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于《藝術收藏+設計》杂志八月刊「艺术拍卖台前幕后」特別报导
苏富比亚洲区客户策略部主管麦景力
亚洲藏家带动收藏品味与全球市场的转变
麦景力畅谈拍卖生涯与市场观察
麦景力(Ian McGinlay)于2008年加入香港苏富比,现为亚洲区客户策略部主管,主要负责管理、建立及发展公司于亚洲地区的长期客户关系。凭藉其在亚洲广泛的人脉网络,以及不可或缺的丰富经历,自任职以来,麦景力实施了多项策略性客户发展计划,在进一步巩固了苏富比于亚洲区的客户服务能力与品质。
在管理苏富比客户发展之余,麦景力同时身为苏富比拍卖官,积极参与并主持公司在香港的拍卖会。此外,他也在亚洲地区举办多场慈善拍卖,包含与《南华早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大自然保护协会(The Nature Conservancy)、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艺术中心合作。自2003年起至今,共协助募集近3000万美元。麦景力接受《艺术收藏+设计》专访,畅谈站上拍卖台方面的实务经验、经手拍卖成交的最高价作品,以及亚洲客户收藏品味的转变。
当初为何选择进入拍卖行任职?
答:我最初涉足拍卖产业是从资讯科技领域开始做起。我并不是艺术科班出身,但我仍深刻记得进入拍卖产业前所参观的一间格拉斯哥美术馆,那是我第一次受艺术感动并对其产生兴趣。在开始工作后,有天我走进拍卖会,第一次看见了泰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的画作,当下的感受彷佛是一道明亮的光照亮了自己,从那时起,我便尽可能地参观各个拍卖会与艺术展览。还记得在伦敦时,我曾在图录上看见许多色彩缤纷的印尼艺术品,当时自己还不懂得如何欣赏,直到多年后,当我搬到新加坡,在亲眼目睹这些作品后,才获得更深刻的体悟与启发。
你如何与藏家建立互动并取得信任的基础,并为藏品找到理想的归宿?
答:最首要的是,我们所有与客户接洽的员工,都应密切地关注和倾听客户的需求及利益,同时,在建议合适作品供客户竞标之前,还必须了解他们的愿望与预算。随着时间累积,我们提供的建议便有助于培养稳固的客户关系和信任感。在如此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将这一点铭记在心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单纯向客户出售作品或征集拍品之外,更需要主动提供客户最新的市场概况,以及让他们感兴趣的作品信息──即展览、美术馆开幕,或是有关艺术家的消息。
如何协助藏家在兼顾作品学术性与艺术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入手藏品?
答:我们许多客户都非常知识渊博,并已对一些具有潜力的新锐艺术家行情有所概念。这些艺术家大多是为一级市场画廊和时常销售一空的展览创作作品,因此,当这些作品最终进入拍卖市场时,需求往往已经存在。与此同时,许多客户感兴趣的领域开始互相重迭,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我们有许多传统客户开始对NFT产生好奇心,或是尝试以加密货币作为支付。当然,我们总能向客户解释当今的市场热潮,但现在,许多客户也逐渐开始自行研究所有拍卖结果,并关注画廊的成交价格。
当初是怎样的机缘,让你站上了拍卖台?
答:我在投标部(正式名称为销售部门)已经有了多年经验,也曾在那里担任纪录员(在拍卖会协助拍卖官)。有天正逢一场大型慈善拍卖,由于我们平时固定的拍卖官当天临时无法主持拍卖,他们便建议我尝试看看,很幸运地,一切进行得非常顺利,以后便开启了我的正式训练。我首次主持的拍卖是2003年在香港举行的中国书画拍卖。还记得当天早上首席拍卖官问我感觉如何,接着一转眼,我马上身处台上拍卖60件拍品,我清楚记得当时仅收到一小时前的临时通知!在登上拍卖台后,才发现到原来总裁就坐在最前排,想不到首次正式主持的拍卖就已经有如一场烈火中的洗礼!
担任拍卖官,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你曾跟随哪位拍卖台上的导师学习呢?
答:我记得在早期时,有人便这么和我这么说──你是拍卖官,不是销售员。一名拍卖官应该引导竞标者投标,而不是在讲台上充当专家或销售人员。随着经验累积,更容易阅读肢体语言,并知道何时该等待,何时该引导竞标。其中关键的是,若一件作品没有顺利成交,你仍需要为下一件拍品保持同样的活力与热情。在接受拍卖官培训时,最特殊的回忆便是一名专家传授我「亚历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来倡导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我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正运用到这项技巧,但与此同时,我却学会了在拍卖过程中,适时的沉默与停顿的重要性和力量。多年来,我遇见许多令我钦佩的导师和拍卖师,包含司徒河伟(Henry Howard-Sneyd)、克里斯托弗.伯格(Christopher Burge)、安卓莉亚(Andrea Fiuczynski),以及多年前的前辈汉弗里.巴特勒(Humphrey Butler)。现今,我担任起协助培训拍卖官的角色,其中一些人也已达到了很好的标准。
疫情影响了拍卖的模式,你观察到哪些转变?
答:自2020年起,我们确实在直播拍卖上看见更多线上竞投者的参与,除了新客户之外,传统客户也逐渐采用这种模式参与拍卖。拍卖的「直播」面向,让过程转为一项全球性的活动,而不再局限于拍卖会场,数百万名观众上线观看拍卖直播,就像收看电视节目一般──仅在2021年,全球就有超越1660万名观众收看我们的拍卖直播,当中有很多人以前从未参与或观看过拍卖。我相信这也是在过去两年中,客户群能如此快速增长的关键原因。
在每场拍卖之前,你会先做好哪些准备?是否有属于自己的好运仪式?
答:以晚间拍卖而言,我们总会提前一小时与包含部门主管及业务总监在内的小团队坐下来,共同审视已提交的委托竞投与电话竞投,来评估每件拍品的可能成交结果。尽管如此,拍卖现场仍充满着惊喜,无论是最后一刻及时出现的电话竞投者、拍卖会上的客户,或是在线竞投者。
我并没有特别的好运仪式,但最近为了让自己的注意力自拍卖移开,我开始破解「魔术方块」(锻炼肌肉记忆总是一件好事)。在拍卖期间,扫描会场并清楚知道何时该落槌是很重要的,此外,我还养成了在落槌前,再次告知出价第二名竞投者已出局的习惯。早期,我也会在讲台上贴一张小纸条,提醒自己记得「微笑、呼吸与停顿」。
请谈谈令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场拍卖,以及你经手拍卖成交的最高价作品。
答:几年前,我参与了一场在印度的慈善拍卖,那场拍卖将艺术家与知名艺人作配对共创一次性的作品,在当时获得广大的成功与回响。在很多方面,这也为苏富比2016年与韩国K-pop明星「Big Bang」成员T.O.P.合作的拍卖铺路,策划了一场T.O.P.所欣赏的艺术家及艺术品的拍卖会。他的名人地位和带来的作质量感不仅引起了我们现有客户群的强烈兴趣,更为艺术和拍卖带来了全新的受众。2021年,我们也与「华语流行曲天王」周杰伦合作,举行类似的拍卖,那是一场在线直播的「白手套」拍卖,所有作品都顺利成交。至于我曾经手过的最高价拍品,是在今年春季晚间拍卖中的一颗15.10克拉「De Beers戴比尔斯 浩宇之蓝」艳彩蓝钻,以4.5亿港币/5750万美元成交。
苏富比2016年与韩国K-pop明星「Big Bang」成员T.O.P.合作「#TTTOP」专场拍卖Photograher: Hong Jang Hyun. Photo Production: Gary So @ Mad Carrot Production
亚洲藏家对于不同板块与门类艺术品的关注,近来有怎样的变化?
答:多年来,亚洲客户竞投的拍品大多为传统艺术,如东南亚艺术、现代或古典中国书画,瓷器、玉器等中国艺术品。现今,客户的品味已经产生很大的转变,以至于他们正推动着某些当代艺术家的全球市场,同时,重新点燃一些传统西方现代艺术家的市场关注度。西方拍卖行在香港的拍卖,以及许多国际知名画廊于此开设的据点,也相继激发了同样的兴趣和需求。此外,得益于2008年酒税的改制,亚洲现在已成了蓬勃发展的葡萄酒市场,以及威士忌与茅台酒的烈酒市场,并为手提包等奢侈品配饰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点击「阅读原文」(READ MORE)关注香港苏富比拍卖
文章转发自苏富比亚洲,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