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于《藝術收藏+設計》杂志八月刊「艺术拍卖台前幕后」特別报导
苏富比亚洲区当代艺术部日间拍卖及网上拍卖主管及专家何诗慧
一期一会,善待每件拍品与每口竞价
何诗慧分享站上拍卖台的机缘与信念
从2014年加入伦敦苏富比,于2015年参加毕业生培训计划(Graduate Trainee),到2017年调职香港,出任当代艺术部专家,何诗慧(Florence Ho)在伦敦大学学院以一级荣誉毕业,主修艺术历史。她曾成功策划一系列成绩亮眼的网上拍卖,包括备受年轻藏家追捧的「Contemporary Showcase」拍卖系列,也参与多场精彩专题拍卖,包括2021年与音乐界传奇及艺术收藏家周杰伦的跨界合作──「CONTEMPORARY CURATED」拍卖系列。现任香港苏富比亚洲区当代艺术部日间拍卖及网上拍卖主管及专家的她,与《艺术收藏+设计》分享入行艺术拍卖的源由、主持每场拍卖的观察所见,以及当今藏家跨板块收藏的趋势。
进入拍卖行,在妳的人生事业蓝图规划之内吗?
答:自己是艺术历史的毕业生,对艺术的观感体会及理解偏学术性质,所以尽管是以艺术作为人生及事业的蓝图,却从未想象自己踏入拍卖行。入行的契机,是一句「欢迎来到这个大家庭」。当时是大学第一年的暑假,我应征了许多实习项目,最晚给予回复的就是苏富比,然而就实习范畴和时间配合却是最适合的,所以便工作了2个月,当时欢迎我们这些暑期实习生的行政总裁就说了「欢迎来到这个大家庭」这句话让我察觉到苏富比有我憧憬已久的工作氛围,而作为一家国际商业机构,这种氛围相当罕见,便希望更了解这个品牌和公司,恒常地报考这里的暑假实习,课业之余当起了苏富比的翻译员,毕业后竞逐当上了伦敦苏富比的训练生,迈上专家之路,直到2017年回到香港苏富比。
过往的学习经历,是否让妳在看待艺术时,有更不同的观看角度?
答:踏出校门后仍然崇尚学术性的我,之所以至今仍在拍卖行工作,是因为这里是一个学术与商业兼容并蓄的板块。在商业主导的社会里,很难有工作能提供学术与商业之间一定程度的平衡,而在一定的层面上,拍卖行的商业必须要有学术的后盾支撑,因此我看待艺术的角度并没有不同,而是更具弹性。
如何与藏家建立互动并取得信任的基础?
答:将心比心,推荐藏品要按照客户喜好,不强行推销,给予真诚的意见。
怎样的机缘让妳站上了拍卖台?
答:疫情期间,一些资深拍卖官返乡,公司借助这个时机提拔年轻一辈以及提升女性拍卖官的比例,所以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我成为了香港苏富比30岁以下第一位女性拍卖官。
担任拍卖官,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也请分享学习过程当中一些有趣的部分。
答:担任拍卖官最重要的是──感恩。对于每一个委托拍卖的藏家、每一件即将拍出的拍品、每一个为了每一场拍卖而在幕前幕后奔波劳碌的同僚心存感恩。
就藏家而言,你肩负着让其重要的财产珍宝呈献于众的重任,那是藏家对公司的信任,同时也是藏家与收藏别离的瞬间,拍卖官有责任以最妥贴体面的方式呈现。
就拍品而言,是日语中的「一期一会」的尊重。拍卖官也好,专家也好,我们经手的许多作品,大多数和我们只是一次相逢,除非进了公共机构或博物馆,不然就是一辈子一回近距离的短暂相处,然后不复相见。既然如此,拍卖官应尽其诚意为这一面之缘建立舞台,倾力演出。
对外界而言,「拍卖」(auction)一字总与拍卖官落槌、拍卖预展的五光十色、衣香鬓影、新闻媒体发布成交破纪录成交价格的刻板印象直接划上等号。然而,每一场光鲜亮丽、张力十足的拍场背后,都有着庞大的、往往被忽略的各个员工在全力拚博。作为拍卖官,我们都应该清晰了解自己肩负着这些血汗勤劳的身影而站到台上,必须好好主持调度,将一场拍卖的盛大氛围撑起来。
学习过程当中一些有趣的部分:我的语速偏快,也很容易因为投入而忘我,所以我在接受训练的时候,假扮现场竞投者的其他同期,经常就会在房间的各处手舞足蹈,意图吸引我的注意力,示意要我放慢节奏,我在台上看去,他们的动作有点像在跳土风舞,特别滑稽。
曾跟随哪位拍卖官学习吗?他(她)带给妳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答:我很幸运受过几位拍卖官前辈的熏陶,最早是我还在伦敦苏富比作为训练生时,作为首席拍卖官训练主管的前辈,在工作之余悄悄为我特别上的几堂体验课。因为公司本有严谨的拍卖官甄选制度,所以不随便提供训练,因此我非常感激这位导师。他带给我的最大影响,是在我回到香港前的送别会上,他指着伦敦拍场上的拍卖台,给我的一句鼓舞。他说:「妳一定要变成能撑起整个拍场的人。妳总有一天会站上去,因为妳属于那里。」
受到疫情影响,这两年全新的拍卖模式随之而变。不论是在拍卖台上,或是肩负苏富比拍卖行的营运责任,自己有了哪些不同以往的视野与心态转变?
答:我是疫情期间出道的拍卖官,加上自己本身有主理网上专场,所以感触也许与许多前辈相较,没有那么强烈。的确,网上竞投形式越发普及,年轻一代藏家也偏好网上竞投,因此作为拍卖官,得在现场竞投、电话竞投、网上竞投间公平分配注意力及节奏,而在肢体语言上也得多加训练,让网上远距参与拍卖的人,感觉你跟他们之间有所互动。
在每场拍卖之前,妳通常会先做好哪些准备?
答:就拍场来讲,尤其是为其他板块的部门主持拍卖,一定要先与部门或拍场的主管同事沟通,熟悉该场次的重点拍品、重要收藏以及各拍品的关注度,这有助于我拿捏该拍场应有的氛围、节奏,也好与在接线台后的同事提前建立起合作默契。
就仪式上,拍卖前一天晚上我会把所有的拍品和创作者的名字大声朗读数遍,有点像是向他们祈愿给予佑助。接着就是早睡早起,若前一天有聚餐,必定滴酒不沾,上台前也必定空腹,只喝咖啡,这有助于让头脑以及肢体灵活。而且我会手拥拍卖槌,一边摆弄一边加温,让它知道该上场了,请它善待每一件拍品、每一口竞价、每一个竞投人。
站在拍卖台上,有哪些必须注意的要点?
答:一旦站在拍卖台上,必须一一认清接线台后的同事,默念他们的名字,因为当拍卖进行中,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不只是给在网上的、现场的或者电话另一端的观众或竞投者,清晰知道当刻的竞价属于哪一方,也是给予接线中的同事尊重、信心以及安心,让他们知道每一个人都会被顾及。另外,是必须训练自己与网上录像的竞投与现场的嘉宾有眼神接触,摆脱陌生的距离感。站在台上的拍卖官是孤身一人的,假如没有现场、电话或网上竞投者的响应,我们什么都无法做,所以对于与我们互动的每一个响应,都要心存感激,并透过语调变换、点头、手势和指名,给予对方更欣然积极的回复。最后,我会一直提醒自己保持笑容。我们都无法控制拍卖成果的好与坏,但让参与的所有人深信整个过程能有条不紊且紧凑精彩的进行,只有在台上的拍卖官才能掌控并且执行到底。
请分享在拍卖台上令妳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场拍卖,以及妳经手拍卖成交的重量级拍品。
答: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拍卖是今年5月的「隽永陶泥–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专场,因为30件拍品耗时2小时30分钟,在平均1分钟1件拍品的大概准则里,这场拍卖属于严重超时,也正因为如此,导致本来紧接其后的中国瓷器拍卖顺时延误。这场拍卖之所以超时的背后原因,是因为现场、电话以及网上的竞投踊跃,让正常拍卖以拍前3倍成交额拍出,所以是时间换来了回报,也为接下来的拍卖制造了热烈且有信心的氛围。这刚好也是我单独主持的第一场「白手套」拍卖(意即拍品全数售出),是我作为拍卖官的一个小小里程碑。记得当时我太专注把场次完成,好让下一位拍卖官接棒另一场拍卖,对于「白手套」这样的成绩浑然不知,直到拍卖官的导师将手套递给我,我才顿然察觉,喜出望外。
香港苏富比2022年5月「隽永陶泥–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专场拍出「白手套」佳绩,〈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人首罐〉以88万2000港币成交
至于拍卖成交的最高价作品,因为不曾细数,所以未能确认是否为最高价,但就重要程度举例,是刚刚结束的「Contemporary Curated│香港」中的重量级巨作,日本艺术家石田彻也1996年创作的〈运输带上的男人〉。作品以806万4000港币超拍前高估价拍出,同时刷新了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艺术家英年早逝,毕生创作了217幅作品,因此这件作品尤为珍罕,在一场季中拍卖当中亮相也是十分罕见,而恰巧这一场次是由自己主理,意义非凡,分外感动。
日本艺术家石田彻也1996年创作的〈运输带上的男人〉于2022年7月「Contemporary Curated│香港」以806万4000港币超拍前高估价拍出,同时刷新了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
六角彩子2008年作品〈无题〉于「Contemporary Curated│香港」以302万4000港币成交
担任苏富比部门专家多年,同时累积了这么多站在拍卖台上的经验,对于艺术市场的变化,妳有什么观察与心得呢?有哪些值得留意的现象?亚洲藏家对于不同板块与门类艺术品的喜爱与关注程度,近年来有怎样的变化?
答:资讯科技的发达,孕育了许多自学成道的藏家,他们非常留意市场走势及价格,也会主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家及其创作,因此重精不重量,变得精打细算,也因如此,他们越加跨板块收藏。由于疫情的影响,藏家也聚焦了自己本土的艺术家。就香港为例,基于旅游限制,以往追着国际艺术博览会越洋购藏的藏家,有了更加关注本土艺术家的契机,带动了香港的艺术文化风尚。
在当代艺术板块有许多新兴的艺术家屡创高价,我们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如何评估当代艺术作品在拍卖场上的合理价格呢?
答:我认为价格反映了两件事情,首要的是艺术珍品本身的珍罕度、其所蕴含的历史性及美学,其次便是收藏者个人的主观喜好。对重要艺术杰作的重视与敏锐度和个人的收藏需求,前者有着后者的加持,屡创高价其实是一个合理也容易理解的现象。
点击「阅读原文」(READ MORE)关注香港苏富比拍卖
文章转发自苏富比亚洲,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