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的老广告单和纸质股票,不仅见证着一段金融发展史,更深藏着行业竞争中的恩怨往事,可谓信息量满满。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尤其是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滩,各行各业的竞争呈现出“白热化”。那么,能“笑到最后”的老字号到底曾经历过怎样的“商战”呢?
文、图丨吴攸 陈伟
老字号“宝大祥”在上海耳熟能详,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昔日的上海滩绸布行还有另外“两祥”——“协大祥”与“信大祥”。“三大祥”师出同门,总店均设在上海小东门,并分别设有多家支店。而早在创立之初,他们之间可谓恩怨不断。“三大祥”之中,“协大祥”开张最早,另两家均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世纪初期,随着洋布逐步占领中国市场,棉布零售业务看好。正在“协祥”洋货行跑生意的两位职员丁巫山、柴宝怀准备合伙开设一家绸布行。考虑到他们自己在洋货行还有生意,不便全职出来开店,于是两人决定物色一个可靠、听话的经理来帮他们打理。为人忠厚、既听话又不乏才干的“协祥”洋货行同事孙琢璋成为他们共同青睐的人选。孙琢璋系上海浦东川沙人,土布店学徒出身,经验丰富。答应出任新店经理后,看似忠厚的孙琢璋开出两个条件:首先,经理要有全权,股东不得无端干涉;其次,经营上要打破常规,必要时有“特别做法”。上述两个条件虽让丁、柴二人内心有些不舒服,但他们觉得孙琢璋的建议和想法确实有利于新商号的发展,既然这样做能赚钱,那就不如答应其要求。三人共同携手,方能大吉大祥,新商号便起名为“协大祥”。![]()
“协大祥”绸布店大世界支店、八仙桥支店广告
广告纸上的信息很丰富,特别强调“协大祥”商标系国民政府注册,“加三放尺”字眼非常醒目。正中间为“协大祥”总店与分店建筑及地址与联系电话等,下面为老“协大祥”关于经营品种等启事,四角有“发行礼券”字眼。
1912年8月,“协大祥”绸布店正式开张,实缴资本只有7200两。新店一开业,孙琢璋就打破了彼时上海洋布零售店的传统习惯,挂出“真不二价”的金字招牌,每样商品均实行明码标价,以示信用。同时店面将所有商品陈列在柜台外,顾客可深入店堂自由挑选,店员则为顾客参谋,既提高了效率,又利于成交。孙琢漳的第三招是“足尺加一”,即售货使用足尺,尺放一寸。这种薄利多销、诚实待客的方法大受顾客的欢迎。另外,他还在经营品种上下功夫,经营棉布的同时兼营各种丝绸和呢绒。因为备货齐全,“要买布,去‘协大祥’。‘协大祥’买不到,别家更不必看”的口碑不胫而走。至于布匹质量,“协大祥”则保退保换。对于售出的布匹,如有病疵或变质等问题,即便做成成衣也保退保换,并赔偿顾客的成衣费和来回车费。![]()
为方便顾客,“协大祥”的营业时间很长,夏季16小时,冬季也有14小时。“协大祥”的内部管理非常严格,其“店员规则”多达166条,如店员违反规则,轻则扣发工资,重则开除出店。“协大祥”实行“洋号工资制”,绝大多数店员在一线销货,销货金额累积成积分,月底作为工资奖金的发放依据。正是由于上述孙琢漳在经营管理上的“特别做法”,“协大祥”业绩不断提高,连年获利。至1922年底,其盈余已高达16.6万两,为其初始资本的23倍。然而,“协大祥”的业绩与财富增长却引发了股东间的矛盾与恩怨。
一手把“协大祥”做大但却只持有1%股权的孙琢璋,此时已不满足于只做个小股东了。1923年初,孙琢璋利用股东间的矛盾,获得了职工的信任和支持,将丁巫山、柴宝怀两位创始人挤出“协大祥”。改组后的孙琢璋继续任经理,在“协大祥”的店招下面加了“同记”两字,以示与以前有别。孙琢璋原以为丁、柴二家已赚足洋钿,不会有什么动作,但他失算了。1924年7月,丁、柴二家开办的“宝大祥”就在“协大祥”的隔壁大张旗鼓地开张,并挂出前“协大祥”的账册,以彰显其前“协大祥”老股东身份。![]()
“协大祥”创办数十年间曾多次增资。自1923年股东分家至1948年,“协大祥同记”的名称一直沿用。由于每次增资时,旧股票都被销毁,所以留存下来的“协大祥”股票很少,尤其是早期发行的股票非常罕见。这张股票上可见一对狮子拱着带有“协大祥同记”字眼的圆球,极富喜气。![]()
“宝大祥”小东门、八仙桥分店广告。其声称首创“加三放尺”,叫板“协大祥”意味甚浓。1926年,“宝大祥”先是在“协大祥”对面开设了“宝大祥”分号,次年“宝大祥”南号又把店基扩大为五开间门面,以周年大减价及春夏秋冬四季大减价为号召,在门上扎满彩绸,做大幅旗帜,写上“大减价”字样(图4),悬挂在马路当中吸引顾客。“两祥”竞争开始白热化。丁大富是孙琢璋的学生、“协大祥”的高级职员,而且又是丁巫山、柴宝怀的亲戚。1928年,开在“协大祥”对街的一家棉布店歇业招盘,丁大富集股盘进,开设“信大祥”。“协大祥”入股比例达六分之一,成为“信大祥”的大股东。孙琢璋的入股堪称“一箭双雕”:既可控制“信大祥”,避免出现新对手,又可在与“宝大祥”的竞争中多一份力量。
“协大祥”入股“信大祥”比例达六分之一,成为“信大祥”的大股东。在“协大祥”的控制下,“信大祥”一开始就不惜亏损,采用低价倾销办法企图拖垮“宝大祥”。但时间长了,丁大富甚为不满,他开始寻求自立门户,摆脱“协大祥”的控制。1937年开始,“信大祥”对“协大祥”的反控制的力度加大。它背着“协大祥”,盘进大沪银行在南京路原址五开间的店面开始营业,渐渐在南京路上崛起。后来又在南京路开出第三家店。“协大祥”“宝大祥”见状不久也相继挺进、立足南京路。上世纪40年代,“信大祥”已和“协大祥”“宝大祥”并驾齐驱。同出一门的“三大祥”相互倾轧也导致三败俱伤。1941年,“三大祥”成立了联谊社,竞争之势暂告平息。本文节选自
2022年第9期《中国收藏》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编辑:陈曦 校对:子毅
![]()
![]()
《中国收藏》杂志
还不赶紧订一套!
一本杂志,还有“试听”双重体验。《收藏夜话》音频及视频号背后故事,都将在杂志独家呈现。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中国收藏》带您踏上探寻传统文化的奇妙之旅,静静享受一顿下午茶。
一个月40元的投资,贵吗?一点也不贵。知识无价,独立的观点无价,带给您的精神财富更无价。
![]()
杂志每月1日出版 零售价40元
全年12期 订阅价480元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2-688 订阅热线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