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2022西泠春拍 | 法度有深根:古代书法精赏之一

  • 西泠拍卖
  • 2022年7月20日08时






2022西泠春拍

师远[南宋] 1246年作 楷书 自愈帖

纸本 镜片

1246年作

27×21cm


说明:此碑文署有镌刻者姓名“张宗元”,张宗元为南宋平江府(今苏州)著名刻手。南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曾为周必大之弟周必强夫人耿道真刊《南宋故公必强配耿孺人(道真)圹志》。此碑在后来亦成为时嘉定由昆山县分出,独立成县的重要史料。



碑文左下角署有镌刻者姓名“张宗元”





← 左右滑动浏览全图 →


2022西泠春拍

傅山(1607~1684)罕见章草杂书华严经卷

绢本 手卷

引首:84.5×23.5cm
画心:213.5×23.5cm
题跋:51.5×23.5cm

出版:《憨斋珍藏书法集》P42,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展览:1.“憨斋珍藏书法展”,广东美术馆,2006年2月至4月。
2.“憨斋珍藏书法展”,汕头市博物馆,2007年3月。

说明:永璥、陈谟、苏石风、吴南生等鉴藏,沈尹默、程十发题跋。
本卷杂书书于明后期常见的致密粗绢之上,既有飘逸行草所书的佛经,亦有典雅章草所录的唐诗,杂糅诸体,自成一派。书风流利温雅,牵丝萦带,气韵飞动,字距疏密有致,于变化中见统一。傅山传世书迹中的章草极少,本幅包含其于市场仅见的绢本章草作品。

杂书卷流行于晚明,书体不拘,书写内容宽泛,这种书写形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兴来即书,兴尽辄止,契合了包括傅山在内的晚明文人追求浪漫自由、至情至真的天性。本卷所书内容分为三段,第一段为节录华严经,以行草书写就;第二段为傅山对此段经文的品评,以楷书写就;第三段为抄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及乐府诗集里的一首《吴宫怨》,以章草写就。

粗绢的使用使得本幅字迹涨墨的效果尤为明显。对涨墨的运用是晚明极为流行的一种书法艺术尝试。晚明书家将朦胧残缺视为一种新的美学趣味,而本卷对章草这一古老书体的选用,对涨墨效果的自然呈现,以及“傅山之印”和“比丘”两枚自篆印体现的残破古意,皆反映了傅山对“天真古拙”书法意趣的追求。而杂书卷以不同的书体自由缀合不同的篇章,也是以形式的节奏感打破了内容的整体性,通过不循常规的变貌来追求艺术上的革新,间接启发了清代金石书风的兴起。

本卷書法自然灵气,恍惚而来,是傅山真情真性的自然流露。《中国书法史·清代卷》认为,“傅山的书法秉承了晚明以来摆脱技法规则束缚,注重个性宣洩的特徵,並把这种追求发展到极致。”由此可见,傅山的书法艺术是最接近于艺术本质的,其率意的书风体现了艺术家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鉴藏者简介:1.毋鲸[清],字渤公,号镇瀛。辽东人,康熙廿一年任潮州通判。
2.永璥(1712~1787),字文玉,号益斋,斋号钦训堂,别号素菊道人。清宗室,胤礽之孙,乾隆元年(1736)封辅国公。工书善画,以飞白法淡墨写兰石。尤精鉴别,收藏名迹甚富。今世流传书、画,其上有钦训堂藏印者,皆经其品定者。
3.陈谟(1879~1968),别名典谟,广东恩平人。先后毕业于广东军医学堂和日本东京帝国医科大学。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北伐军总司令军医司长、北洋军医学校试验委员长等职,后寓居沪上,以书画自娱。解放后入上海文史馆。
4.苏石风(1921~ ),广东潮安人。工书画。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5.吴南生(1922~ ),笔名左慈,室名憨斋,广东省汕头市人。1936年肄业于汕头市商务英文专科学校。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历任中共县委书记、中心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等职。建国后曾任吉林市委宣传部长、海南区党委副书记、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中南局副秘书长、农办主任、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政协主席等。工书法,富书画收藏。

跋者简介: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号秋明,斋号匏瓜庵,浙江吴兴人。现代书法大家。曾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首任主任委员。
2.程十发(1921~2007),名潼,室名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之斋、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上海松江人。历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全国文联委员、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美协理事。






2022西泠春拍

张瑞图(1570~1641)唯一书咏福州名胜之作 咏鼓山诗册

绢本 册页(三十页)

1633年作

24×13cm×30


诗文著录:1.《闽都记》卷十二,王应山撰,明万历四十年(1612)刻本。

2.《福州府志》卷七十三,鲁曾煜等撰,清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

3.《鸣盛集》卷一,林鸿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说明:陈翰华旧藏。

本拍品为张瑞图唯一一件书咏福州名胜鼓山之作,并记录张瑞图人生最后一次走出晋江故里之远行,意义重大。


由本作题款可知,张瑞图1633年有登鼓山屴崱峰之行,此行未见于记载,并据现存资料可知,登鼓山之行很可能是张瑞图晚年最后一次长途远行,因此本作实可视为张瑞图晚年行迹的重要文献补充。


此作以特质粗绢书就,适合于表现张瑞图此期点画无意工拙、转折退去棱角的书写习惯,这也符合于张瑞图进入崇祯年(1628)后的书写特征:字与字相对独立,删繁就简,用笔简率平直,凸显出这一时期张瑞图淡然归禅、淡泊萧散的人生态度。


此作入民国后为广东资深藏家陈翰华所藏,自晚明至今流传实属不易。其不仅于张瑞图而言是艺术和历史之证明,于福州而言也是张瑞图作为福建乡贤于人生最后在乡里行走之踪影,实可宝之。


点击浏览:张瑞图 唯一书咏福州名胜之作《咏鼓山诗册》







2022西泠春拍

朱彝尊(1629~1709)、尤侗(1618~1704)、归允肃(1642~1689)、彭孙遹(1631~1700)、王弘撰(约1622~1702)等五十八家 为杨自牧作 潜籁轩题咏册

纸本·绢本·绫本册页(二册共九十页)

尺寸不一 册页:31×20cm


著录:1.《潜籁轩诗外集》,载《介山杨氏家集》,据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间杨氏后人杨采臣辑钞本影印。(《介山杨氏家集》见《清代家集丛刊续编》第三册,徐燕平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

2.《潜籁轩题赠诗》,载《介山杨氏家集》,据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间杨氏后人杨采臣辑钞本影印。

3.《介山杨氏家乘》(励杜讷、钱黯撰文),载《介山杨氏家集》,据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间杨氏后人杨采臣辑钞本影印。

4.《腾笑集》卷五第六叶(题杨上舍自牧潜籁轩),(清)朱彝尊撰,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曝书亭自刻本。

5.《曝书亭集》卷十第十五叶,(清)朱彝尊撰,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刻本。

6.《学源堂诗集》卷四五十九叶(题潜籁轩),(清)郭棻撰,清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


说明:杨自牧上款并旧藏。罗振玉题跋并题签。久野元吉旧藏。

此为朱彝尊、尤侗、王弘撰、宋实颖、励杜讷等五十八家为杨自牧题《潜籁轩》诗册,其中康熙博学鸿词科八人,进士二十一人,内有状元归允肃、徐元文、缪彤,探花张豫章。

余怀、王源、刘献廷书法非常少见,或为市场仅见。


鉴藏者简介:久野元吉,别号锦浦。罗振玉曾为刻印。王国维曾为作《墨妙亭记》。


上款简介:杨自牧,字谦六、下人,号预斋,直隶昌平人,荫官江南娄县丞。与顾炎武交最善。工诗,英爽不凡。有别业潜籁轩。著有《潜籁轩诗集》。父杨春茂,字奎东,崇祯十五年举人。


跋者简介:罗振玉(866~1940),字叔蕴、叔言,又字商遗,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松翁等,浙江上虞人。迁居江苏淮安。擅考古,工书法,行楷古籀,端严方正,小楷尤为精妙。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一生著作达189余种,校刊书籍642余种。







2022西泠春拍

王铎(1592~1652) 草书 临淳化阁帖

绫本 立轴

1639年作

209.5×50cm

出版:1.《止叟珍藏孟津墨迹》,上海华商书局,民国二十年(1931)。

著录.《王铎年谱长编》P568,中华书局。


说明:本件为韩国钧旧藏,收录于《止叟珍藏孟津墨迹》一书中。韩国钧自幼饱读经史,长于诗赋。韩书由颜入手,受刘墉、王铎影响,对王铎甚是推崇。


此作作于1639年,是王铎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底返回孟津“省亲”,到崇祯十七年(1644),即四十八岁到五十三岁之间,完成了“自化”过程和流离生活的六年。作品内容为王铎临《淳化阁帖》卷五《古法帖》之《闲旷帖》。


王铎对于阁帖的喜爱,从其留下的众多作品可知,据不完全统计其传世作品有四百余件,临习之作占据了约二分之一。其中用心最多的即为《淳化阁帖》,其传世临阁帖作品表中即收录了一百余件作品,数量之多属实惊人。


由于明代审美方式的改变和房子结构的变化,大幅的立轴出现,原先晋唐人作品中的小字逐渐拓展开来,也使得小字中细节的部分被放大,致使明代大立轴中需要灵活运用每个字姿态的变化,才使得整幅作品看起来有活力和动感。


钱牧斋对于王铎精熟于《阁帖》的称赞中可知“趣举一字,矢口立应,复而视之,点画戈波,错见侧出,如灯取影,不失毫发”。临习中常常背临,而且文名多有脱漏,全凭记忆,这类作品中立轴尤多。拍品亦为此种,款识中不提所临篇目。而且在书写中不断调整节奏,如作品中“事”“相”“应”“忘”末端处均可见其在背临过程中的犹豫,而在“面”“遂至”“可解”“但不”处,书写节奏突然间加快,款识中写道“久不书,戏摹古帖”,也可知王铎此时对于创作的抑制和彷徨。亦能表现出其对于《阁帖》的精熟。


鉴藏者简介:韩国钧(1857~1942),字子实、子石、紫石,号止叟,人称韩三先生,江苏泰县人。光绪五年中举,历任河南镇平、浚县知县等职。民国后,历任江苏民政长,安徽巡按使。








2022西泠春拍

王宠(1494~1533) 楷书 临九成宫醴泉铭

泥金纸本 镜片(共三帧六页)

1526年作

31.5×9.5cm×428.5×12.5cm×2

明:黄易、吴履题跋。王宠作为明朝为数不多能够步入晋唐之门的书家,虽命薄福薄,却能留下如《游包山诗》、《草书西苑诗》这种疏雅婉丽,跌宕秀逸的作品。而此作临《九成宫醴泉铭》上有黄易和吴履题跋,二位跋者亦对此册有极高评价。吴履题跋时间为乾隆乙巳1785,跋中提到“王宠小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深得曹娥洛神,丰韵精美绝伦”。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说他:诗好建安、三谢及盛唐,文学迁、固,甚似之。书始摹永兴大令,晚节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趣,几夺京兆价。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王穉登评价王宠书法为:先生书如春云出岫,夭矫变化,视世间肥笔溷墨,真牧猪奴杖箠画沙耳。


黄易称其为所见最精妙之王宠。此作书于嘉靖丙戌(1526年),在嘉庆元年(1796)之时,友人“介亭”招饮,于是得见此作。黄易对此评价之高,从此册中亦有体现。其书法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结体甚疏之感,字形不追求平正,不追求匀称,给人一种动感,此册字形小巧,似不和谐之重笔和结构凸显其巧思,其对虞永兴和王大令的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而是给人一种欹侧和引人思考的美,在正常运笔的基础上加入带有章草意味的使转,故其为与人不同之处,使之看起来意犹未尽。







2022西泠春拍

陈继儒(1558~1639)致张懋谦、李明睿、姚永济等明末文贤重要信札长卷(提及董其昌)

纸本 手卷

画心:263.5×25.5cm

题跋:29.5×24cm

说明:范曾木盒题签及题跋。

信札内容涉及友人之间的文字往来和雅会。其中提及董其昌信札内容为张懋谦(明公)即将来拜访陈继儒,张有一通致董其昌信札,拜托陈继儒转交给董其昌,在这之前,受张舍亲仰藉两天,并称赞张为信士。另有提及被江右李明睿求题写墓志,另外也赶上亲友之约不能推辞,于是强行“具小物奉赆”。另有提及姚永济(姚老先生)父子搬迁至郡城,以及书“催妆诗”一事。


也涉及明末饥荒所导致的江北流寇、土贼。其中大部分信札提到因明末饥荒所引起的江北流寇滋事。时间约为1626年开读之变前后,流寇来去似雨来,在乱世乐事莫过于读书和互相赠与书画扇。后又提及因为天气和流寇原因致使身体不适“无人不病,无处不病,弟仅从鬼门脱来耳”,但觉茅屋蒲团稳帖。在乱世之中能够苦中作乐,赏花饮茶来排解心中郁闷心情。也提到“皇上以劳而成焦,百官以畏而成避,不得之大臣即求之小臣,不得之外臣即求之内臣,不得之耆旧,又求之新进杂流,此祖宗先朝有之”,可知此时崇祯皇帝对于政局已经焦头烂额大明摇摇欲坠,愤恨此时应对有识之士不求闻达,但此时说出这种话已然只能“徒资笑柄而已”,表现出对于时政的叹息。


信中提及思翁为董其昌。信中提及张公祖、明公均指张懋谦,张懋谦[明],字君平,一字平仲,万历举人,崇祯初年知江西九江府事,进贵州按察副使,备兵贵阳,有政声。崇祯四年(1631)弃官归,卒于家。


姚老先生为姚永济,姚永济[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以政绩卓著擢浙江布政使等职。崇祯元年(1628),建第宅于包泾南岸,时称姚家巷。


江右李太虚应为李明睿,李明睿[明],字宗伯,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性喜聚书,于所居之“阆园”,构藏书楼“圣沙楼”,尝自华亭购回两船宋版书,皆潘文恪家旧藏。


跋者简介:范曾(1938~ ),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擅长中国人物画,兼长诗文、书法。历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职、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系主任。中国美协会员。







2022西泠春拍

董其昌(1555~1636)有关陆彦章信札一通

纸本 镜片(二帧四页)

22×13cm×2 22×11cm 21.5×11.5cm


说明:信中提及董其昌的老师陆树声(文定),陆树声之子陆彦章(伯达),着重讲了陆彦章从学于董其昌之事。董其昌与陆树声为华亭老乡,董曾拜师于陆树声门下。陆树声又聘当时年仅二十三岁的弟子董其昌为家教私塾,把十二岁的儿子陆彦章托付给他培养,当时陆家私塾还有寄读的睢阳人袁可立。后来,董其昌与陆彦章、袁可立师生三人于万历十七年同时考中进士,这也成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科第佳话。信中也提到董其昌关心自己儿子的学习状况,暗示儿子的老师把自己的孩子教成像当时的陆彦章那样,并奉上了些许酬金。







2022西泠春拍

陈继儒(1558~1639)等跋、沈绍文[明]书 楷书古文册

纸本 册页(共十六页)

23×12cm×15 28.5×25.5cm

著录:1.《陈眉公全集》下册P199,上海中央书局,1936年。

2. 《中国书法全集·52》,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

3.《楚默文集(七)元明书法史论》P265,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说明:陈继儒跋文中“楷书如九宫法,以称量为主,又如汉人凌风台,虽骖霄汉,却在铢两,适均即孺林所书诗评书评是也”,表达了对于沈绍文书法的肯定,称赞他楷书出于欧法,也有汉代人风貌,高古质朴。也评论“吾朝大学士度小学士粲,皆以翰墨被知遇,孺林真堪鼎足,今老衡门呻吟盘礴士之遇不遇,乃如此一叹”中也表达了对于八股取士中因为“翰墨”被知遇的学士们的无奈和同情。


沈绍文书两段楷书内容分别为孙器之《诗评》与米芾《书评》,书于万历乙卯(1615年)。此年发生了震惊中国历史的“明宫三案”之一的“梃击案”。在万历后期之时,皇帝荒废政事,不闻朝政。在政治相对混乱之时,仍然有像沈绍文陈继儒这样的文人沉迷于自己的文人世界,脱离“东林党争”和“明宫三案”的纠缠。董其昌选择在老家享乐,陈继儒选择在山林中隐居著书,沈绍文作为同为华亭文人圈子里面的一个重要人物,活跃于江南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此地也是文人治印的发源地。


沈绍文此册后有同乡后人费磊安与姚鹓雏题跋。费磊安[民国],名源深,字润泉,别号磊安,别署古砖砚斋,上海松江人。早岁能文,嗜篆刻,叶铭《广印人传》中录其小传。清末时费源深与姚鹓雏共赴京城求学,姚鹓雏《恬养簃诗·还都集》中存有《费润泉源深要过其居,共饭别后却寄》、《怀费润泉》和《寄费润泉并示袁道冲》等篇目,时任胶济铁路局总务处文书科科员。姚鹓雏与费磊安同为“乐石社”成员,姚也为“乐石社”题《乐石社记》。


费磊安与沈绍文均喜治印,从明末华亭书画圈子中开始兴起的治印之风到民国时期治印成风的风潮,大约自沈氏始。既为同乡,亦有同好,三人同册,也是一种松江地区书画史之传承。






2022西泠春拍

文震孟(1574~1636)、文震亨(1585~1645)、文从简(1574~1648) 别后· 新岁帖 · 一扇帖

纸本镜片三帧四页

24×11cm×226.5×12cm28×10cm


说明:别后帖中首先回忆当时与友人别后登车匆忙,直到夜晚,梦中时还想念着游玩于太仆两街。现在有班役先返回,于是托班役为友人带去此书信以慰想念之情。一扇帖中文从简让其后辈庸若为自己所画扇稿设色,并注明要用赵孟頫(子昂)的用色风格即给人以精致之感才是好的。从中可以看出文从简曾与其后辈合作作画,从“屡渎皇恐”的谦辞来看,二人的合作应不止一次。






← 左右滑动浏览全图 →


2022西泠春拍

伊秉绶(1754~1815)行书 游庐山诗卷

纸本手卷

109×23cm

说明:葛昌枌旧藏。

此卷为近几年出现的唯一一件伊秉绶先生最晚年(1815年)诗稿之作。四首游庐山自作诗于《留春草堂诗钞》第七卷中皆有著录,并编入《续修四库全书》。诗中所提及“茶山草堂”为九江太守方体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所建,位于庐山报国寺后山。根据《伊秉绶年谱》所记“嘉庆二十年二月,伊秉绶赴都补官,途经九江,游庐山,宿于茶山草堂”可知此诗稿为1815年所作。


伊秉绶官至扬州知府,但他生活的更像一位文人。伊秉绶曾拜入刘镛、纪昀门下,其诗、书在清代都有崇高的地位。他与阮元、姚鼐、翁方纲、罗聘、孙星衍、吴锡麒、屠倬等文豪来往密切,时常参与诗、书、画雅集活动。伊秉绶书法被誉为“清代隶书第一人”,诗文更是有《留春草堂诗钞》传世。由此可见,伊秉绶已是当时最顶级文人圈中的一员。


本卷诗稿内容主要描写了庐山的壮丽景色,以及对生命易逝的感慨。书法上以篆隶入行草,通篇绵柔游转,笔势飞动,开合有度,用笔含毫聚力,笔笔中锋,绵里裹针,真如郑孝胥所言,得颜鲁公之理也!


鉴藏者简介:葛昌枌[清],字祖枌。平湖人。葛嗣浵季子,葛昌楣弟。工书画,善仕女花卉,作品曾收入近代名画册。好篆刻,与兄合楫《传朴堂藏印菁华》。





2022西泠春拍

邓石如(1739~1805)篆书 节录古文

纸本 镜片

1804年作

97×67cm

说明:邓石如被认为有清一代“国朝第一”不仅在书法上有雄厚的基础,在篆刻方面也是最为杰出的大家之一。故其治印可谓“书从印出,印从书出”,在篆刻和书法中融入秦汉篆文的姿态,用笔如用刀,风格或矫健或婀娜,对清中后期的篆刻书法影响极深。


此作书于嘉庆甲子(1804年),在其书法风格上面可谓是最为成熟时期,创造性的以隶法作篆,大胆的突破了玉箸篆的樊篱,运用长锋羊毫去书写,使得篆书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其之后的吴让之、莫有芝、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等人无不受其影响。正如康有为《邓石如篆书十五种跋》中所谓“即楷书之出欧虞颜范围,直师南北朝,亦创自先生”。


书篆者大多对文字学有一定的研究,在邓石如之前,国内写篆书的人主要为从事小学经学文字训诂的极少数考据学家。在邓石如之后,也经过包世臣等人的宣传,把这种古文字从书斋之中解放出来,所谓“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僮仅解操笔,皆能为篆”。


而此作一反常态,用玉箸篆书写其典型的字形,整体疏朗,充分体现出此作的空间秩序感。作品中线条笔锋的换面和字形结构的错落,有些字头重脚轻,也有些字收笔处缥缈婀娜,亦能够表现出其节奏感的书写行进,从而达成节奏感和字形微妙的动态平衡。






2022西泠春拍

姚鼐(1731~1815)通篇批阅 太乙舟时文稿一册

文稿 一册

26×17.5cm


出版:《明清研究论丛》第1辑P136,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著录:《明清研究论丛》第1辑P135,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说明:欧阳蟾园、姚璋旧藏,姚璋并题跋。姚璋为姚鼐曾孙。是册为清内阁学士陈用光举业存稿,共计36篇,前有其师姚鼐先生评语一篇,册中有姚鼐大量朱墨圈点和对时文所作的扼要批点,从中可见姚鼐对后学的认真教诲与着力提挈。







- 吴大瀓上款专题 -


沈树镛(1832~1873)致吴大澂
有关碑帖购置和书画交流的信札


潘祖荫(1830~1890)致吴大澂信札八通


汪鸣銮(1839~1907) 致吴大澂信札一批


彭祖贤(1819~1885)、彭祖润(1845~?)、彭祖彝[清]、彭慰高(1810~1887)致吴大澂、吴大衡有关天津教案等信札十八通



2022西泠春拍

沈树镛(1832~1873)、潘祖荫(1830~1890)、汪鸣銮(1839~1907)、彭祖贤(1819~1885)、彭祖润(1845~?)、彭祖彝[清]、彭慰高(1810~1887) 致吴大澂、吴大衡信札一批

纸本 画心(约五十通共九十六页)

尺寸不一

说明:吴大澂上款。

其中包括有沈树镛致吴大澂十五通共十七页,潘祖荫致吴大澂八通八页,汪鸣銮致吴大澂约十通共三十四页,彭氏家族信札一批包括彭祖贤十一通二十二页、彭祖润五通十一页、彭慰高二通三页,彭祖彝一通一页等。上款中提恒轩主人、恒轩二兄、清卿二兄、二哥均指吴大澂。信札时间大多在1868前至1870年间,部分信札时间至迟在1872年后。

信札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有关碑帖购置、书画交流、小学经学研究及吴大澂中进士前在彭氏教馆教书之事。


沈树镛、潘祖荫、汪鸣銮信札中提及人物均为苏州地区名人,可知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之时苏州地区文人交流圈的交往情况。信中提及秋谷为潘康保,椒坡为潘介繁,荫甫为俞樾,辛芝为潘观保,笙渔为李嘉福,吴冠翁为吴儁,遂生为朱遂生,张廉卿为张裕钊,莫偲翁为莫友芝,潘司农、潘师等均指潘祖荫,少荃为李鸿章,益甫为赵之谦,均初为沈树镛,叔平为翁同龢,缉廷为顾肇熙,延树南即延煦,沈文忠公为沈兆霖,金陵少仲为勒少仲,振轩为张树声,皞民为顾肇锡,培兄为吴大根,校邠为冯桂芬等。


信札内容多为提及碑帖购置和书画交流。涉及宋拓太室石阙铭递藏之事。也希望吴大澂为萧景阙拓本题跋。另有提及对于前人做学问时的优劣。也提及李嘉福向吴大澂求画,另有有关秦权拓本,《唐子产庙残石》拓本,并有沈树镛请吴大澂校订《兖公颂》拓本等事。


汪鸣銮信中多提及《说文》版本考订之事,也提到沈兆霖作为江西学政时所收集铜器甚夥。


彭氏家族致吴大澂、吴大根信札时间多为1870年前。提及江北水灾、“天津教案”以及吴大澂未中进士前作为李鸿章幕僚之事。另有涉及彭祖贤小儿准备次年春天赶考一事。


其中涉及葬礼、营葬之事,信中提及“卢墓”、“令叔守丈之变”,又通过前面王炳燮和“二弟何日赴楚北”可判断时间为1870年,也根据吴大澂家书和吴湖帆批注可知于同治九年七月朔日,公继祖母周太夫人去世,由京归苏。此与汪鸣銮信札中提及之事相印证。






2022西泠春拍

杨锐、翁同龢、谭延闿、王懿荣、吴大澂、曾纪泽、陈宝琛、盛昱、张佩纶、汪鸣銮、周家楣、顾肇熙 等 香涛友朋书札册

纸本 线装册(二册)

尺寸不一线装册尺寸:29.5×18.5cm×2

出版:《影印近代名人手札真迹》,裕台公司,1969年。

说明:鲁岱旧藏。张之洞、钱振常、刘恩溥、薛成林、薛成荣、姚礼泰、陈锐等上款。刘恩溥之子刘润启、侯绍仁、易天爵、鲁岱旧藏。

许钧、关百益、宋问梅、姚贵昉、郭风惠、许敬参、鲁荡平、鲁岱等题跋。郭风惠、许敬参、姚贵昉、鲁岱等题签。


此两册《香涛友朋书札册》包含了四十多位名家所书致张之洞等人手札,计约为一百五十余通近两百页,多是与张之洞等人密切相关的宦场人士,是市场中最大量的张之洞往来书札。


构建出了以张之洞等人为圆心的交往圈,通信往来或风趣幽默,或言简坦率,诚如郭风惠所题“词藻懿亚,翰墨高华,足以觇胜朝人文之盛,洵可宝也”。


此二册书札自清代上款人之子递藏至今,现代以来又在台湾广为流传,不仅经多人题跋,并于六十年代全册单行本影印,可谓流传完美。


其中,含杨锐致张之洞信札一通一页。是与张之洞最早的往来书信之一,也是张之洞眷注蜀地教育、提携后进的珍贵记录。杨日后成为张的亲信,二者电、信往来极密,然其传世墨笔信札较为少见。此为市场中已知存世的杨锐最早年信札,极为珍贵。





2022西泠春拍

何绍基(1799~1873)隶书 临石门颂整通

纸本 册页(共四十八页)

1862年作

37×24.5cm×48

出版:1.《何绍基临〈石门颂〉》,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

2.《书法月刊》总第332期彩图,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5月。

3.《书法月刊》总第333期彩图,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6月。


说明:何维朴、何星叔、许冠群旧藏。曾熙鉴赏、面板题字并题跋。谭泽闿鉴赏并题跋。


本拍品流传有序,由何绍基长孙何维朴(诗孙)、何绍基曾孙何星叔递藏,1925年何维朴去世后,民国著名实业家许冠群从其子何星叔处购藏。1926年,曾熙、谭泽闿二人应冠群之属,记跋于册,曾熙并题字于册前,以兹审定。


本册临于1862年11月,时何绍基64岁,已是花甲之年。何绍基一生临《张迁碑》百余通,流传颇多,然其通临《石门颂》墨迹本,则甚为罕见,市场中几乎不可得。本册书于何绍基临《张迁碑》百余通之后,笔遒骨厚,亦具史料价值。曾熙跋曰“勿轻示人也”,足以见本册之尤可珍。何绍基一生临池之功,至老不辍。似于1844年始,专攻隶书,颇负盛名。其长孙何维朴记:“咸丰戊午(1858年),先大父年六十,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专习八分书,东京诸碑,次第临写,自立课程。庚申(1860年)归湘,主讲城南,隶课仍无间断,而于《礼器》《张迁》两碑用功尤深,各临百通。”又,张舜徽:“(子贞)摹汉碑每种至数百通,晚年乃无一相似者,神明变化,自成一体。”何绍基岁六十“始专习八分书”,坚持日课,数十通、数百通地临写,并从中悟得“楷法原从隶法遗”之真谛,以自家法度展现汉碑的趣味灵魂,世人皆重之。


纵观此册,法度严谨,沉稳凝重,气韵豪放。书写时全用腕力,压住笔锋,用篆书笔意为之,再现《石门颂》敦厚含蓄,自然洒脱,圆劲遒缓之风。清初以来,“以篆为源”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何绍基无疑是众多探索实践者中最为成功的一位。其临摹的《石门颂》是最为典型的“以篆为源”的写法,给后世以启发。


据载,何绍基临写《石门颂》主要依据三个拓本:一是道光五年(1825)在济南,得明代奚林和尚旧藏拓本,时年27岁;二是1825年后,陆续得山东历城藏书家周永年“藉书园”所藏旧拓四幅;三是咸丰五年(1855)初秋,四川嘉定知府李文瀚赠其所藏拓本,时年57岁。


据统计,现世可见何绍基通临《石门颂》的作品不足八册,且大多书于其1860年左右。每一册看似极为相似,实则有所不同。其在临写时,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是故所临次次为“新”。本册已于2017年出版,为世人临摹《石门颂》提供参考。








拍 卖 预 告


西泠印社二〇二二年春季拍卖会
- 预 展 -
8月17日至19日
- 拍 卖-
8月19日至21日

- 展拍地点-
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洲际酒店 一楼
浙江省杭州市解放东路2号

-联系电话-
0571-87896778





公司杭州总部及上海北京办事处常年征集

西泠拍卖杭州总部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清吟街127号
电话:0571-87896778
传真:0571-87812600
Email:xlpm@xlysauc.com
上海办事处
临时办公地址: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一号一号公馆 301 衡山路乌鲁木齐南路入口
( 原复兴西路36号场地装修,临时搬迁至此办公。)
电话:021-64338662
Email: shbsc@xlysauc.com
北京办事处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头条7号
电话:010-84477279
传真:010-84476196
Email:bj@xlysauc.com
西泠印社(绍兴)拍卖有限公司
地址:绍兴市越城区蕺山街86号(书圣故里尚德当铺内)
电话:0575-85098969
传真:0575-85098658
Email:sxgs@xlysauc.com
西泠拍卖 网拍中心
地址:杭州上城区中河中路198号绿都大厦9楼
电话:0571-87916803




中国书画
电话:0571-87896779
传真:0571-87812600
Email:sh@xlysauc.com
中外名人信札手稿、摄影及电影艺术
电话:0571-87896779
传真:0571-87812600
Email:mrsjb@xlysauc.com
古籍善本、金石碑帖
电话:0571-87896876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gj@xlysauc.com
名家篆刻及印石、珍品田黄、历代名砚
电话:0571-87886968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yyb@xlysauc.com
古董珍玩、文房杂件、明清家具
电话:0571-87808098
传真:0571-87812600
Email:wwb@xlysauc.com
历代瓷器
电话:0571-87815077
传真:0571-87812600
Email:cq@xlysauc.com
紫砂及茶道具
电话:0571-87896793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zsb@xlysauc.com
中国历代钱币
电话:0571-87896875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qbb@xlysauc.com
造像艺术
电话:0571-87896865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ty@xlysauc.com
西洋古董
电话:0571-87896976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pjyy@xlysauc.com
油画雕塑
电话:0571-87896760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yhdsb@xlysauc.com
名家漫画插图连环画
电话:0571-87915989
87812600
Email:mhb@xlysauc.com
古代玉器、当代名家玉雕、和田玉籽料原石
电话:0571-87896698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yd@xlysauc.com
珠宝翡翠
电话:0571-87812258
传真:0571-87812600
Email:zb@xlysauc.com
中外陈年名酒
电话:0571-87896869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mj@xlysauc.com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