cm.。估价:400,000 - 600,000 美元。此拍品将于9月21日佳士得纽约杭廷顿伉俪珍藏拍卖中呈献
作为此领域的学者,约翰相信自己于1968年购买的一幅稀有六转轮王曼陀罗唐卡中,藏着尚待解开的奥秘。约翰在著作《Circle of Bliss》中,以极详尽的插图剖析六转轮王曼陀罗唐卡构图的含意,书中的研究不只探讨作品的美学价值,也协助读者以具体、详细且实用的方式了解佛教的精髓,同时向参与创作的艺术家和护法神表达敬意。约翰教学时不会只反复提及复杂难懂的术语,而是会将视觉元素、图像和理论结合。例如,他会利用图表说明藏传佛教中较深奥的道理,而并非只复述人所共知的学术观点。我们亦可以沿着同一思路,欣赏他收藏的极致珍罕铜鎏金胜乐金刚莲花曼陀罗。与曼陀罗画作一样,约翰不但视此藏品为精致的艺术品,也是用作阐述复杂佛学哲理的工具。事实上,此莲花曼陀罗与曼陀罗唐卡在概念上如出一辙,两者同样有一位主要的护法神,身旁以其他护法神和莲花花瓣包围,唯一的分别在于立体与平面。![]()
铜鎏金胜乐金刚莲花曼陀罗, 尼泊尔,十五世纪制。高 27 cm.(关上);高 19.7 cm.(打开);高 8.9 cm.(造像)。估价:80,000 - 120,000 美元。此拍品将于9月21日佳士得纽约杭廷顿伉俪珍藏拍卖中呈献
此像不只造工精细,更饶富宗教意义。此尊拥有逾500年历史的造像采用“开合”的设计和构造。佳士得印度、喜马拉雅和东南亚艺术专家崔仕廷 (Tristan Bruck) 解释:“开合的设计可能与佛教中的第四维度‘时空’相关。打开曼陀罗可能暗喻修行者于脑海中萌生这个概念的一瞬间。”约翰同时也是极少数早期收藏西藏画作的藏家之一。本场拍卖的两幅重要度母唐卡来自一组21幅出自十八世纪藏东康巴地区八蚌寺的唐卡。他买下这两幅唐卡时,大部分学术研究只着眼于十五世纪或以前的西藏艺术,例如同样来自这段时期的六转轮王曼陀罗唐卡或普巴金刚双修像。![]()
左:八蚌寺度母唐卡。藏东康巴地区八蚌寺,约十八世纪作,61.3 x 41.6 cm.。估价:40,000 - 60,000 美元; 右:八蚌寺度母唐卡。藏东康巴地区八蚌寺,十八世纪作, 61.6 x 41.6 cm.。估价:40,000 - 60,000 美元。两幅唐卡将于9月21日佳士得纽约杭廷顿伉俪珍藏拍卖中呈献
两幅度母唐卡构图简洁,色彩夺目,瞬间将目光引领至画作的正中央。颜色浅淡的山峦没入无色的背景之中,衬托中央的护法神。画作只描绘一位护法神,既与四周环境分隔,却又和谐并存,构图借用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风格,但在藏传佛教艺术中却极为罕见。宗教作品住往旨在叙述故事或描绘一种当下的感觉,但两幅唐卡却在美学和宗教意义上取得完美平衡。因此,不难明白为何约翰在1960年代末尚未有相关学科时,已对作品如此着迷。苏珊的研究以帕拉王朝时期(约公元八至十二世纪)的印度艺术为主,宗教主题亦是其研究重点。杭廷顿伉俪于1970年代收藏的一系列画作,描绘《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等古印度伟大史诗的场景。在《巴拉尼罗摩衍那》('Bharany’ Ramayana,以原藏家C.L.巴拉尼 (C.L. Bharany命名)中,罗摩 (Rama)、罗什曼那 (Lakshmana) 和悉多 (Sita) 被逐出宫后,在印度的森林过着清苦简朴的生活。当时人们尚未了解这组流散各地的《巴拉尼罗摩衍那》画作的重要性,但苏珊当时已被画作的绚丽色彩、迷人风格和其在传扬印度艺术史方面的重要意义所深深吸引。![]()
《巴拉尼罗摩衍那唐卡:在纳西克的罗摩、悉多和罗什曼那》, 印度旁遮普山、康格拉或古勒,纳因苏赫和马纳库第一代后人,约1775年作, 25.4 x 35.6 cm.(对开);20.6 x 31.1 cm.(画像)。估价:100,000 - 150,000 美元。此作将于9月21日佳士得纽约杭廷顿伉俪珍藏拍卖中呈献
此外,夫妇二人收藏来自C.L.巴拉尼的其他唐卡,包括部分出自《摩诃婆罗多》系列的作品。与《罗摩衍那》唐卡一样,《摩诃婆罗多》系列唐卡采用印度北部山麓的帕哈里风格,以帐篷的斜墙划分构图,把注意力集中于画作中央。观赏者望向一处后,便能按顺序欣赏画作的不同部份,就像读者翻阅故事的不同篇章一样。![]()
《摩诃婆罗多》系列唐卡:般度族的营地。印度旁遮普山区康格拉,据考为普库作,约1800至1820年, 33.3 x 45.7 cm.(对开);32.1 x 18.4 cm.(画像)。估价:30,000 - 50,000 美元。此作将于9月21日佳士得纽约杭廷顿伉俪珍藏拍卖中呈献
杭廷顿珍藏的另一尊雕像为黑岩佛陀忉利天临降碑,描绘耳熟能详的佛教故事。雕像于九世纪帕拉王朝在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制作,比哈尔邦为佛教的发源地,当时制作了大量佛像,发展非常蓬勃。此碑可能曾放在寺庙墙上的壁龛内,提醒信众释迦牟尼的超然存在。此碑描绘披着透薄僧伽梨(袈裟)的释迦牟尼站在刻有铭文的双莲花座上,右侧站着拥有两张脸的梵天(另外两张脸超出此碑的视觉范围),造型简朴,而左侧为身穿贵族华服的因陀罗,呼应其作为忉利天之王的身份。![]()
黑岩佛陀忉利天临降碑。帕拉王朝,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约九世纪制, 高 67.3 cm.。估价:150,000 - 250,000 美元。此拍品将于9月21日佳士得纽约杭廷顿伉俪珍藏拍卖中呈献
苏珊曾发表大量文章和著作,阐述围绕这批藏品的研究成果,例如于1990年代出版的《Leaves from the Bodhi Tree》。这本详述印度帕拉王朝艺术史的著作大获好评,使苏珊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傅尔布莱特学人计划、国家人文学术基金会和史密森尼学会等机构和计划的奖项和资助,同时继续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执教。此外,她亦曾在西北大学和牛津大学任教数年。约翰和苏珊热爱收集在学术上具挑战性的艺术品和画作,而并非早有相关学术研究的作品,因此二人的研究总是领先同侪数十年之久。当大部分学者仍在研究时下流行的艺术时,他们已在开拓新方向,并发表观点精辟独到的文章。不过,二人最主要的身份依然是教师,因此积极利用每件珍藏协助自己、学生或同僚的研究工作。现藏于芝加哥大学的摄影作品记录了二人的实地考察和游历各地的点滴,而这个珍藏则彰显二人对学习、教学和发掘未知奥秘的无限热忱。这些艺术珍藏不但出类拔萃,更是两位重要学者的心血结晶。
版权所有 2022佳士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