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是艺术世界的未来,
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发展平台和机会,
即是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发展、建立青年藏家收藏标准,是完善市场环境的两大重要环节。
为持续推动青年艺术家收藏价值,
中国嘉德网拍与青年艺术100联合发起
即刻拍专场《聚合II——Guardian Art×青年艺术100》
本次两期共精选的7件作品,
均是合作多年的实力艺术家的代表,
作品画面造型精致、主题鲜明,
在具有当代美感和创意的同时,
也有潜力无限的收藏价值。
LOT30
赵晓丹
赵晓丹-《粉裙合唱》-52×72cm-纸上丙烯-2015
LOT40
赵晓丹
赵晓丹-《一场节目》-52×72cm-纸上丙烯-2015
赵晓丹
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
职业画家
画面里都是重复的人物、重复的风景、重复的事件,这种“重复”并不是指相同图像的叠加,而是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里,仿佛到处都充斥着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赵晓丹很想在作品里传达出这种感受,我们也曾经站在这些人中间做着相同的事。小合唱主题的她画了一些,她在小学的时候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合唱队,每天放学去练习,比赛的当天给每个女生发了条缀满金色亮片的裙子。现在回想起来每个人穿着闪瞎眼的裙子,外加顶着红彤彤的大脸蛋简直傻的要死,但是当时觉得倍儿美,集体一起出动的感觉是很有面子的。
LOT31
邵同
邵同-《拾》-150×150cm-布面油画-2018
邵同
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职业画家
人物系列的作品其实也是把人当景物来对待,所以画面中的每个面部都被简化或统一颜色处理,让人忽视表情,只通过肢体来体现人与人的关系,像盲人一样,通过声音,触感,味道认知事物,更原始,纯粹。不论画面的内容是人还是物,都尽量呈现它们最最直接的一面。
LOT32
李琪
李琪-《甩面1》-120×90cm-布面油画-2019
李琪
研究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职业画家
近两年的创作,李琪更多的把重心放在画面的律动感的表现上。主体物的造型,画面的构图,颜色分布的比例都是画面律动感的决定因素。《甩面1》的灵感源自海底捞的拉面小哥,他在食客面前自信地甩着长长的面条,身体似乎受到面条的牵引,格外柔软,但他的手臂肌肉却是在用力的控制着手中的这根面条。李琪被这种柔软却又很有力量感的曲线所吸引,这种曲线与跳跃的面条形成强烈的律动感。李琪期望能将这种强烈的律动感变现在画布这个二维空间上。
LOT38
崔婷婷
罗京-《No.4》-80×80cm-油画-2019
崔婷婷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职业画家
近几年的创作,是崔婷婷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平静时光,内心的风景,温暖的细节,慢慢浮现在她的作品中。作品所呈现的不仅是具体的形象,更是自我心境与物象的对应关系以及她在人生旅途中的体验和对于未来的希望与想象。
创作作品是崔婷婷与外部世界连接沟通和自我表达的方式。作品的内容来源于崔婷婷的生活和内心深处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情感、记忆和想象。她的作品更关注物象形态结构的提炼与演变,画面的形式构成,以及在纸本绘画方向上的不断探究。
LOT39
黄启覃
黄启覃-《Double系列5》-纸面素描 莫朗水彩纸-34×76cm-2017
黄启覃
研究生毕业于马尔堡大学造型艺术学院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职业艺术家
在 《Double》 系列作品中,描绘的物体被双重化,被多元化,产生出多重的空间氛围,并且以线性结构与光影塑造了一个抽象化的空间。正如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所说,“纯粹的触觉性—意味着完全的抽象几何形体;纯粹的视觉性—意味着“形”的消散,只剩下无所不在的光线。” 而这样的抽象空间,则反映出艺术家从自身到外物,对待周围空间既重合又分离的视觉,呈现出具有“辩证法”含义的视野—事物双方潜在的“讨论与交流”。产生出奇特的距离。而与此同时,作品与观看者之间也产生出虚拟的空间距离,把人们强推出去,再来审视这些作品,从而达到多重的空间感。
孙宇坤的的作品延续并扩散了一种二手图像融合及街头艺术的剪切和美术史采样的概念范畴。
在作品中,人与文化关系中的合理混沌,经由艺术家特有的图像再现和对单一物象重组放大及情节的隐喻粘贴的处理,形成其独特的艺术语言。
LOT41
侯虹旭
侯虹旭-《水泥丛林——照见》-50×60cm-布面油画-2021
侯虹旭
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
职业艺术家
侯虹旭的作品——《水泥丛林》系列,表达了我们每个身处社会毫无“归隐”能力的人所必须面对的景观,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社会中生存发展,这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一手塑造出的成果,且没有任何退行的征兆。
人们作为成长于其中的个体,既受它护体又时刻感受着它的冰冷坚硬,犹如囚徒困兽的人类当下想改变它的形质是徒劳的(且大部分人只是无意识地活在其中),受它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从原本灵动的人走进水泥丛林之后的变化可以看出,符号化的人时隐时现,提醒着我们与这片丛林的关系。
《水泥丛林》系列作品,侯虹旭试图不带预设,只是敏感地触碰着真实的周遭,并真诚的记录感受。
*以上图片及部分信息由青年艺术100提供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竞拍
更多“即刻拍”精彩内容请关注
“中国嘉德网拍”微信服务号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文章转发自中国嘉德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