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于1964年的《卢西安弗洛伊德肖像习作》见证了二十世纪两位英国画坛巨匠的深厚情谊。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擅长以画笔捕捉人类复杂的心理状态,撩拨观者的情感和思绪,这幅他为好友绘画的肖像正是一例。这幅杰作究竟如何诞生?两位性情迥异的大师又是如何激荡出灿烂的艺术火花?本文为您逐一娓娓道来。
直
播
提示
长按二维码
关注拍卖直播
北京时间
6月30日
凌晨12时
(6月29日 深夜)
培根与弗洛伊德的缘分多亏了英国画家格雷厄姆萨瑟兰(Graham Sutherland)的穿针引线。弗洛伊德后来曾经提起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不知天高地厚地问格雷厄姆『你认为谁是英国最好的画家』,他回答说,『啊,是个你从来没听过的人,他就像维亚尔(Vuillard)和毕加索的混合体,从来未办过展,生活方式与众不同,我们夜晚有时会去他那里开派对』。」
五年后,另一位画家兼艺评人温德姆路易斯(Wyndham Lewis)在《聆听者》杂志上盛赞培根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把他与古典大师维拉斯盖兹(Velázquez)相提并论——「如今没有任何一位年轻艺术家像培根那样举足轻重。他的某些作品使我想起维拉斯盖兹,他与这位大师一样喜用黑色」。弗洛伊德在第一次看见培根的作品及其无与伦比的绘画技巧时,同样难掩兴奋之情。
他说过要在每一道笔触里糅入庞杂的讯息,这种想法让我忍俊不禁,却又跃跃欲试…… 我意识到,这与我的行事风格大相径庭。
- 卢西安弗洛伊德评论弗朗西斯培根
弗洛伊德与培根一样,都是主流社会的局外人。培根是一名同性恋者,与虔诚保守的爱尔兰家族关系疏离;弗洛伊德则从小跟随双亲逃离纳粹德国,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寻求难民庇护。他们的人生经历为各自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深刻的内涵,并融铸到两人的纽带当中。
弗朗西斯培根,《亨莉塔莫瑞丝肖像习作》,1964年作。COURTESY OF HEIDI HORTEN COLLECTION, PHOTO: COURTESY HEIDI HORTEN COLLECTION
关于这两位艺坛巨擘的关系,培根的友人迈克尔佩匹亚特(Michael Peppiatt)曾经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认为他对弗朗西斯心存敬畏,甚至爱慕。但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应该都是如此吧,无论是卢西安,还是乔治、我、索尼娅奥威尔(Sona Orwell)、包括亨莉塔莫瑞丝(Henrietta Moraes)在内的模特儿们,或者是在马勃洛画廊(Malborough Gallery)为弗朗西斯打点一切的贝丝顿小姐(Miss Beston)都是如此…… 弗朗西斯就是中心点,我们都有意无意地围着他转。
事实上,培根的确为弗洛伊德的人生和艺术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弗洛伊德这样忆述他们早年的相处:
我立刻意识到培根的作品与他对生命的感受息息相关,而我的作品看上去则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才能完成。那是因为无论我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耗费九牛二虎之力——直到今日仍然如是。弗朗西斯则会冒出些想法,然后诉诸画笔,将其摧毁,又再次下笔。我欣赏的是他的态度、他对自己作品的冷酷无情。我认为弗朗西斯自由绘画的作风让我变得更加大胆。
《卢西安弗洛伊德肖像习作》完成于培根事业的巅峰期,当时,不少知名的艺术机构陆续为他举办展览,令他日益在国际间享负盛名;私人生活方面,他与乔治戴尔(George Dyer)的恋情正值蜜月期,而他与弗洛伊德也成为了推心置腹的密友。六十年代,培根在事业上持续突破,并因此创作出一批出类拔萃的自画像。另一边厢,弗洛伊德也画过以培根为模特儿的素描:1952年,他为挚友画了一幅观察入微的肖像;第二幅作品在1956年落笔,但并未完成。反观培根则为弗洛伊德画过大量肖像,第一幅创作于1951年,之后完成的作品数量不少于16幅。
卢西安弗洛伊德与身后的弗朗西斯培根画作《两人》(1953年作)。图片来源: DAVID DAWSON。版权所有 2022 / BRIDGEMAN IMAGES
同一时期,一向习惯从旁观察的弗洛伊德笔下的主题逐渐从城市景观和自画像,转向更加阴沉以及更多层次的人物肖像和裸体。他与培根一样,倾向以人体传递并透视情感深度,而且着迷于每一缕肌腱、每一块骨骼和脸部表情所能盛载的丰富内涵。他们各有一套研习人体的方式:培根会从照片中搜集想法;弗洛伊德则以堪比万年冰川移动的缓慢速度作画,他在2005年为英女王画像时,女王曾说过他画得很慢,弗洛伊德当时尖锐地回了一句:「陛下,这已经是我马力全开的速度了。」
卢西安弗洛伊德,《弗朗西斯培根》,1952年作。图片来源: TATE。艺术品: THE ESTATE OF FRANCIS BACON。版权所有。DACS/ARTIMAGE 2022
为弗洛伊德立传的作家威廉菲佛(William Feaver)在提到培根六十年代为弗洛伊德所画的肖像时,把它们描述为:
全都依据(两人的朋友约翰)迪肯所拍摄的弗洛伊德照片,而那些照片的制作其实经过深思熟虑,有计划地铺排出戏剧色彩。培根会强调形体的知觉,善于放大坐下、弓身或活动身体放松脖子和膝窝的感受。他喜欢在瞬间猛然流露出来的感受,而这通常牵涉到姿势的转换。
在《卢西安弗洛伊德肖像习作》中,狂乱的翠绿、粉红和白色笔触在弗洛伊德的脸上搅成一团,呈现出一种发自本能的动态——或猛然的抽动——弗洛伊德的头正快速地拧向一边,上半身以紧绷进逼的姿态向前倾。
这种紧握拳头、充满威吓性的肢体语言,就算在这个时期的弗洛伊德大型画像中亦十分罕见,堪称绝无仅有。在1969年的《三幅卢西安弗洛伊德习作》和1966年的《三幅卢西安弗洛伊德肖像习作》这两组三联屏作品中,弗洛伊德虽然同样表现得焦躁不安,但他双腿交叠,手臂交叉,身体微侧,似乎在拼命逃离观者的目光,看起来缺乏信心,充满自我保护意识。《卢西安弗洛伊德肖像习作》却正好相反,画中的主角自信十足,衣襟大开,以正面向着观者。培根丰厚的笔触令弗洛伊德的面容极度扭曲,但他仍然眼神坚定地凝视着观者,毫无回避之意。这种强烈的冲击源于培根对戏剧张力与冲突的热爱,也同时表达了他对弗洛伊德一言难尽的复杂情感。
由John Deakin 所摄,卢西安弗洛伊德坐在床上的照片
The Estate of Francis Bacon.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Artimage 2021. Photo John Deakin
多年以后,弗洛伊德的女儿贝拉弗洛伊德(Bella Freud)谈及父亲与培根在八十年代中分道扬镳的往事时说道:
弗朗西斯显然是父亲欣赏和尊敬的人。世界上能使父亲用那种口吻谈论的人并不多。他反覆讲述那些关于弗朗西斯的往事,它们听起来总是火花四溅,耀眼得让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向往之情化解了敌意,那些回忆是如此的鲜明,外人甚至无法置喙。我想,父亲与弗朗西斯疏远后,肯定十分挂念他。
《卢西安弗洛伊德肖像习作》承载了两位二十世纪重要画家的恩怨纠葛,并且彰显了弗朗西斯培根在激发他人内在情感与捕捉人类复杂心理面向的超卓功力,同时也展现了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伟岸容姿和身体里一触即发的力量。这幅巨作见证了艺坛两大巨头的相遇相知,为历史上这段澎湃激扬的交锋留下不朽的注脚。
拍卖详情
点击「阅读原文」(READ MORE)关注更多拍卖详情
注:从2020年8月1日起,蘇富比的全球拍卖及所有网上拍卖将加收营运附加费。费用将按落槌价的1%及加上任何适用地方税项收取。
文章转发自苏富比亚洲,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