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天气是越发地炎热,有不少地方温度已经高达40℃。那么,是时候请出我们文物圈的“解暑神器”了!
它就是任谁看了都会觉得“透心凉”的——千年冰!
是不是光听名字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凉意?
千年冰——水晶
千年冰其实就是水晶,从古至今,水晶都因稀有而被视为一种宝石。在古代,水晶还有“水玉”“水碧”“水精”“玉瑛”“鱼脑冻”等别称。《山海经》里有关于水玉的最早记载:“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纯净时是无色透明的,含有其他微量元素时又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关于这一特性,唐代诗人王建和韦应物都曾专门作诗讲过:
映水色不别,向月光还度。
倾在荷叶中,有时看是露。
——王建《水精》
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
持来向明月,的皪愁成水。
——韦应物《咏水精》
水晶的硬度很高,所以在旧石器时代也被人们当做作打制石器的原料。在距今约2.8万年前的山西峙峪遗址曾出土过一把“斧形小石刀”,这把石刀就是用半透明的水晶制成的,整个器型规整小巧,精致又美观。
图源:王益人《山西旧石器考古70年(下)》考古汇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发现透明的水晶blingbling的很好看,就开始将水晶制成饰品。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就曾出土纯净度高、透光度好、加工技术堪比现代机械的水晶耳珰。
凌家滩文化 水晶耳珰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水晶的产地遍布全国,鲁南、苏北一带自古就有水晶矿,所以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十分流行水晶制品。不过在当时,水晶常常是作为一种玉石和玛瑙等搭配在一起的。
春秋 水晶玛瑙组佩 齐文化博物院藏
图源:动脉影
这两组水晶玛瑙佩饰分别出土于山东曲阜鲁故城4号战国早期墓和淄博临淄齐都镇郎家庄,其中就有白、紫两色水晶(水晶中含有微量的铁和锰而呈紫色)制成的水晶珠、水晶环和水晶管。
商代水晶环 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图源:遗产君
说起水晶环,唐代诗人严维曾在《奉试水精环》一诗中这样描述过它的精美:
王室符长庆,环中得水精。
任圆循不极,见素质仍贞。
信是天然瑞,非因朴斫成。
无瑕胜玉美,至洁过冰清。
未肯齐珉价,宁同杂佩声。
能衔任黄雀,亦欲应时明。
春秋战国时期曾流行一种叫做“六博”的棋类游戏,棋子一般用象牙、玉石制成,不过也有人别出心裁用了水晶,比如神秘的中山王族。
战国 水晶棋子、石制六博棋盘
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图源:微博博主@_湖西县后_
位于河北平山县的中山国陵墓中出土了两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石质六博棋盘,随棋盘出土的还有六枚使用痕迹明显的水晶棋子。
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水晶的存在感就更高了,各种用途的水晶制品陆续出现。
水晶带钩——带钩又称“犀比”,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也是身份的象征,一般用青铜制成,也有用金银玉石的。而用水晶做带钩,西汉江都王刘非和西汉楚王刘注都试过,效果还不错~
水晶觿(xī)——觿是古代用于解开绳结的工具,一般骨、玉制成,后来发展成为一种饰品,于是又有了水晶觿。徐州博物馆藏的这件西汉水晶觿晶莹剔透,让人看了忍不住想要嘬两口,仿佛再多等一会儿就要化成水了~
西汉 水晶觿 徐州博物馆藏 图源:动脉影
水晶印——西汉时期,国家对不同等级官印的材料、形制、装饰、印文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但对私印没有那么多的限制。当时的私印材质以金、玉、铜、木为主,具体还是要看印主人的经济条件及个人喜好。
陕西西安北郊范南村陈请士墓出土的“陈请士”水晶印,色白无瑕,通体抛磨光亮,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唯一的水晶印。
水晶禽兽——用水晶制作微型禽兽和壶形、方胜、辟邪等特定物品,也是西汉时期的一种风尚。1972年12月,山东临沂吴白庄汉墓中出土了一件水晶兽。这只萌萌的俯卧小兽是用白水晶雕刻而成的,只见它缩着脖子拱起背,四肢屈踞的样子可爱极了~
水晶佛像/枕/球等佛教用品——纯净的水晶与佛教的教义相契合,所以人们会用水晶制作佛像。在唐宋辽金元时代,人们还会用水晶制作盛放舍利的瓶子、佛教信徒佩戴的摩尼珠等物品。
陕西扶风法门寺中曾出土过供佛睡卧的水晶枕,盛放佛指舍利的玉棺外也套着水晶椁。此外还有两个一大一小的水晶球,它们与真身灵骨合伴一起涵养。
远在西南的大理国崇圣寺三塔中,也出土了阿閦(chù)佛的水晶佛像和佛教法器——水晶杵等。
各式各样的水晶制品
看着就是冰凉的感觉
尽管水晶硬度很高,但它却属于易碎品,所以古人更常把水晶制成珠串、杯盘、鼻烟壶、文房清供等物。
春秋 紫水晶串饰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源:卡拉·蔡
东汉 多面体紫水晶串珠 合浦县博物馆藏
图源:动脉影
东汉 宝石串饰 广西合浦县博物馆藏
图源:动脉影
东汉 宝石串饰 广西合浦县博物馆藏
图源:动脉影
水晶珠莹露凝浆,纯净灵透的水晶不仅适合制成珠串,还适合做成挂在耳边的耳环,别在发间的簪子、束髻的发冠和悬在腰间的佩饰等等。
明 金镶水晶葫芦耳环 上海博物馆藏
右:明 水晶七梁冠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源:卡拉·蔡
南宋 凤鸟纹水晶佩 南京市博物馆藏
图源:动脉影
皎洁水晶配窈窕淑女,整个就是仙气儿飘飘~要是在匠人的手里化成鱼、狮子之类的,就更加灵动得不行~
北宋 水晶鱼 定州博物馆藏
图源:遗产君
南宋 水晶护法狮子(雌雄) 海宁市博物馆藏
图源:卡拉·蔡
如果用水晶做杯子,甚至会让千百年后的人生出一种穿越之感。
战国 水晶杯 杭州博物馆藏
图源:遗产君
杭州半山镇石塘村的战国一号古墓中就出土了一件举世无双的水晶杯,素面无纹、造型简洁,任谁看了都会想要拿它装“冰阔落”~
唐 水晶杯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图源:动脉影
而这件唐代的水晶杯则被网友调侃道:“用来装冰奶茶极佳~”“夏日装一碗冰酪~”这种夏天的感觉,正是冰清玉洁的水晶所带来的。
清 水晶荷叶碟 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源:动脉影
用水晶制成的盘碟装东西,似乎总是能让人感到凉爽些,比如这件清代的水晶荷叶碟,水晶的材质加上荷叶的造型,都让苦夏的人们更加有食欲。
碟子上的一抹碧绿也是由于水晶含有微量的铁元素而形成的,对于这种绿水晶,《博物要览》里是这么形容的:“其青色者如月下白光,俏丽可爱。”
天气一热,人就容易烦躁,不仅不能专心工作、学习,还会常常犯困。于是水晶又从餐桌来到了书房——
南宋 水晶笔架 诸暨市博物馆藏
1982年诸暨陶朱山桃花岭淳熙八年(1181)武氏墓出土
图源:动脉影
南宋 水晶笔山 海宁市博物馆藏
2003年海宁市智标塔地宫出土
(一抹青翠为紧急出口的绿灯)
图源:动脉影
眼睛看着如冰似雪的水晶,心底自然会生出些许凉意,如此,水晶又发挥了“提神醒脑”的功效~
明 水晶山形笔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源:动脉影
明 水晶雕山形笔架 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源:动脉影
除了文房用具,人们还会将水晶制成花插,透过晶莹剔透的瓶身还能看到时令花草的根茎,想来也是别有一番韵味。
明 水晶花插 苏州博物馆藏
到了清朝,康熙用上了水晶眼镜,乾隆定制了水晶印玺,大臣们则帽顶水晶朝珠……各式各样的水晶制品无不彰显着帝王将相的威仪和士人豪绅的权势。
小到可以手握的鼻烟壶
清 水晶葡萄形鼻烟壶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图源:动脉影
等比仿生的摆件
(这是真·水晶葡萄!)
清 紫水晶葡萄 南京博物院藏
图源:卡拉·蔡
用于陈设、把玩的熏炉
清 三足芙蓉石熏炉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图源:动脉影
大到重达22公斤的无絮水晶球
(这是目前世界第三大的水晶球,据传它曾属于慈禧太后,银质海浪形底座还是她特意从日本订制的。这只水晶球曾于1988年被盗,三年后被私家侦探在一个女巫家中找到。)
清 水晶球及银海浪形底座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
图源:动脉影
以上,都在告诉我们:水晶制品在清朝迎来了全盛时期。
水晶还有一些神奇的功效
历史上,水晶除了用来装饰、制成摆件,还曾被用作建筑材料。《拾遗记》中就记载了周灵王“筛水晶为泥”起昆昭之台,《后汉书·西域传》中也提到过“大秦国宫室皆以水晶为柱”。这是何等的奢侈啊!
此外,水晶似乎还有一些神奇的功效。《山海经·南山经》中曾记载过一个服食水晶的神话故事,说的是远古时期,在东海有位名叫赤松子的雨师,他“服水玉以教神农”,并因食用水晶而练就了不怕烈火焚烧之身。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也提到过水晶碗可以保鲜:“夏蝇不近,盛水经月不腐不耗,或目痛含之立愈。”
唐 水晶八曲长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图源:卡拉·蔡
唐 水晶八曲长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图源:动脉影
隋代更有以天然水晶入药的记载,《本草纲目》中也说水晶:“辛寒无毒,主治惊悸心热,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热肿,摩翳障”,不过考虑到水晶的硬度,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是指将其作药引或佩戴。
如此看来,水晶可真是既好看又实用呀~
炎炎夏日,看看这些水晶文物(美图),岂不是凉丝丝、美滋滋?
【参考资料】
云希正《中国古代水晶玛瑙器研究序》
赵腾宇《从洛阳新出土西汉印章看西汉私印之流变》
唐锦琼《先秦时期水晶制品初探》
编辑|余一
校对 | 嘉琪
转载|“博物馆丨看展览”授权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
·
·
往期精选
·
·
文章转发自收藏拍卖杂志,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