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碑帖”专场选取历代汉唐碑碣45件,其中温建平旧藏专题别具特色,既包括汉张迁碑并碑阴及碑额、北魏鲁郡太守张猛龙碑并碑阴及额等汉魏碑碣名品,又包括晋道德经帖、明董其昌书释迦如来成道集碑、清三希堂法帖等,而这其中清初金石学家王弘撰题跋《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帖》尤见清人收藏金石之旨趣。
本次“金石碑帖”专场开场部分18件为温建平旧藏。温建平(1916-1995),原名有声,曾用名文若、北雁、殊菲。山东招远人。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曾任职于山西运城、太行太岳地区等处。1949年后历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1957-1962)、四川大学校长(1962-1977)、北京语言学院院长(1979-1983)等。
清初金石学家王弘撰题跋《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帖》前后织锦封面,末有王弘撰题跋二则。真草千字文为智永禅师传世代表作,原石宋代薛嗣昌(薛绍彭弟)据长安崔氏所藏真迹于宋大观己丑(1109)刻石陕西,故世称"关中本"、"陕西本"。
王弘撰(1622-1702),字文修,一字无异,号太华山史。华阴人。生于明季,清康熙十七年(1678)荐博学鸿词,坚辞不就。顾炎武称王弘撰为"关中声气之领袖"。精金石书画,与傅山、郑簋、孙承泽等"金陵八家"往来密切。著有金石书画专著《砥斋题跋》,又有《易象图述》、《山志》、《砥斋集》等。
王弘撰双跋
王弘撰《砥斋题跋》
《清三希堂法帖》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系乾隆皇帝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焦林等人镌刻而成。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4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当时乾隆帝视为三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即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而珍藏这三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亦称《三希堂法帖》。今刻石在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
是帖全应三十二卷,此仅存卷一、二、三、四、五、六、十一、十八、二十四。第十八册赵孟頫《真草千字文》内有石印本配补五开,同册又有石印本配补十开。第二十四册内有石印本配补七开。亮墨精拓,前后木夹板,品相极佳。俞守己旧藏。
俞守己(近现代),江苏吴县人。曾为端方幕僚,后任世界书局经理、成都古籍书店经理。书画、碑帖、古籍善本为其精鉴专好,斋名"恒河沙室"。著有《过眼书录》等。
《晋道德经帖》相传为王羲之所书,是帖前刻"晋右军王羲之书"款,后刻唐贞观十五年(641)褚遂良跋。是拓前后织锦封面,蓝绫裱边,华美异常。内略有虫蛀,有缺字,缺字处温建平多有钤印,以为点缀。
"西沤"一印或为李惺鉴藏印。李惺(1787-1864),字伯子,号西沤。四川垫江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曾任国子监司业、左春坊左赞善。主讲眉、泸、剑、潼诸州及锦江书院三十余年,有《西沤全集》传世。
汉张迁碑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刻于汉中平三年(186),碑文隶书,额篆书。明初出土,现置泰安岱庙。此本碑阳、碑阴、碑额俱全,前后木夹板,开本宽大,品相极佳。
北魏鲁郡太守张猛龙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石在山东曲阜孔庙。碑阳正书,碑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记张猛龙办学之功绩。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此本碑阳、碑阴、碑额俱全,碑阳末页有民国十三年(1924)唐紫泉题识。前后木夹板,绫质签条。
董其昌为明季书法大家,明董其昌书释迦如来成道记碑末刻明天启四年(1624)董其昌识,又刻"宛陵刘光旸模勒"。前后织锦封面,绫面裱边,老装旧貌,品相上佳。
刘光旸(明末清初),字雨若。安徽宛陵人。博古善书,精鉴赏,尤其擅长篆刻。清顺治初,尚书冯谧爱其才,招其进京,令刻《快雪堂法帖》。后诏入内廷授以鸿胪官职,遂得观御府珍藏的历代名家墨宝。康熙十六年(1677)又刻《翰香馆法书》。
温氏旧藏之外,清中期初出土拓本《唐魏公先庙碑》据校碑字诀,首行"判户部事"之"判"字不损,三十三行"右补阙"之"右"字撇划光洁完好,为初出土拓本。内略有缺字。是碑唐大中六年(852)立,崔珣撰文,柳公权书。清雍正十二年(1734)出土,光绪十七年(1891)陶子方又获二石。碑在陕西西安。
《唐小麻姑仙坛记》为颜真卿楷书碑文代表作品,唐大历六年(771)立,后遭雷电毁佚,有原拓影印本行世。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是拓末有天台山民题跋一开。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文章转发自中国嘉德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