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日高温,“网红”城市长沙也多次冲上热搜,从“全国一半人在长沙”到“做22页长沙攻略因太热在酒店吃三天外卖”,还有岳麓山扎堆看日出、橘子洲头排队等小火车、五一广场半夜人潮汹涌,IFS打卡地永远有人在等位、博物馆门票预约已排到三天后……
在中国考古跨入新的一百年征程之际,长沙博物馆推出“发现——长沙考古七十年成果巡礼”特展。
如果想要对这座“网红”城市——长沙有更深入地了解,长沙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发·现——长沙考古七十年成果巡礼”特展不失为一个绝佳的窗口。该展览用近400件文物和文献资料串起长沙从史前社会发展至今的生长史,让人看到这座热闹城市积淀深厚的一面。
一封信背后的故事
夏鼐写给梁思永的信件
1951年12月18日,夏鼐写信给同为副所长的梁思永,透露计划将于1月中旬收工,但“又石王二君颇欲做到一月底,以便‘过足发掘瘾’后再离长沙。”最终考古队于2月7日结束发掘工作。
一名观众在展板前驻足观看
在短短的三个月内,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长沙开展的发掘主要集中在陈家大山、伍家岭、识字岭、五里牌与徐家湾五处,共发掘墓葬162座,多以楚汉墓葬为主,出土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
这是我国南方首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建立了楚汉墓葬的考古学年代标尺,使考古界对长沙地区楚汉墓葬的文化内涵有了初步的认识。其中,在对五里牌古墓发掘期间,在一座战国墓填土中首次发现一批史前陶器与磨制石器。
第一排右边第一位为《长沙发掘报告》
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了《长沙发掘报告》,这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二本田野考古报告,是华南地区首次出版的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发掘报告。
长沙本地的考古“天团”
“天团”的短暂停留,还培养了一批长沙本地的考古队伍,为日后长沙乃至于湖南地区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1993年发掘的望城坡“渔阳”王后墓是由长沙市考古人独立主持发掘的首个大型汉墓。
该墓规模庞大,采用黄肠题凑葬制,在已经发掘西汉长沙国王陵中保存最为完好,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葬制保存最为完整的西汉诸侯王墓葬之一。虽经汉唐时期多次盗掘,仍出土文物2000余件。根据部分器物上的“渔阳”题记,结合其他相关材料,确定墓主为吴氏长沙国的某一代王后 ——“渔阳”王后。
刻“渔阳”题凑木
原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宋少华满怀深情回忆那段岁月:一群年轻的考古人,在夏日的阳光炙烤下,在密不透风的棚架下,穿着短裤、背心,甚至打着赤膊,挥汗如雨,用双手轻挑细剔。“虽然日复一日的发掘枯燥而艰辛,却为最终获得证实墓主身份的封泥而欢呼雀跃,忘记了疲劳。”
还是这批年轻人,于1996年发现走马楼三国吴简。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发掘是上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时隔多年,宋少华仍记得当初见证的这一高光时刻:“没有激动,没有欢呼,只有默默地坚守,不言放弃。我记得在倾盆大雨、电闪雷鸣的深夜,仍有一群考古人在简易的工棚里,默默地守护在盛放了十万枚简牍的古井旁,寸步不离。”
释文:后脑勺左侧有“誧豫人”,左耳部、左耳部右上、右肩胛骨、尾椎、左臀、左髀外侧均有“創一所”三字,凡六处。
象人呈站立状,上肢残失,整木雕成。瓜子脸,五官仅雕出轮廓,分腿站立,裆较低。象人是受伤者伤情的体现,是给伤人者量刑的重要依据。
七十年来,长沙一代代考古工作者踔厉奋发,薪火相传,发掘保护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并通过深入研究,逐渐揭示了长沙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据统计,长沙考古70年共发掘各时期古墓葬7000余座,古井2000余口,出土文物超过20万件,调查发现各类遗址数百处。
何佳正在导览中
展览现场展出一张拍摄于1996年的望城坡“渔阳墓”发掘团队合影,12位风华正茂的考古人笑意盎然。现任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何佳也是其中一员。作为本次特展的导览员,何佳介绍,本次展览是长沙博物馆首次推出的长沙记忆系列特展,也是长沙博物馆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联合推出的考古专题展览。
展厅内景
图源:长沙博物馆
“整个展览将史前考古、商周考古、楚文化考古、汉文化考古、古代简牍、长沙窑、长沙城市考古这七大板块浓缩为三个单元。作为一个反映长沙考古70年的综合性展览,本次展出的展品皆为体现长沙历史风貌,为了展示出每一个时代下的长沙人在各个领域做出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尝试和贡献。”
长沙:楚汉名城
汉代长沙王陵墓群分布图
现场展示的分布图中,清晰地标注了长沙已经发掘的汉代墓葬位置。正是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考古工作,发掘并展示了长沙地区楚汉时期高度发达的文化要素,长沙才得以奠定“楚汉名城”的历史基调,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炭里河古城的发现,为破解湖南商周青铜器之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考古进入重建中国古史阶段,长沙考古事业发展迅速,引进大批专业人才,在大规模城建中进行大量抢救性发掘的同时,还进行了主动性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将长沙考古推向新的高地。
神人兽面纹饰陶片新石器时代大塘文化(距今 7000 年)
“溯洄求索 文明再现”单元概述了长沙考古在探索史前文明、破解湖南商周青铜器之谜、发掘长沙简牍、考证长沙窑窑址及文化面貌等方面的重要收获。
兽面纹铜铙商代晚期宁乡出土长沙博物馆藏
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发音器、乐器中以铙为最重要的特产,超大的体量和夸张的纹饰使湖南大铙闻名于世。目前湖南地区出土铜铙四十多件。
图源:长沙博物馆
根据里耶秦简记载,湖南地区曾设有苍梧郡。展览现场展出了一组2015年在坡子街出土的秦代简牍。牍文中的“苍梧”,与里耶秦简中的“苍梧郡”遥相呼应,可以证明长沙地区秦时当属苍梧郡。长沙地区陆续出土有字简牍总数为10万余枚,这些简牍批次多、内容丰富、年代序列完整,系列地展现出秦汉时期长沙地区郡国治的情况。
展厅现场
进入21世纪以后,长沙考古工作者先后十一次发现长沙古城墙和护城河遗址并进行科学发掘。长沙城曾经在1938年“文夕大火”中化为废墟,曾经的风采被零落地掩埋于地下。1951年的发掘就已经见证了长沙城市的历史变迁:小吴门外的火车站已在城外,陈家大山,识字岭、徐家湾、杨家山、五里牌都是郊外。近些年科学发掘取得的成果,使长沙古城2500年来的风雨变迁更加清晰地呈现于世人眼前。
本单元展出的展品从战国至元明时期,皆为贴近普通市民生活的常用器物。
在“古郡回眸 星城溢彩”单元中展出的《长沙城各时期城址范围示意图》可以清晰看到,长沙城以五一广场为中心不断向外围生长、扩张的过程。明代初年,长沙城经过了一次大规模的修葺,先后有四位朱姓王爷就藩长沙。其中,吉王朱见浚仿“紫禁城”宫制历时四年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吉王府。至今长沙城内不少街巷名,如东牌楼、西牌楼、司门口、藩正街、藩后街等等,仍是沿袭藩王府时的旧称。
明代藩王府琉璃龙纹瓦当残长28.6厘米,厚1.6厘米2004年坡子街7号工地出土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使院”漆碗五代残高6.4厘米、口径23.2厘米、底径8.6厘米2011年长沙东牌楼国金中心工地J238出土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编辑|张诗溦
校对 | 嘉琪
资料|雅昌文博、长沙博物馆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
·
·
往期精选
·
·
文章转发自收藏拍卖杂志,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