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2年春季拍賣會
2022年7月22日——7月24日
【預展地點】
(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1號)
【拍賣時間】
(順延)現當代藝術夜場(A廳)
(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1號)
Lot 1124朱德群(1920-2014)幻想曲
估價:RMB 7,200,000 - 9,000,000
註:本件拍賣標的處於保稅狀態下,詳情請見本圖錄《保稅拍品競買須知》
朱德群初到巴黎時,恰是歐洲抽象繪畫占據畫壇主流時期。其時,抽象繪畫傳達的敏銳感覺、自由態度以及色彩筆觸的視覺效果帶給朱德群極大的衝擊,他意識到具象抽象繪畫之間的差異,開始思考與探索繪畫的本質,投身於抽象繪畫的實踐與探索。創作於1958年的《幻想曲》屬於朱德群早期抽象作品。畫面中心是兩組大面積的黑色塊面,似兩個人形肩並著肩,彼此被黑色的線條交織包裹著,黑色油彩既是顏料,也是材料,帶有乾裂的肌理效果,好似在畫面中深挖出一道道峽谷溝壑,冒著紅色的岩漿和綠色、藍色的土層。畫面既有深遠的空間感,又有筆觸的韻律,不再受到物體形象的約束,只見縱橫色塊鋪陳,色點隱現,嘈嘈雜雜,騰躍於薄塗的棕灰色底色中,繪出一首繁雜多樣、喜怒奔放的幻想曲。朱德群初期的抽象風格雖弱化了物象的外形,但仍能看出有形的痕跡,用顏色間的強烈對比和幾何構成來暗示張力的動勢,使畫面在規則感中仍充斥著激烈的碰撞。
Lot 1125朱德群(1920-2014)熱情的迴響
估價:RMB 1,900,000 - 2,800,000
來源:現藏家直接購自法國Patrice Trigano畫廊
隨後的創作中,朱德群重拾中國傳統水墨和書法技法,創作上完全沒有了構圖的束縛,一改前作的深沉厚重,從濃墨重彩逐漸走向輕盈流動。此件《熱情的迴響》創作於朱德群抽象風格成熟期,畫面以黑色、黃色調為主,採用稀薄油彩的暈染法,色調明亮且主觀,筆觸輕盈且多變,整體彰顯明快祥和之意,極具光感。深黑色的背景上,一片明亮的橙黃遊移,藍、白、紅色躍動於其中,筆觸既有透明的空氣感,又有急速的湍流感,光色跳躍充滿蓬勃的生命力,同時兼具戲劇性效果與夢幻意味,這熱情的迴響是宇宙洪荒,是閃爍的奇異之光,是澎湃磅礴的自然萬象。創作進入成熟期以後,朱德群對明暗和光的理解逐漸與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契合,他說:「陰、陽指的是暗和亮,實際上就是光,我所要表現的是光,我的繪畫思想是天、地、人合一。」中國哲學思想和西方的光色技法結合形成《熱情的迴響》這件作品中獨特的色彩效果——藝術家描摹的不是客觀物象,也不是外在的自然光色,而是融入了中國傳統哲學觀,將時間和空間,日常與超常,自然景致與宇宙想象顯現為更加雄偉宏闊的精神現象。
紙本水彩 38×53 cm
說明:附原海報
手塚治虫(1928-1989)是日本現代動漫的奠基人,更是日本漫畫界的精神領袖。對於手塚治虫在漫畫創作領域的貢獻與地位,日本學者鷲谷花指出:「手塚治虫長篇故事漫畫表現形式的成型,是將日本漫畫史分隔為『戰前』與『戰後』的重要分水嶺。」他的漫畫表現手法既與日本二戰前至二戰期間的大眾文化關係密切,又在情節、形象、表現形式及組織模式等方面有著大膽的創新,並深刻影響了日本動漫界的發展。他創造性地在漫畫中採用電影式的構圖分鏡,將變焦、廣角、俯視等大量電影拍攝技法引入漫畫,極大擴張了新漫畫的表現力;同時,他更是第一個根據不同人群需求創立明確風格流派的漫畫家。可以說,手塚治虫一手開創了日本動漫的黃金時代。在43年的創作生涯中,手塚治虫留下的漫畫多達300種,塑造了2000多個充滿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手塚治虫的紙本水彩手稿《1928-1989漫畫形象合集》匯聚了《三眼神童》、《小飛龍》、《怪醫黑傑克》、《森林大帝》、《火之鳥》、《緞帶騎士》、《鐵臂阿童木》、《新寶島》等漫畫作品的經典角色共36個。角色們在留白背景中互為交錯,錯落有致地形成一個閉合環形結構,同時在整體上取得一個面向觀者的造型角度,形成一件具有「合照」意義的手塚治虫紀念性作品。這幅作品不僅繪製細膩,更集中呈現了手塚治虫對漫畫形象的造型特徵。他運用線條粗細及色彩的細微變化塑造形象的力量感、動態和立體感。每一個角色都以最具代表性的形態造型出現,因此,即便沒有情景的塑造和襯托,這些漫畫形象的性格特質仍然躍然紙上,作為標誌性的符號不斷喚醒著記憶深處那些手塚治虫漫畫帶來的感動。
Lot 1123尚揚(b.1942)SALE
估價:RMB 5,000,000 - 8,000,000
《尚揚·大風景的喟嘆》 P169 四川美術出版社2007年版
1994年,尚揚開始創作「大風景」系列,此件《Sale》即是此系列中少有的單獨命名的作品。從圖式看,《Sale》有著「大風景」系列典型的金字塔式構圖,宛如一座高聳的山峰,彷彿前進過程中必須攀登跨越的坎坷險阻。在畫面的頂部,火山口噴發出一小塊白色的煙霧,上面書寫著四個灰色的字母「SALE」,這是商店在打折促銷時常常掛出的招牌,是商品經濟的典型代表符號。畫面背景色為典型的「尚揚黃」,畫面主體則用黑色的粗線條,灰色和白色的色塊勾勒,左側白色的色塊上用灰色模糊地畫出了一朵烏雲,一棟破舊的高樓,和一個煙霧繚繞的肺部,周圍的黑色粗線趁著顏料未乾,像淚滴般一條條往下滴落。右側則是一片混沌的灰色,右側中間的空白處是一架簡筆畫的飛機,旁邊則有一道渾濁的紅線像血液般向上蔓延,又像是被壓抑的岩漿隨時準備噴發。整幅畫面充滿著濃郁的工業化氣息,似乎是一聲沈重的嘆息,訴說著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之時層出不窮的環境、社會問題,是一聲「對畸形發展的人類社會的指控和對人與自然矛盾關係的喟嘆」。
經過尚揚的解構與幾何化重構後,原始的風景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純粹的視覺範式,一種脫離了表象卻極具提煉意義的風景樣式。在與材料的感應過程中,尚揚在畫布前長期地凝視與思考,將丙烯與油彩混合,特意製造出皸裂、風化,像是由於技術不當而產生的肌理效果。「與看中作品的精神性相等量,我亦以全部熱情去探尋作品的呈現樣式和語言表達,這二者在我的藝術創作過程中混為一體,已難分清孰先孰後,孰輕孰重」。尚揚通過對日常生活經驗的重複消除意義,最後在日常生活的經驗和消除意義過程中達到超悟。因此,其非具象實驗本土化探索,也為當代藝術走出文化觀念上的西方崇拜和表達方式上的西方模式提供了嶄新的經驗。
Lot 1135陳逸飛(1946-2005)上海灘
估價:RMB 12,000,000 - 18,000,000
簽名:陳逸飛 Chen Yifei
出版:
《Chen Yifei》P19 Malborough Art 2000年版
《陳逸飛》P65 天津楊柳青出版社 2008年版
《陳逸飛》P322-325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0年版
《中國寫實畫派畫派油畫精選集二》P3 天津楊柳青畫舍 2007年版
展覽:
1999年 陳逸飛個展 Marlborough Gallery / 美國
此件《上海灘》創作於1998年,是「海上舊夢」系列中難得的佳作。整個畫面顏色古樸,質感渾厚,充溢著一種柔和而迷人的情調,彷彿傳來「小閣藏春,閒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的意蘊。畫面色彩多運用鄰近色,整體暖色調統一,以昏暗的燈光營造出強烈的朦朧、暖昧、頹靡之感。畫中左側是一個艷麗、神秘又帶著一絲憂鬱神情的女人——她的秀髮在深色的背景下依然絲絲分明,皮膚豐盈光潤,似那高貴而又美艷的舊上海化身。在她身上,陳逸飛遵循著細膩、精緻的完美準則,將西方的古典寫實主義畫風推向了極致。身著淺色旗袍的女子雙手優雅合十承托下巴,目光婉約縹緲,似有重重心事凝視著前方,無論從姿態上還是神情上,都表現出一種淡淡的哀愁,唯美至極。
在此基礎上,陳逸飛亦對全幅的構圖進行了精心的編排與設計。首先,他用低沉色調的服飾和雕塑般的體量感的來刻畫作為配角的三位樂師,進而與左側色調明亮、姿態柔美的女主人公形成了極富動感的明暗與動態對比。無論是人物神情、姿態還是相互關係,其所具有的敘事性、情節性都被他巧妙地定格在畫面中,予人一種豐富的可讀性。其次,作品構圖中多次運用「S」型來營造靈動的畫面節奏。女子以前景中的茶几為支撐,雙掌相合,微微扭轉的軀體放鬆而舒展,呈現出曼妙S曲線,這是對上海女性氣質、情趣的精妙把握。三個樂師之間的位置關係以及他們手中的樂器又再次呈現「S」型的構圖關係,很好地營造了人物之間的空間縱深,帶有剛柔相濟、流暢典雅的節奏感,展現了畫家完美的繪畫技巧。在時尚與懷舊、傳統與現代的張力之下,女性之美和音樂之美已經縈繞整個空間,整體人物關係層次分明,對比強烈,從而生成強烈的韻律感。
最終,在《上海灘》中,陳逸飛將寫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視覺語彙完美地融合,在學院派的端莊中兼容著靈動與鮮活,在詩化的構圖與色彩中瀰漫著懷舊情緒和歷史意味,浸染著舊上海的神韻,而畫中的女性形象有因此衍生為一種美麗的懷舊,彷彿老電影至為經典的一幀鏡頭,將時光定格回記憶,引觀者重歸上海舊夢。
Lot 1136陳逸飛(1946-2005)等待演出
估價:RMB 2,800,000 - 3,800,000
《陳逸飛Chen Yifei》 P69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0年版
陳逸飛的繪畫,因其精湛的寫實技巧與詩化的浪漫主義風格而享譽海內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陳逸飛開始創作「音樂家」系列。這一系列所畫人物雖為現代優雅的西方女性,但卻瀰漫著如古典音樂般深沉又唯美的東方浪漫主義情調。《等待演出》的精湛技巧描繪了一位在後台靜候登場的小提琴女樂手。她的眼神注視著觀眾,目光堅定充滿自信,但略顯羞澀的淺淺微笑將其候場時忐忑緊張的精神狀態也同時刻畫了出來。大面積的深色背景與人物服飾以及樂器色彩和諧呼應,更加突出小提琴手高貴典雅的氣質,同時也將她緩緩地推到了畫面的前台,營造出一種神秘舞台性的效果。這一系列承接了九十年代中國古典仕女系列,因此也是陳逸飛繪畫生涯中的重要時期,且因為作品數量較少而倍顯珍貴。
Lot 1134艾軒(b.1947)野風
估價:RMB 1,500,000 - 2,500,000
簽名:艾軒Aixuan. 1983年作於成都 1996年5月14日補提
出版:
《張文源艾軒油畫選》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艾軒 陳丹青》P17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2年版
《中國當代油畫名家畫集·艾軒》P6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4年版
《艾軒》P40 KWAI FUNG Publishing 2019年版
在中國當代油畫的創作中,藏地風貌與民俗是非常重要的題材。艾軒筆下的青藏高原,人與景、情與境交融互映,以其荒寂悠邈的意境以及愴然孤郁的詩意而獨樹一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正是奠定艾軒獨特藝術風格的轉型節點。在一次次奔赴川西高原的創作旅程中,艾軒找到了將內心世界嵌入其中的圖式和語言。《野風》即是艾軒早期創作中的經典作品,已然形成畫家鮮明的個人風格。
然而不同於艾軒眾多作品中絕對的寂靜和懷斯式的傷感,《野風》中涌動著一股力量,散發出淳樸的「鄉土」味道。作者悉心刻畫出種種運動中的細節:被雨水撥亂的馬鬃,女牧民逆風鼓動的衣衫,小童在風中立起疏落而柔軟的嫩髮;畫家還在有限的畫面空間中安排了層次豐富的景物:密布天空的烏雲和紛亂搖擺的枯草,營造出曠野中風雨交加的動盪氛圍。但同時,在風雨中勒馬駐足的母子二人轉頭望向畫外,沒有一絲慌亂。黝黑的面龐,殘破的馬鞍,飽經歲月風塵洗禮的藏袍,分明訴說着自然的殘酷、生活的艱難,但觀者依然能感受到女人藏在帽檐陰影下的目光是篤定的。伏在母親背上的孩童露出半張小小的臉孔,飽滿的額頭,風中執拗的亂髮和在雨里奮力睜開的雙眼都流露出樸拙待放的生命力。而被泥水染成灰暗毛色的白馬,任由主人號令靜佇於凜冽風中,健碩的骨骼與肌肉凝集著原始之美和無畏的沉靜。人物面部的虛與衣著配飾的實,形成對比,表現出人與自然之間的強大張力,這之間蘊含著對抗、征服,也飽含著天地人和的自信。
Lot 1117周春芽(b.1955)黑根系列——2001 作品12號
估價:RMB 2,100,000 - 2,600,000
展覽:2002年 首屆中國藝術三年展 廣州藝術博物館 / 廣州
1994年,一隻德國牧羊犬開始進入周春芽的生活,取名為「黑根」。對於黑根的熱愛促使周春芽在他的作品中不斷呈現這條牧羊犬的形象,甚至直到1999年黑根不幸病死之後,這種熱愛依舊在周春芽的畫布上得以延續。因此,周春芽的「綠狗」系列在不同時期摻雜了畫家完全不同的內在感知和敏感情緒。起初,畫家憑藉謹慎的造型筆法將初來乍到的黑根呈現為一個具體的生命;到1997年,這種具體的形象開始被衍生為綠色,因而自然地生成了某種象徵的趣味;直到黑根去世之後,周春芽開始解放自己的筆法,以看似凌亂而實質奔放的筆觸追憶已經隕落生命的「綠狗」,甚至再到後來 「綠狗」已經完全超越其本身的物理意義,而逐漸成為一種符號化的母題,成為周春芽得以不斷挖掘卻又承載着「情感記憶」的視覺資源。創作於2001年的《綠狗》中,畫家通過剔除具體畫面背景的方式來強化描繪對象的視覺濃度,同時再以肆意奔放的筆觸和濃烈大膽的用色來呈現豐富的畫面肌理與質感。在形象的塑造上,畫家結合了雕塑的形態結構與中國文人花鳥畫的視覺特徵,充分運用皴擦、堆疊、扭曲等運筆技巧,令色彩在畫布上不斷碰撞、激盪,最終獲得一種起伏跌宕的「形體節奏」,在微妙的色彩呼應與靈動迅捷的筆觸遊走之間,彰顯了藝術家的創作情緒與強烈個性。
Lot 1118周春芽(b.1955)
1994年作 布面油彩 100×80cm;100×80cm
簽名:1994周春芽;1994 周春芽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周春芽開始了「山石」系列的創作。該系列是藝術家將西方表現主義的繪畫語言和傳統文人畫的筆墨意趣進行融合的全新探索,體現了畫家在藝術觀念上的進一步深入與轉換。周春芽在八十年代時赴德國留學三年,其間深受德國表現主義繪畫的影響。1989年回國後,周春芽開始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文人繪畫,尤其醉心於石濤、八大山人、黃賓虹等巨擎,而這一經歷對其後來的風格蛻變產生了重要影響。「石頭」向來便是傳統文人繪畫的重要主題,周春芽稱「也許石頭是大自然的象徵,它的堅強和圓滑更容易被藝術家用來表現精神和技法」。在「山石」系列中,周春芽對於這一經典的視覺符號進行了全新的演繹,通過誇張變形的手法與強烈的色彩、筆觸來傳達自身強烈的主觀情緒。
此組《雅安紅石》作於1994年,類似於傳統繪畫中「對屏」的形式,與《石頭系列—雅安上里》三聯畫作於同一時期。從後者可知,「紅石」這一素材乃是來源於有著目前世界規模最大的紅石灘的雅安地區。具體而言,紅石是一種散落在山間尤其是溪水流經之處的石頭,其表面附著一層極其稀有的紅色藻類,在不同的季節和氣候狀況下會幻化出不同的色彩。畫家顯然被這種石頭獨特的形制與奇妙的光色效應所吸引,進而開啟了「山石」系列中的重要分支—「紅石」系列創作。
《雅安紅石》組畫中的紅色主調,不僅是事物本身的色彩屬性,同時更是一種充滿張力的情緒表達。正如畫家所言:「紅色是公眾色彩,它具有強烈爆發和刺激的效果」。畫面中,周春芽運用近乎自然主義的方式呈現出石頭本身的生命狀態。從構圖上看,畫家借鑑了經典山水畫的平遠式布局,其間溪水蜿蜒流淌,岸上山石堆疊,植被叢生,洋溢著蓬勃的生命力。在具體的描繪中,藝術家在保留了對象基本結構的同時,又自然地融合了濃郁的表現性繪畫語言。細查之,溪水以紅色平塗,岸上的紅石反而進行了褪色處理,以碳黑或深紅勾畫出輪廓,再以淡紅色作為陰影,以留白表現強光照射之處。儘管大大小小的石頭形態各異,卻在藝術家的精心布局之下展現出一種內在的和諧韻律與畫面節奏。畫中的紅色或濃或淡,或厚重或稀薄,兼具表現主義繪畫的張揚澎湃與傳統山水畫中小橋流水的詩意與雋永。大面積的紅色在碳黑、綠色、中黃等豐富的對比色和補色的襯托下,顯得尤其醒目,不禁令人聯想起馬蒂斯的經典之作《紅色中的和諧》,而畫家也因為這一獨具個人風格與氣質的繪畫方式被譽為「抒情表現主義」的領軍人物。
2010-2011年作 布面油彩 400×175 cm×5
簽名:方力鈞 2010-2011
出版:
《方力鈞 編年紀事》 P644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0年版
《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 方力鈞》 P66-67 四川美術出版社 2012年版
展覽:
2010年 方力鈞個展 今日美術館 / 北京
2010年 方力鈞:偶發的寓言 坦克庫·重慶藝術中心 / 重慶
2011年 流動藝術 超現實波普 悅·美術館 / 北京
2011年 從符號到解析——方力鈞個展 曲江美術館 / 西安
2012年 方力鈞:雲端的懸崖 GAM都靈現當代美術館 / 都靈 / 意大利
進入新世紀之後,方力鈞的創作又重新回歸到其標誌性的「艷俗色彩」。這一時期,畫家擺脫了以往那種特寫式的再現,轉而採用更為廣闊的全景式構圖,展現出明顯的宏大敘事意味以及形而上意味的哲學思考。在此一時期的重要創作《2010-2011》中,巨大的畫幅翻湧著巨大的藍色旋渦,洶湧的水流和四濺的浪花充斥著整個畫面,而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旋渦中心,漂浮、簇擁著一群色彩艷麗的動物與兒童:神色驚恐的牛馬,掙扎哀嚎的虎豹,歡呼雀躍的豬,面目狡黠的猩猩,紛飛的蝴蝶、鳥類和蝙蝠,目光猙獰的狼,兇狠咆哮的虎,面露呆萌的兔子以及艷俗到虛假的鮮花。當然,還有「光頭」的兒童形象。在這些孩子身上,昭示出一種天然的矛盾性,儘管他們稚嫩的身體還未完全成熟,但卻紛紛顯露出與年齡顯然不相符的、近似於成人的外在面貌:麻木、呆滯的笑容,貌似由衷的吶喊以及裸露的身體。同時,在千篇一律的笑容背後,又潛伏着絲絲不安的情緒,正如藝術家所言:「當孩子們笑時,他們同時也在擔心著將來痛苦的可能」。在《2010-2011》中,我們無法分清誰到底誰是主角,誰又是配角,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卑微的芸芸眾生隨波逐流般漂流、沉浮於世界之中,沒有誰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在此,藝術家徹底從無聊的現實中跳脫出來,轉而以一種近乎荒誕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展現一切生命所必將接受的命運軌跡,並由此為我們揭示了眾生平等的真相。
Lot 1127 劉小東(b.1963)兩個人
估價:RMB 2,500,000 - 3,500,000
展覽:2010年 鹽官鎮——劉小東個展 Mary Boone Galley /紐約
作為中國新生代繪畫的領軍人物,劉小東在198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中央美院油畫系第三工作室。這一經歷,使得劉小東具備了「得天獨厚」地操控現實主義繪畫風格的能力,同時加之東北小鎮普通家庭的出身,促使他能夠有意識地以寫實主義的造型體系反觀日常現實中的點點滴滴。在劉小東的筆下,展開的是一卷卷豐滿的世間浮沉眾生相。《兩個人》便是其中的一卷。在作品中,藝術家使畫中人物出現在一處生活中尋常所見的場所中。兩位主人公甚至都沒有露出具體的面容,你可以將曾經親眼見過的任何一個從事相似工作或者同樣氣質的老漢隨意投射在他們身上。其中,疏遠宏大的敘事風格,剔除高調的民族頌揚,僅僅通過畫面不經意的天然營造,實現對於某一生活場景的隨意攝取,不憑添任何藝術家的個人意志和態度,卻表露出藝術家的無所謂和旁觀心理。與其說畫面所再現的情境是藝術家個人的,不如說這實際上又是我們日常視覺資源的一部分,不禁令人在不知不覺中搜索自己生活過往中的那些類似片段。因此,平淡生活成為劉小東最為鍾情的藝術創作資源。用劉小東自己的話來說,「繪畫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它需要陽光的滋養。在實地描繪身臨其境的人們,會給繪畫增添力量和光彩。在此點上繪畫與其他藝術是相通的。」沒有人能夠擺脫生活,只有在生活的表層之下,欲望、偽裝、苦難才能被一一暴露出來,進而顯現出生命的切實含義和真理。
2014年作 紙本水彩 76.9×58 cm
展覽:2014年 紅與藍——劉野個展 寒舍空間 / 台北 / 台灣
在充滿旺盛表達慾的當代藝術領域,劉野從未隨波逐流,而是劍走偏鋒,以童言童語式的視覺語言和單純質樸的藝術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劉野的作品素材主要來源於童年記憶及兒童文學,同時也涉及二十世紀及當代流行文化中的人物和符號。在創作風格上,他受到了蒙德里安的抽象主義和馬格利特的超現實主義藝術的影響,強調幾何構成的趣味,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富有隱喻性的情節。對於熱衷於製造夢境和幻覺的劉野而言,無論任何題材的作品,他都能夠將循規蹈矩的現實世界轉化為斑斕絢麗的童話世界。
劉野從2000年之後開始創作「小女孩」系列,這個系列包含了小女孩的正面、側面、背影,以及與蒙德里安畫作的結合,藝術家講述的無數個似真似幻的小故事,就像童年的好時光一樣讓人回味。創作於2014年的《無題之三》中,一個小女孩側身而立,大頭齊劉海的造型簡約生動,悶悶不樂的委屈神情令人同情又忍俊不禁,頗有卡通人物的詼諧、誇張之趣,尤其對於女孩眼神與小嘴的刻畫可謂信手拈來的神來之筆。此作中儘管沒有出現蒙德里安的畫作,但卻延續了前者的創作理念:小女孩的形態被簡化成幾個大小不等的幾何形,相互套疊,背景是大片純淨的天藍色,完全以平塗而出,藝術家不再重視真實性和空間深度,而是純粹以色彩傳達出平靜、憂鬱的情緒,通過對世界的內省與洞察創造出秩序與均衡之美。
Lot 1116張恩利(b.1965)火
估價:RMB 1,600,000 - 2,600,000
簽名:2013恩利
靜物不是物。實際上靜物是人的氣味兒殘留在那裡。因為物本身是沒有意思的。就是再漂亮的一個物體,你看了之後也覺得不過如此。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你會想跟這個物體發生過關係的人。所有的迷戀都在這裡。
大概從2006年開始,張恩利在繪畫風格與圖像探索上出現了重大轉向,其創作逐漸從早期形象粗放、色彩凝重、具有強烈表現主義意味的人物肖像渡到更為理性、客觀的「附屬於人的靜物畫」,著力於探索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尋常之物——可以是一個紙箱、一張床、一個煙頭、一根水管,也可以是一團火或一個空間——它們以自己的方式變成了普通物品的「肖像」,或者說,我們這個日常世界的靜態呈現。這些繪畫母題或日常世界的構成部分也許看起來不過是我們在生活中積攢或丟掉的普通物件,但是對於張恩利來說,它們就是他創作實踐的源泉——保持觀察的力度,專注、密切的觀察讓每一個物件的內在本質得以顯露。每一件物品都擁有自己的意義,不多也不少。任何相關的、個人的或者象徵性的涵義或聯繫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最終留下的就是與人類無關的它們自己的「人性」,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留存的圖像。「我覺得我們都在尋找被遺忘的元素,」張恩利說,「好比垃圾場裡有無數的人在尋寶。」
就繪畫語而言,這一時期的張恩利在繪畫中最顯著的特質乃是客觀與節制。早期充滿強烈情緒張力與凌厲筆觸的畫面結構已經被微妙的書寫性線條與鬆弛、冷靜的畫面氛圍徹底取代。而這種轉變恰好反映了張恩利這一時期的創作觀念——藝術家關注的並不是為其作品中出現的任何一件物品賦予特別的意義;相反地,這些物品除了那些我們認為的功能之外並沒有意義,也不包含任何隱喻,依然對主觀詮釋保持著開放性。正如菲利普·皮羅特(Philippe Pirotte)為張恩利2015年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展覽「閒置」所寫的介紹那樣:「我們以幾近執迷、如同偏執地試圖解開糾結纏繞的金屬線般的態度觀賞張恩利的繪畫,便可感知到個別符號的另類意義,以及各種詮釋在轉瞬之間的相互取代。」
在創作於2013年的《火》中,木柴的無序堆砌構成了畫面重心,上升的、放鬆的線條勾勒了火焰的輪廓,既是線的隨性生長,也是面的無意蔓延。張恩利對線條的感悟源於小時候研習國畫的經驗,即從局部微小的東西切入,利用線條本身獨特的表現力來表現物質本身的結構特徵與質地屬性。火焰邊緣被薄薄的顏料所溶解,彷彿一層虛薄的陰影,與畫面中以單色塗抹的背景相互融合,暗示著火焰飄渺不定的物質狀態,又悄然散發出某種純淨溫暖的氣質。正如畫家所言:「好畫本身就有一種很獨特的氣質,這種氣質不用過分強調,實則就是一種不經意的流露,刻意追求是沒有意義的。」
2014年作 布面丙烯 145×230 cm
黃宇興以「河流」為對象展開創作可以追溯到2008年。這時的他還處於黑白單色時期,在萌生以「河流」為對象的想法後,他開始轉而以「黃色」和「黑色」為主色,繪有一些面孔、頭顱、器官在河流上遊蕩漂浮。之後,「河流」逐漸演變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獨立的創作主題,成為他一直喜愛的持續創作對象。可以說,「河流」主題的持續深耕源於黃宇興的內心觀望,其中亦凝結了他對時間流逝的體驗。
Lot 1104黃宇興(b.1975)《螢火蟲》
strong style="margin: 0px;padding: 0px;max-width: 100%;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估價:RMB 1,600,000 - 2,600,000
2015年 沖積——黃宇興2005-2015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 上海
《螢火蟲》創作於2008年,是黃宇興「改變中的生命史」系列中具有節點意義的代表作。這一階段是黃宇興的重要轉型期,此時的藝術家逐漸擺脫了早期繪畫中對圖像的挪用和借鑑,更多地憑藉對生活的感受和內心情緒來進行創作。關於這一系列的創作初衷,黃宇興認為:「作為生物的人類的每個個體,從出生開始,就被衰老、發情、疾病、欲望、以及社會變革與自然的巨大力量無休止地改變著,並始終體現出生理化的堅韌。」由於藝術家致力於表達生命的不確定性,故而「生命史」系列整體上籠罩着一種陰冷的宿命氛圍。
《螢火蟲》以昏暗的黑灰色為主色調,在月圓之夜的無盡黑暗和微弱月光中,城市中的各種建築呈現出蒼涼的剪影。中景是密集的房屋和橋梁,那些重複的三角形尖頂代表著工業化城市千篇一律、缺乏個性的整體面貌。建築內部一片漆黑,沒有光源,暗喻了城市的衰落和人性的缺失。三角尖頂的上方懸掛著一輪黃色的圓月,明亮耀眼,在沉悶的、壓抑的畫面場景中顯得突兀跳躍,與徘徊在暗影中的星星點點的螢火蟲相互呼應,為冰冷的城市帶來一絲溫暖的微光。前景的河岸上,幾個模糊的人體相互交疊在一起,除了腳部的骨骼,幾乎無法辨認。在這一時期,黃宇興大量地運用了解剖學和生理學的方式去描繪人體,其目的是將附著在「人」身上的文化與社會屬性抽離出來,進而將前者還原為柔軟而脆弱的純粹的「肉身」來面對一個異化後的客觀世界。為了呈現出這一失控世界的精神特質,黃宇興以薄塗的丙烯製造出水墨般暈染流淌的畫面效果,渲染出灰暗壓抑的氛圍,再以厚重的黃色油彩描繪月亮和螢火蟲,造成強烈的視覺反差,從而暗示了時代現狀的荒誕性和個體情緒的焦慮與不安,以及因兩者之間巨大張力的不斷撕扯中「人」的脆弱與無助。
查詢
+852 2303 9899
info@polyauction.com.hk
版權所有2022保利香港拍賣
文章转发自保利香港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