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录号 12007
程十发(1921~2007)戏禽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987年
73.5×66cm
RMB:120,000-180,000
▲
图录号 12002
王震(1867~1938)狸奴花戏
设色纸本 立轴
1927年
139×40cm
RMB:30,000-50,000
▲
图录号 12001
经亨颐(1877~1938)不老松
设色纸本 立轴
1930年
130.5×32cm
RMB:28,000-40,000
▲
图录号 12005
张书旂(1900~1957)气和长寿
设色纸本 立轴
134.5×38cm
RMB:36,000-50,000
▲
图录号 12010
吴石仙(1845~1916)春江雨意
设色纸本 立轴
1903年
68×33.5cm
RMB:12,000-18,000
▲
图录号 12013
谢无量(1884~1964)为玛金作行书七言诗
纸本 立轴
88×22cm
RMB:36,000-50,000
▲
图录号 12055
许瑶光(1817~1882)陆恩澍[清]题
武夷山图卷
设色绢本 手卷
1801年
画心:327×26cm;题跋:165×30.5cm
RMB:60,000-80,000
跋者简介:1.陆恩澍[清],号袖海道人。生卒年里不详。工诗词。
2.许瑶光(1817~1882),字雪门,号复斋,晚号复叟,湖南善化(今长沙)人。道光拔贡。清代诗人,浙江名宦。工诗文、善书法。历任桐庐、淳安、常山、诸暨、仁和等县知县,有循声。嘉兴府知府前后十八年,政声卓著,被当时舆论誉之为近世少有的贤太守。著有《雪门诗草》十六卷、《谈浙》四卷。
▼
▲
图录号 15012
章士钊(1881~1973)行书节临米芾帖
(作者自题签条)
纸本 立轴
64×30.5cm
RMB:18,000-30,000
说明:作者自题签条。
▲
图录号 15015
朱屺瞻(1892~1996)书匾浦江艺苑
纸本 画心
111.5×40cm
RMB:3,000-6,000
说明:第15015至第15017号拍品为同一藏家友情提供。
▲
图录号 15019
吴永良(1937~2020)树荫小憩
设色纸本 立轴
124.5×58.5cm
RMB:12,000-18,000
说明:第15018号至第15021号拍品为同一藏家友情提供。
▲
图录号 15006
郑乃珖(1912~2005)水仙
设色纸本 镜片
35.5×28.5cm
RMB:6,000-10,000
说明:第15006号至第15007号拍品为同一上款。
▲
图录号 15013
曹禺(1910~1996)为福建话剧院题贺词
(附出版)
纸本 画心
1992年
69×34.5cm
RMB:8,000-12,000
出版:《福建省话剧院四十周年》,P7,福建富达制版印刷有限公司,1992年。
▼
▲
图录号 10003
曾宓(1935~ )芭蕉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987年
105×39cm
RMB:18,000-25,000
▲
图录号 10007
吴山明(1941~2021)观音
设色纸本 画心
2017年
91×45.5cm
RMB:40,000-60,000
说明:委托人直接得自作者本人。
▲
图录号 10005
吴山明(1941~2021)春华秋实
设色纸本 立轴
2014年
83.5×34.5cm
RMB:12,000-20,000
▲
图录号 10002
姜宝林(1942~ )秋硕图
设色纸本 立轴
2000年
68×33.5cm
RMB:6,000-10,000
说明:本拍品经家属鉴定为真迹。
▼
▲
图录号 17019
傅斯年书、董作宾跋 致董作宾
有关李济等中研院工作的信札
信笺 一张一页
1944年作
18.5×14cm
RMB:28,000-40,000
说明:董作宾上款并题跋。此为傅斯年致董作宾信札,据信内容所示,傅氏经与李济商定后,并请董作宾安排刘渊临协助屈万里工作,信中提及之人皆为中国近现代文史考古研究领域重要人物,是当时学界众人学术往来的重要史料。此信应是傅斯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时期所作,研究所自1928年成立,集结了陈寅恪、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李济、董作宾等当时一批著名学者,在继承乾嘉学派严格考据的基础上汲取了包括西方近代新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研究方法,在历史、语言等许多领域都有卓著贡献。
上款简介: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彦堂,又字雁堂,号平庐,河南南阳人。1923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历任协和大学、中州大学、中山大学副教授,在中山大学与傅斯年结为知交。1928年后,专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主持殷墟发掘工作,对甲骨文全面系统研究。与罗振玉、郭沫若、王国维并称“甲骨四堂”。
▲
图录号 17031
吴健雄(1912~1997)向父母倾诉
遗憾错失诺奖的重要家书
信笺 一通二页
1957年作
29.5×21cm×2
RMB:5,000-8,000
说明:此为著名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致父母家书一通,信中吴健雄谈及1957年华人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事,并在信中向父母倾诉了自己内心与诺奖失之交臂的遗憾和失望。
吴健雄是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有着“东方居里夫人”之称,在华人物理学领域乃至世界实验物理领域都有相当的分量,1956年,吴健雄用实验证明了“宇称不守恒定律”,成就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她本人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获奖。
“今年的诺贝尔将近物理学的受奖人是李和杨两博士,中国人听了一定很高兴,我初听到这消息的时候,不能说不失望,因为我实验的结果才证明他们的推测……我也是受大打击。”查,吴健雄从未在公开场合表示对颁奖结果有所不满,而唯有其作为女儿面对父母时,才会吐露自己心中的失望。此信不但印证了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个高光时刻,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更具象的吴健雄形象。但信末,吴健雄又写道“不过研究科学原为求知心切,自己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是最要紧,这样想开了,心中就泰然自若。”而最终历史也证明了,吴先生虽未获得诺奖头衔,其贡献却依然被后人铭记。
此信落款“薇女”,系吴健雄小名。信中吴健雄还向父母汇报了其世界各地开会的行程,并提及同为物理学家的丈夫袁家骝和儿子袁纬承。
▼
▲
图录号 11001
信笺 一张二页
1823年1月24日作
23×19cm
RMB:12,000-20,000
说明:诗人、萨福克银行职员伯纳德·巴顿(Bernard Barton)上款。巴顿与兰姆在伦敦杂志举办的宴会上相识,曾因对诗歌的认识不同而争执并成为朋友。
此信写于《伊利亚随笔》即将出版之际,兰姆表示随信寄上一部书稿,当为《伊》书清样。又请友人寄来乔治·福克斯的随笔,至地址鲁伯特街20号。此后,当《伊》著正式出版时,兰姆又曾修书予巴顿。
《伊利亚随笔》是兰姆的代表作,在这些随笔中,兰姆以“伊利亚”为笔名,从日常作息、家长里短切人,将平生感念娓娓道来,纤毫毕现地展示了英式随笔的至高境界。
▲
图录号 11006
信笺二张三页
1940年1月23日作
27.5×21.5cm×2
RMB:18,000-30,000
说明:阿诺德·凯特尔(Arnold Kettle)上款。凯特尔时为耶鲁大学研究生,后成为英国的文学教授。
此为海明威亲笔信,就拒绝耶鲁大学的演讲邀请而作,并提到了其最具代表性作品《永别了,武器》和正在创作的《丧钟为谁而鸣》,信末带有海明威全款“Ernest Hemingway”。此信同时提及了其几部最著名作品,意义非凡。凯特尔在校期间,曾邀请海明威赴耶鲁大学,在某一政治会议上发表演讲,此信即回应此事。
虽回绝了演讲一事,但在信中,海明威热情邀请了凯特尔参与其戏剧《第五纵队》的演出。《第五纵队(The Fifth Column)》发表于1938年,系海明威唯一一部戏剧作品。《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早年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29年出版。因其巨大的影响力,该书发行仅三年就被改变成电影,并斩获两项奥斯卡奖。但作为原作者的海明威显然认为电影所展现的差强人意,并在信中列举了电影中最不能令他满意的点。
信另提到了海明威正在创作《丧钟为谁而鸣》一事。该书于1939年9月开始动笔,次年十月完稿出版,通书足足40万字,创作过程可谓一气呵成。
西泠网拍 · 艺是 七月月拍
开拍24小时后次第结标
7月20日
文章转发自西泠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