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是艺术世界的未来,
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发展平台和机会,
即是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发展、建立青年藏家收藏标准,是完善市场环境的两大重要环节。
为持续推动青年艺术家收藏价值,
中国嘉德网拍与青年艺术100联合发起
即刻拍专场《聚合II——Guardian Art×青年艺术100》
本期精选的15件作品,
均是合作多年的实力艺术家的代表作,
作品画面造型精致、主题鲜明,
在具有当代美感和创意的同时,
也有潜力无限的收藏价值。
侯虹旭-《水泥丛林5》
100×120cm-布面油画-2020
侯虹旭
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
职业艺术家
侯虹旭的作品——《水泥丛林》系列,表达了我们每个身处社会毫无“归隐”能力的人所必须面对的景观,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社会中生存发展,这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一手塑造出的成果,且没有任何退行的征兆。
人们作为成长于其中的个体,既受它护体又时刻感受着它的冰冷坚硬,犹如囚徒困兽的人类当下想改变它的形质是徒劳的(且大部分人只是无意识地活在其中),受它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从原本灵动的人走进水泥丛林之后的变化可以看出,符号化的人时隐时现,提醒着我们与这片丛林的关系。
《水泥丛林》系列作品,侯虹旭试图不带预设,只是敏感地触碰着真实的周遭,并真诚的记录感受。
关若宇-《山河祭》系列之四
60×80cm-布面丙烯-2021
关若宇
研究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现为广州市雕塑学会会员,广东省女画家协会理事
自然山河承载并链接着万物生命,在物质运动的轨迹和链接的变化过程中,艺术家关若宇尝试通过抽象的艺术表达形式,实现“曲线”的收缩与延展的空间可能性,将自然形态转化成视觉上的想象与隐喻,交互与运动。
著名雕塑家吴雅琳先生,这样评论她的作品:“关若宇的艺术创作基于东方学理,介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感悟,取其精髓,灵活运用到当代艺术创作中。其系列作品体现出民族文化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核,使其艺术既传达出生命中的繁复,又表达出技艺上的奇巧,在自如挥洒中充满激情,时而宁静致远,时而恣意狂狷。”
赵晓丹-《206个人》
52×72cm-纸上丙烯-2015
赵晓丹
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
职业艺术家
《206个人》是艺术家赵晓丹《队列》系列作品之一,采用纸上丙烯技法,描绘了少年的群体活动。
画面里都是重复的人物和风景,而这种“重复”并不是指相同图像的叠加,而是指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里,仿佛到处都充斥着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试图在画面里建立一种规范,相同的服饰、规整的队列、弱化细节,把人物从背景中抽离出来。如此一来,还原出艺术家记忆中的样子,一个个凝固的画面。
徐铭亮-《不安的种子-39》
80×120cm-布面油画-2018
徐铭亮
研究生毕业于沈阳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为辽阳画院专职画家
《不安的种子》系列作品,是艺术家徐铭亮从2016年延续至今的系列,在这个过程中有过很多内部的调整和探索。起初是对“真实性”的怀疑,一件物品甚至场景的真实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存在于这一物体“独处”的时刻呢?
徐铭亮觉得,或许真实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有什么样的互动就有什么样的存在,所以我们生活有可能说到底也不是由一种叫做真实的东西所组成。又或者,真实其实就是一种幻觉,都是被制造出来的,不同的人会制造或看见所认知不同的真实。
这些,也许就像一颗埋藏在大家心中的不安的种子吧~
罗京-《No.4》
80×80cm-油画-2019
罗京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职业艺术家
罗京的作品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工作场景,描绘了工作者当时的状态与他主观联想中的空间,他希望探讨常规中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
孙宇坤-《无题》
110×70cm-综合材料-2021
孙宇坤
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
职业艺术家
孙宇坤的的作品延续并扩散了一种二手图像融合及街头艺术的剪切和美术史采样的概念范畴。
在作品中,人与文化关系中的合理混沌,经由艺术家特有的图像再现和对单一物象重组放大及情节的隐喻粘贴的处理,形成其独特的艺术语言。
杜汇-《温室爱情》
40×40cm-木板丙烯-2019
杜汇-《皇家风景》
40×30cm-木板丙烯-2019
杜汇-《傍晚的日常忧伤》
30.5×41cm-木板油画-2020
杜汇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
职业艺术家
“乡愁”的北京
从小生长在北京后海附近的杜汇,自从2013年读研以后便搬离了市区,这使得小时候就在身边的“北京风景”变得逐渐模糊与陌生,这种空间所产生的距离感让他不断找寻着内心的身份认同。北京作为首都承载了太多的属性和职能,他希望通过他的视角,画出一个可以拥有“乡愁”的北京。
时砚亮-《图书馆》
50×60cm-布面丙烯-2020
时砚亮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职业艺术家
时砚亮深受传统绘画的影响,注重表现作品中的理性因素——画面的构图、色彩及形象的选择等都经过精心推敲。
艺术家潜心研究并解决绘画当中的色彩问题,画面的色调与空间,及人物、桌椅家具、以及墙面之间的前后空间关系被安排的秩序井然且微妙耐读。
张庆慧-《远方的寂静》
60×90cm-布面油画-2022
张庆慧
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职业艺术家
“孤寂”的淡然和优雅
艺术家张庆慧努力让作品具有诗性的表达,希望作品中有着某种思绪。这种思绪是我们对心灵空间的渴望,亦或是对人生美好的梦想,也是一丝失落或者感伤……
并非是怨天尤人或喋喋不休,而是淡然和优雅的,她用画笔触摸这种思绪,用心体味这种思绪。
杜飞辰-《种子计划-指向标》
150×120cm-综合材料-2018
杜飞辰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
职业艺术家
相对的“自由”
杜飞辰的《种子计划》系列作品,一直在探讨相对的“自由”。从文明出现到现在各种条条框框,行为准则一直伴随到现在,所谓“自由”都是相对的。处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坚力量的我们这些年轻人,正是被各种条条框框包裹束缚中长大的,帮我们“扼制”了很多“本能”,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范婧-《女主角1》
40×30cm-木板油画-2021
范婧
研究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油画系
职业艺术家
真实生活中的不真实
范婧关心真实生活中的不真实,在这些荒诞的情节里,母慈子孝变成的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和猝不及防的老母亲;少先队员变成了荒唐可笑的假正经;爱情故事则变成了错位的闹剧。
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场面,像我们合情合理、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的穿帮镜头,既真实又可疑;那些故事里的主角,他们也像生活中的人们一样,奋力出演,既荒唐可笑又情真意切。
吕喆-《易碎》
70×60×10cm-布面油画-2020
吕喆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视觉艺术系
职业艺术家
吕喆近期的创作有意消解明确的主角和符号,一种将平面构成“观念起来”的方法让他的画面开始远离明确的意义和叙事,而进入到一种环境与人的观念化构成之中。
物的角度,被赋予了重新的意义和艺术世界里的价值,而不在是“日常之下”的“物秩序”,在这里,“艺术观念”的作用增强了当代性,也使得吕喆的艺术更加走向了纯粹化的道路。
邱卿云-《星辰大海系列之3》
28×50cm-纸本综合材料-2021
邱卿云
研究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
现为湖北美术学院教师
目前邱卿云在创作《星辰大海》系列作品,是根据她对时事、航天、运动会的热爱进行“编剧”。“超人”每天都很忙,在Ta的世界体验着各种,同时Ta也希望能将这些愉悦的体验与大家分享,尝试着用多视角来画“剧本”。
她的绘画具有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一种“再生产”的尝试,她试图创造一种既是真实,又是内在想像,却又似乎在把最残酷的事实转化为一种新的信仰,把我们拉进一个集体想像的疗愈世界。
*以上图片及部分信息由青年艺术100提供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文章转发自中国嘉德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