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展讯丨北京荣宝2022春拍精品展——现当代艺术专题精赏

  • 北京荣宝拍卖
  • 2022年6月25日11时








北京荣宝2022春拍精品展


展览时间

6月23日—28日

(9:30-17:00)


展览地点

荣宝斋大厦一层



“北京荣宝2022春拍精品展”于6月23日至28日在荣宝斋大厦一层举办,本次精品展遴选数十件珍品佳作,精品荟萃,名家齐聚,翰墨淋漓,精彩非凡,可谓精彩难逢的艺术盛宴,时逢荣宝斋350周年,欢迎您走进荣宝斋提前品鉴本次春拍风采。


北京荣宝的西画专场一向稳中求进,斩获一众热衷藏家,也将藏家拓展到年轻化群体,此次春拍所推出的现当代艺术板块主打精致性和可买性,力求走高品质、高标准的专业化路线,是很好的投资收藏之机,其中包括吴冠中、罗中立、陈逸飞、杨飞云、艾轩、冷军、龙力游、王沂东等名家力作,各具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浓厚的时代气息,悉数亮相于本次精品展之中,诚邀诸位藏友莅临观展。


北京荣宝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将于7月22日-7月24日在北京国际饭店开启,期待广大藏家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北京荣宝拍卖!





现 当 代 艺 术




吴冠中 高粱溪流

1974年作

木板 镜框 61×46cm

签名:荼、七四


出版:

1.《吴冠中全集II》P243,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2.《看日出-吴冠中老师66封信中世界》P7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


在吴冠中先生丰富多样的创作题材中,“高粱”着实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其原因便是画家在它的陪伴下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艰难岁月。文革时期,吴冠中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内被禁止作画,直至1972年才被允许每周作画一天。由于农村条件艰苦,绘画材料受到了限制,不得不利用粪筐作画箱和画架,他也因此被戏称为“粪筐画家”。这一时期,他的绘画素材都是北方乡村的寻常之物。创作于1972年的《高粱与棉花》是吴冠中最早的高粱题材画作,画家后来在《吴冠中画作诞生记》中解释了高粱与自己在精神上的关联性:“粮食是我的图腾。南方的水稻和小麦个儿都矮,北国的高粱高高挺立,显得风姿绰约,而且威武。下放劳动,种过各种庄稼,看高粱从幼苗而青春。满身苍翠,秋,通体艳妆。赤红的脑袋在蓝天摇曳,实是一种骄傲。”此幅《高粱溪流》作于1974年,吴冠中当时已经从农村返回北京,并在回京之后迎来了创作上的旺盛期。此时的吴冠中,在艺术上仍然延续了下放劳动时期的“乡土写实主义风格”。与《高粱与棉花》有所不同,《高粱溪流》或许是因为画家在1974年初开始重新创作水墨画的缘故,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已经在纯正的油画材料和语言中显示出水墨画的笔墨韵味。在流水击石,风声呼啸之中,吴冠中赋予这种田间之物一种高雅的气质。吴冠中一生都对高粱念念难忘,在1995年时他又创作了《青高梁》一作,晚期的作品仿佛含着深情,但在色彩和形式上都呈现出了强烈的风格化特征。高粱溪流》采取了一种简单却极具设计感的构图方式。高粱地与溪水的分界线在画面中构成一条倾斜的直线,右上侧的高粱地麻,鲜艳的金黄色调令人感受到饱满旺盛的生命力,溪水部分定偏于灰绿的冷色调,两者构成了冷与暖、高与低、动与静的对比为了表现出高粱的密不透风的状态,使用了一种结合了印象不享涂法的特殊技法,用浓稠的颜料进行层层堆砌,涂抹期间再掺杂以斑斓的色彩和刮刀的痕迹,色调从深到浅变化微妙,这样画出来的高粱并不是根根独立,但整体上层次丰富,赤红的高粱穗在黄绿色枝杆的映衬下显出成熟的风姿。前景的溪水中大小岩石错置,几道水流从石头的隙中婉转而下,这是山水画中常见的组合方式,以其与高粱搭配,呈现出一种文人诗意和浪漫主义色彩。





艾轩 圣山

2009年作

布面油画 190×220cm


出版:

1.《中国写实画派五周年—艾轩》画册封面,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94-98页。

2.《中国写实画派五周年典藏 2009》,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3.《新视觉杂志 VIS1ON》封面,2010年。

4.上海世博会艺术邀请展画册《苏醒》,2010年8月。

5《.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油画艺术》展览图录,2010年10月出版。

6.《收藏家》杂志,2010年第10期,第8页。

7.《艺术与投资》杂志,2011年第4期,第74页。

8.《荣宝斋》杂志,2013年第11期,第163页。

9.《东方收藏》杂志,2013年第7期,第110页。

10.《中国写实画派十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29页。

11.《中国艺术》杂志,2014年第4期,第117页。

12.《美术》杂志,2015年第5期,第11页。

13.《中国美术》杂志,2016年第2期,第139页。

展览:

1.中国写实画派五周年特展,2009年11月,中国美术馆,北京。

2.上海世博会艺术邀请展,2010年8月。

3.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2010年。





陈逸飞 圣火

布面油画

76×61cm


“那是离天最近的地方,有神山圣水,民风淳朴,是一块净土,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这是陈逸飞对西藏的第一印象,藏不住的热爱和向往,在他看来粗犷、神秘的藏族是最入画的民族,人的皮肤、线条、服饰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美感,而西藏题材的人物群像作品则是陈逸飞先生有别于以往的全新力作。成为他回国以后除“海上旧梦”系列之外,最重要的创作题材。其中西藏组画《山地风》更是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拍卖市场中,就创造了当年华人油画拍卖最高价。


自1988年开始陈逸飞连续八年到西藏游历,对西藏的民俗风情有极大的共鸣,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一改往日的怀旧情调,集中精力创作了一系列以西藏为主题的油画作品。《圣火》便是这一时期所作,作品在风格上趋于质朴粗犷、浑厚壮美,与之前的柔谧甜美、细腻精致形成强烈的反差。画面没有精心设计的戏剧场景,老练的笔触呈现了藏民琐碎日常中不经意的一瞬间,父亲的背影如雕塑伫立,一旁的孩童背对着火光眼神懵懂却充满希望,其中可能有千百年圣火如一日的坚韧苦涩,但不可磨灭的是藏民内心的信仰、朝圣的坚定,像那圣火一样生生不息。陈逸飞的西藏情结可追溯到对“西藏的一种精神”的理解:藏民一路叩头去朝佛,这种虔诚定会创造出奇迹来。他在此不止是表现恶劣的气候,也有人的原始力量,描绘藏民的世界里粗粝淳朴的真实。就如同保罗·高更的塔西提岛,最现实的塔西提岛就在青藏高原上,这里成为陈逸飞这一代人后革命时代的精神家园,西藏提供的不仅是绘画的对象,而且是生活方式和社会态度选择的基本隐喻。他只是把西部诗化了,把高原人文化了,把深邃通俗化了。





龙力游 读书

2003年作

布面油画 165×110cm


获奖记录:获第三届中国油画展最高奖(中国油画艺术奖)


出版:

1.《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选作品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P482。

2.《画室里的秘密》,王焕青著作,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P1523。

3.《中国油画名家画库第三集—龙力游》,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年,P114。

4.《北京写实画派精选集》,天津杨柳青画社,2004年5。

5.《画界—全国两会赠阅画册》人民政协出版社,2008年,P176。

6.《油画工作室报告—解读肖像》,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P577。

7.《唯美至上》,天津杨柳青画社,2006年,P728。

8.《中国写实画派—龙力游》,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年,P58-619。

9.《龙力游—中国现当代美术大系画卷》,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年,P122-127。

10.《美术》杂志等多个专业媒体和美术如刊。


展览:

1.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首展,2003年。

2.北京写实画派成立首次油画展,中国美术馆,2004年。



《读书》创作札记—龙力游


在我所有作品当中,《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作品,在我创作之前,它仿佛早已存在,存在于记忆和想象交界的某个角落。《读书》这幅画和我的童年记忆有关。我童年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晚上,母亲一边读书一边陪伴我的情景,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和读书有关的第二重记忆开启了我的绘画之路。小学毕业以后,有一年冬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炭火边取暖,那是上个世纪7年代初,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聊聊天,突然我就有一种想画画的欲望。就爬上阁楼,翻出我父亲给我订的《红领巾》杂志,找到一张三个小朋友在一起读书的画,然后开始临摹,一张画断断续续临摹了一个礼拜,使我感到意外的是我临得一模一样。我真为自己的这种能力吃惊。我母亲是医生,父亲是工程师。家里没有人画画,可我突然想画画,是突然爆发出来的。


/p>

可以说我人生的第一张画就是《读书》。后来我去了草原,在一个木板房里面,看一位年轻的母亲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小孩。这个场景唤起了我所有的记忆,产生了要创作这张画的冲动。我的画,表面上看是和谐宁静、行云流水,其实都是殚精竭虑、苦心经营而来。从构图、光线、用笔到人物关系、前后呼应,乃至衣饰陈设、每一物体、每一细节无不精心推敲,必止于至善方才罢手。画中妈妈翻开的书是《蒙古秘史》,相当于汉人的《史记》,窗外无尽的草原是空间的延展,而书籍则复万史的纵深。


《读书》整整画了十个月。画的时候,我想到了小时候妈妈在读书的场景,也回忆起我母亲和我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想起我人生的第一张画。《读书》意以一个好母亲就像一个好的老师,画中的那个小孩,就是在画我自己,《读书》寄托了我的梦。平和宁静的精神生活是人生最大不籍。《读书》完成后,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这是中国油画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参展的作品有2000幅,最后选了300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来这件作品被评选为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的最高奖—油画艺术奖。





罗中立 何处是归家

1988年作

布面油画 79×65cm


出版: 《大陆美术选集 1—罗中立》,艺术家出版社,台北,1992年版,P98。


展览:

1.罗中立个展,1995年,布鲁塞尔皇家历史博物馆,比利时。

2.罗中立个展,1996年,悉尼苏拉艺术中心,澳洲。

3.斯土力量—罗中立个展,1998年,山美术馆,高雄。




杨飞云 朝向光

2007年作

布面油画 185×115cm


展览:“中国写实画派五周年典藏展”,中国美术馆,2009年。


从年代初到中期,杨飞云的研究重点主要在文艺复兴早期和北欧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作品风格。在对形体整体把握基础上,杨飞云追求造型的概括和提炼,以期创造出既有具体对象真实性又有理想化意味的艺术形象。他连续以人物肖像的形式实现这一阶段极为迷恋的“理想”。而一些属于杨飞云个人油画风格的特征开始出现:构图单纯,人物姿态稳定而安详,动作幅度极小,在整体上显得简括,由而显出了人物精神和整个画面意境上的宁静;人物所在的背景为成比较扁平的空间,背景的物象很少,大部分是一片衬映人物主体的色域,色调上的统一和用笔上的细腻则简略了空间的纵深感。这个时期,杨飞云笔下的形象有了一种“理想”的意味,但是,这种“理想”的形象是在“写实”的前提下经过凝炼而成的,是与精神的真实接近的艺术形象,也是杨飞云在艺术情趣上走向个人内心、走向优雅端庄的反映。在80年代,这些作品成为中国油画艺术新质量的重要代表。


从90年代到现在,杨飞云沿着8年代的人物肖像主题,将原来以半身像作品为主的创作进展为全身人物肖像,从而就使作品增加了更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意味。确切地说,这类作品不仅仅是肖像画,而是有主题的人物画。画家关注的是今日现实生活和人物精神心态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人物和其生活环境的刻画,表达对于现景象和生命存在的感受,寄寓自己的情怀。从《朝向光》可以看到在表现人物的特征上与表达现实环境的特点上,都更加注重描绘,通过描绘对象的选择,人物的个性及神态,许多生活用品节,都表达出在生活中存在的真实。作品也因此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情趣和现实意味。相比起90年代所追求的属于艺术“或“画法”上的“单纯”和“理想”,杨飞云在这个时期的作品追求的是带有生活气息的的单纯和理想。从丰富到单纯,在单纯中营造理想,这是杨飞云20年以后对艺术的新境界。杨飞云自觉地成为夯实“中国油画”的基础,探索油画所独有的中国品质。





杨飞云 女人与猫

1987年作

布面油画 115×125cm


出版:

1.《中国油画人体艺术大展作品集》,广西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96页。

2.《大陆人体油画》,邵大箴主编,艺术图书公司印行,1989年初版,第58页。

展览:油画人体艺术大展,1988年,中国美术馆,北京。





杨飞云 人体

布面油画 118×120cm





王沂东 小石榴

布面油画 90×90cm





冷军 紫气东来

2022年作

布面油画 50×130cm


说明:此作品附作者合影、视频。





尹朝阳 翠谷苍岩

2016年作

布面油画 150×200cm





贾霭力 无题

2007年作

布面油画 220×300cm





高瑀 接不住啊

2016年作

布面丙烯 150×200cm


出版:《高瑀:不现实之二》,展览画册,第112页,玉兰堂,2017年,北京。


展览:不现实之二,2017,龙美术馆(重庆馆),重庆。





康海涛 夜曲

2017年作

纸板丙烯 202×138.5cm





李继开 有斑点的蘑菇风景

2017年作

布面丙烯 147×270cm


出版:《书城》杂志,2022年6月号,封二,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上海书城杂志社有限公司,2022年。




- The End -




北京荣宝网拍小程序现已开通

敬请收藏,期待您的参拍!


北京荣宝网拍小程序,长按前往关注!

关注北京荣宝拍卖网拍服务号,及时获取最新拍卖信息!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琉璃厂西街36号
咨询电话:010-83159597
官网:www.rb139.com
扫下方二维码加关注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