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们在大自然中进行着有趣的艺术实验,创造出新的人与自然交织的奇妙景观,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微妙平衡,尽管这种存在可能是暂时的。
我们特别整理出12组充满“治愈感”的当代艺术创作,有的以雾、光、气等自然为媒介,观赏起来静谧舒缓;有的则在动态与平衡中,让观众拥抱艺术家的奇思妙想;还有的充斥着寻常的烟火气,却又在静默时刻发人深思......一起来看看这些向自然借得灵感的创作,舒缓焦虑,获得慰藉。
以自然为媒介,
静谧舒缓
雾的雕塑
清晨,山林间弥漫着薄薄的雾气,露水缀在草木的叶片上,像是昨夜不经意掉落的星辰......踏入日本艺术家中谷芙二子(Fujiko Nakaya)的“雾之雕塑”,我们会恍然感觉自己正置身于一片自然的仙境中。
![]()
中谷芙二子 Fujiko Nakaya,Tales of Ugetsu横滨三年展 Yokohama Triennale 2008 Photo: Nacasa & Partners Inc. / Fujiko Nakaya中谷芙二子是世界上第一位将“雾”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她的新展于德国慕尼黑“艺术之家”美术馆(Haus der Kunst)举办。![]()
"Nebel Leben"(雾之生存)展览现场
Haus derKunst,2022
Photo: Judith Buss
开展之前,她对现场的湿度、风向、风速、温度等气象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确定雾气的流动走向和视觉效果。她的“雾雕”创作与场馆环境息息相关,作品的呈现,同时也是观众、展览与环境之间的协调过程。 Fujiko Nakaya. Photo Tate (Photo by Brotherton Lock)
“雾使可见的东西变得不可见,不可见的东西变得可见。”中谷说。在她眼中,“雾”超越了自然现象,是一种带领人们走进精神世界想象的媒介。在雾中,人们可以获得超越常规生活的体验,而原本寻常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则被赋予更深层次的故事、情绪与氛围。![]()
Fujiko Nakaya,Skyline,1987![]()
Fujiko Nakaya,Fogscape #03238Fujiko Nakaya in collaboration with Simon Corder,Durham,2015Copyright - Simon Corder
中谷过往的作品,有时在室内,有时在户外,雾气笼罩、弥散、流动,在山间,在旷野,也进入展厅,或公共建筑内。变幻莫测之中,唯有自由之形态永恒。
光的装置艺术
去年,泰特馆藏作品《星尘微粒》,被悬置于浦东美术馆开馆展的现场,一场埃利亚松式的光影互动引发观众的伫足,与“极度舒适”的体验。
![]()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出生于丹麦,在父母离异后,埃利亚松便随父亲搬至冰岛生活。高纬度地区特有的昼夜现象、极光和星空,都深刻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他从气象学、物理学、光学、建筑学中获得灵感,打造了许多由风、光、水、雾、冰、气等自然现象为创造材料的艺术作品。![]()
![]()
Olafure Eliasson《美丽》, 1993Moderna Museet, Stockholm 2015“自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出生于丹麦的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曾这样说。一片黑暗之中,彩虹在“灼烧”,这是埃利亚松呈现的人造自然,如梦似幻。在这件1993年的作品《美丽》中,埃利亚松仅仅利用简单的天花板洒水装置和聚光灯,就实现了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色与光的流动变幻,身临其境地感受水雾、光线与空间共同作用的奇妙物理反应。多学科交融的特质,使埃利亚松的作品蕴含着更加多维度的思考——人与自然、生态保护、科技与艺术等主题频频出现。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也自始至终在情感和审美层面,被他的艺术深深打动。![]()
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的作品《气象计划》(The Weather Project, 2003)中,他将涡轮大厅天花板改造成镜面,将数百根黄色的灯管组成半圆发光装置悬挂在展厅上空,通过镜面折射出一轮完整的太阳。暖黄的日光笼罩着展厅,拥抱着在场的所有人,也似乎抚平着所有的创伤。天空之镜
光滑的镜面仰望着天空,倒映着云影汩汩,碧空如洗,也映现着繁华的街市,庄严的大厦。
这是现居于伦敦的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的作品《天镜》(Sky Mirror),由一个直径35英尺的抛光不锈钢凹镜制成。![]()
目前,“天镜”被安装在世界上许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旁,包括英国诺丁汉马戏团剧院外部,伦敦肯辛顿花园、纽约市洛克菲勒中心广场、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摩纳哥蒙特卡洛赌场广场,以及荷兰德邦当代艺术馆中。装置的尺寸因场地而异,尺寸最大的直径约11米,高度达三层楼,重量达23吨。![]()
![]()
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
《天镜》(Sky Mirror)
Anish Kapoor
自90年代以来,卡普尔一直在探索物质世界的各种可能性,“非物体”“非物质”是他真正感兴趣的,将物体、观众与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尽管“天镜”映照的对象并非人或物体,而是天空,但当镜面游走于全世界,倒映出的反而是古朴自然与现代文明联袂形成的丰富景观。以花绘画
荷兰艺术家和设计师Anne Ten Donkelaar打造的系列《水下芭蕾》系列中,各色鲜花悬浮在水中,柔和的粉色、静谧的白色、纯净的蓝色翩然舞动,造就了梦幻般的图景。![]()
![]()
Anne Ten Donkelaar《水下芭蕾》
Anne Ten Donkelaar
为克服花束与枝叶带来的浮力,艺术家选择用细绳和金属挂坠来固定花束,看起来像是花瓣的色彩被倾泻进水中,令人联想起静物油画的创作,充斥着浓浓的艺术趣味。动态艺术,舒适体验
人工漩涡,自然与抽象画
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大桥公园1号码头,一个巨大的圆形水池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水池中央的漩涡一刻不停地运动着,激起泛着白沫的波浪与悦耳的水声。这件作品名叫《下降》(Descension),同样由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 打造。在不断“下降”“坠落”的漩涡中,卡普尔描绘着人类难以用肉眼观测的,复杂而变动迅速的心理活动。即使是站在安全护栏边上,人们依旧会感受到那股自然的力量,由流水激荡而形成的图样,如同一幅幅清爽而明快的抽象画作,令人获得愉悦的体验。
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
下降(Descension),2014
Brooklyn Bridge Park,New York,2017
Photo: James Ewing,Public Art Fund,NY
Anish Kapoor,2017
在冰岛壮观的冰山泻湖中,法国艺术家文森特·勒罗伊(Vincent Leroy )打造了他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万花镜(Lenscape)》。勒罗伊酷爱远行,这件作品的灵感正来源于他环岛公路旅行时,目之所及的各种奇观景象。
![]()
![]()
文森特·勒罗伊(Vincent Leroy )《万花镜》(Lenscape)fresnel lenses,aluminium,electric motors三只镜面装置交叠在一起,每一只都由数个六棱镜组成。它们缓慢地旋转运动,反射着漂浮的冰山碎片,粼粼的弧面,同时折射着午后柔和的阳光和冰山消融时的阴影——反射和折射在环境中的双重作用,使他的创作区别于传统的镜面艺术。在万花筒效应的作用下,艺术与自然相融相生,使眼前的一切变得更加诗意。除《万花镜》外,他还有一组著名的“慢镜”创作:蜂巢一般排列的圆形放大镜,悬浮于京都与威尼斯两座历史之城的上空,在不断旋转的过程中,投射出四周建筑物的有趣碎片。![]()
文森特·勒罗伊,慢镜Slow Lens,2021,中国广州这两组创作正鲜明地体现出勒罗伊的艺术理念——在简单、纯粹和缓慢之中,实际上藏匿着无尽的诗情画意。去年12月末,他还在广州新展上,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独属于它的“慢镜”。观众走进一间装有黑色吸光幕布的房间,那里下着一场持续不断的“雨”。但人们也许会惊讶,自己明明置身雨中,为什么滴水不沾?
![]()
![]()
Random International《雨屋》, 2012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NYphoto courtesy Random International这要归功于3D数字技术与感应技术的应用。在“雨屋”中,雨水始终与人保持着奇妙的距离。在房间里唯一光源的照耀下,你可以尽情观察雨丝在射灯下的情态,更可以如金·凯利(Jim Carrey)一般,体验在雨中载歌载舞的快乐感觉。2011年以来,一件名为“音乐秋千”的交互装置,成为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娱乐区的重点地标。游人坐上秋千后,每次摆荡,都会触发一个音符,演奏来自钢琴、吉他、竖琴和电颤琴等古典乐器。摆荡的幅度越高,音符的音高越高;当不同的秋千一起摆荡,音响便会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支美妙的乐曲。![]()
![]()
音乐秋千(固定装置) Lawrence, Indiana, US该装置还特意为巡回展览打造了一个版本。2014年6月,在美国科罗拉多的“绿盒子艺术节”上,它首次现身,便好评如潮,一些地方因此在安装了该装置的永久版本,希冀为人们带去欢乐。![]()
![]()
音乐秋千(固定装置) Lawrence, Indiana, US设计师 Antonin Fournea 巧妙地利用新型反应材料,将LED屏幕作为画板,用无色无形的水进行绘画。参观者可通过调节喷洒水的多少,来改变画面的明暗程度,完成细微的灯光笔触处理,创造属于自己的“水光涂鸦”作品。
![]()
Waterlight Grafitti《水光涂鸦》 Antonin Fournea
更奇妙的是,在潮湿的阴雨天气里,装置会自动感知环境的湿度,以自然之手创造磅礴而奇幻的抽象画。日常取材,人间烟火
微缩景观中的生活
4月1日,日本艺术家田中达也的新展在韩国釜山的MPX画廊开幕。“我希望制作简单易懂,连小学生也能理解的作品”,田中达也说,在他的眼中,一切寻常之物都蕴藏着浓浓的趣味。
![]()
田中达也,“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We overcome many difficulites)因为偶然发现,竖立着的西兰花,就像一片迷你的森林,田中开启了他的灵感之旅,“稍微改变一下看法,你可能会意识到这个世界充满了有趣的事情。”![]()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Dumpling Island, Gwangalli Beach,Waffle Computer,Bottle Cap Ballet他的很多创意与美食分不开。寿喜锅里的红面汤、蛋黄和方便面,摇身一变成为海湾大桥中壮丽的落日;饺子和包子是岛屿上洁白的岩石;华夫饼的饼格变成了档案室的电脑和储藏柜…...
除了食物,田中达也还会从其他物品中寻找灵感。笔和本子构成的美国牧场;用啤酒瓶盖作为舞裙的芭蕾舞者,都令人心情愉悦。而这些寻常事物,在疫情隔离下看来,又多了些复杂的体悟。
田中还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名为“微缩日历(Miniature Calendar)”的网站上,自2011年4月网站创办以来,他每天都坚持发布一幅作品,在作品的下端都留有当天的日期。关于人生故事的拼贴创作
童年,家人,成长回忆......在低落之时,这些也能带给人安慰。来自委内瑞拉的艺术家 Claudia Bueno,就曾经打造过这样一个关于成长的光影小剧场,栩栩如生。![]()
![]()
Claudia Bueno《影子》 Claudia Bueno
艺术家利用光和多层拼贴手法打造了系列作品《影子》。她描绘了自己成长生活的街区,骑着自行车的男孩、晾晒衣服的妈妈、匆匆的夜行人,暖黄的路灯光笼罩着生活中真切的瞬间,纵使再平凡,也打动人心。秋千、白鸽、丝绸、诗歌,艺术家安·汉弥尔顿(Ann Hamilton)把这些美好的意象都放进了她的作品《线程事件》(The Event of Threads)中,暖色的灯光,滚动在3375平方米的白色丝绸之上,48只秋千的绳索高高垂下。
![]()
![]()
安·汉弥尔顿(Ann Hamilton)
《事件线程》(The Event of Threads)
Park Avenue Armory, New York, New York
AnnHamilton
在摆荡之中,人们的耳畔回荡着朗诵员阅读文本的声音与木笼子里鸽子的咕咕声,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这些声音都会被随处摆放的收音机记录下来,在第二天的展览中播放,而每天展览结束后,笼中的白鸽都会被放飞。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作品,全然突破了观众与场地、作品的界限。《纽约时报》有评论称,“我甚至不知道这是艺术,是体验式的剧场,还是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社会学实验。”![]()
《事件线程》(The Event of Threads)Park Avenue Armory, New York, New York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她童年时在操场上荡秋千时获得的感悟。在这个作品中,艺术家鼓励观众大胆地与一同观展的陌生人进行交流,共同沉浸在玩耍单纯的快乐之中。“时间停止了,然后又突然冲向我们”,她的心境,处于疫情封锁中的人们应当也特别能领会。此时此刻,我们比以往更需要联结、美好和爱,希望看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重拾心情,继续勇敢地生活下去。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