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9年,安史之乱爆发四年后,杜甫弃官入川,历九载。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陆俨少携家避难西南,寓八年。
时隔千年,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巴山蜀水间相遇。自此,一部杜诗伴了陆俨少一生。
陆俨少画了一辈子的“杜甫诗意”,从早期的工缜秀润、中期的浑厚犷放,再至晚期的粗疏漫溢,倾其一生,缔造了独属于他的“杜甫诗意王国”。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陆俨少(1909~1993),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南翔镇人。1927年从王同愈学习诗文、书法;次年从冯超然习国画。工诗文,善书法,尤精山水,开创了雄秀跌宕的“陆氏云水”,为一代艺术大师。
如果没有遇见王同愈,陆俨少大约不会走上“中国最后一位传统文人画家”的道路,也就不会与杜诗有如此深的羁绊。
▲ 王同愈(1856~1941)
自18岁始,陆俨少跟随王同愈学诗文。王老先生是前清翰林,十分注重个人的学识修养,他给陆俨少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养成了“白天作画、晚上读书”的习惯。
王老先生说我应该在年轻时多读些书,我就每天晚上读杜诗,对旁的诗家,都是读选集,惟独杜集,最为心爱,故通体读过一遍。
▲ 陆俨少,1931年肖像
年少的陆俨少不仅好读杜诗,学诗也启蒙自杜诗。
先师王先生教作诗宜从五律入手,遂以杜诗《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为范,仿作游黄氏园林五律十首,颇得前辈赞许,窃窃私喜,学之弥勤。
自那时起,陆俨少的内心便种下了杜诗的种子,只是还没人预料将来会结出怎样的果实来。
1937年,宁静的山隐生活被炮火打破,拒为日寇顺民的陆俨少携老扶幼,以及尚在孕期的妻子加入了西迁大潮,一路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像是流亡的鸟儿般,辗转偭州、南昌、九江、汉口、宜昌等地,最后栖息于重庆。
▲ “七七事变”后的难民与西迁大潮
只有那本钱注杜诗,一直伴随他左右。人生中第一次离开江南的烟雨的陆俨少,望着眼前的蜀中盛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一句句杜诗都似活了起来,其中“景语”,一一化成陆氏眼中的“情语”,他在《自叙》中这样回忆道:
我入蜀前行李中只带一本《钱注杜诗》,闲时吟咏,跳望巴山蜀水,眼前景物,一经杜公点出,更觉亲切。城春国破,避地他乡,剑外之好音不至,而东归无日,心抱烦忧,和当年杜公旅蜀情怀无二,因之对于杜诗,耽习尤至。
▲ 巴蜀山水 旧影
无独有偶,陆俨少和杜甫都深受肺病之苦。杜甫一生贫病交加,患有消渴与气喘。而陆俨少早年就曾感染风寒,种下了气喘病根,此后时有发作,不甚悲苦。
此时展卷杜诗,千年前杜甫的喟叹如回音般唱响,“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江涛万古峡,肺气久衰翁”……陆俨少对杜诗的感悟早已超越了头脑,真切地蔓延至他的每寸肌肤。
▲ 1980年,陆俨少第二次到浙江美院任教时,泛黄的《教职工登记表》上,“健康状况”一栏填着“患有肺气肿、哮喘”。
如果说年少的陆俨少喜爱杜诗是出于他的辞藻文采,他直抒胸臆的情怀,那么此时的陆俨少对杜甫则更多了份惺惺相惜。
同样的入川经历,同样的哮喘折磨,同样的战火纷飞、颠沛流离,陆俨少在杜甫的诗歌中找到了深深的共鸣,他对国破家亡的悲恸,对民不聊生的忧心,对不做顺民的坚守,仿佛都在千年前借杜甫的笔说尽了。就此,他彻底被杜甫的诗文和人格魅力所折服,盖因这本杜诗,他见了天地,见了众生,更见了自己。
▲ 晚年仍手不释卷品读杜诗的陆俨少
带着一本杜诗,陆俨少踏上了重庆的土地。就这样,两个同样饱经摧残仍坚强不屈的灵魂,隔着时间的长河,在川蜀大地上相遇了。
▲ 陆俨少,上世纪40年代
可以说,“杜甫情结”催生了陆俨少诗画并融的创造力。相较于婉约的词境,陆俨少刚直的秉性表现在笔墨上,更倾向于境阔的诗境。他说:
我好杜诗,更爱蜀中景物,二者天下无双,堪相匹配,遂多画杜陵诗意图……自来唐诗以李杜为极则。李豪放而杜沉郁,各擅胜场,我禀性近杜,又八年抗战,流寓四川,与杜公九载巴蜀,天涯羁旅,忧国怀乡,出处相类,心情无二。故所创作,题材取杜为多。
▲ 上世纪40年代,重庆市长江沿岸的居民区
杜诗与陆俨少,有种天然的相亲。撇开这些不谈,杜甫极擅长用动态词,杜诗中的动态美与中国画构图的取“势”不谋而合。“江湖深更白,松竹远微青”,“锦江春色來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陆俨少选择这些诗句并非偶然,他从杜诗中读到了动态之美、空间之美,而这无疑启迪了他的山水画创作。
平日诵读杜诗时,陆俨少总是有心将适宜入画的诗句篇章摘录下来,于创作前反复吟咏构思,待丘壑内营,胸中山水可化为手中山水,乃铺纸挥毫写就。
▲陆俨少《杜陵诗意图》 1991年作
成交价:RMB 4,600,000
上海嘉禾2013年春季拍卖会
自流寓西南,陆俨少就开始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杜甫诗歌融合为一,一张张杜甫诗意图诞生了。
1950年,陆俨少绘《杜陵秋兴诗意图卷》,共八段。自此打开杜诗创作之门,一发不可收拾。
1957年,绘《杜甫诗意册》,共十二张。
1958年,绘《杜陵诗意图》,共十二张。
1959年,绘《杜甫入蜀诗意册》,共十二张。
1962年,为纪念杜甫诞辰1250年,绘《杜甫诗意百开册》。
1966年,绘《杜甫诗意册》,共二十开。
1991年,陆俨少行近暮年,仍绘有《杜甫诗意册》,共十二张。另有《杜甫诗意图》。
一部杜诗,让陆俨少卧游了一生,也痴画了一生。
历代以来,以杜诗入画者不在少数,上溯南宋赵葵、明董其昌、程嘉燧、唐六如、文伯仁、谢时臣、宋懋晋、陆治、宋懋晋,下迄清代王时敏、王翚、石涛等,皆绘制有杜陵诗意图。但从未有一人如陆俨少般,对杜甫诗意画的创作达到几近痴迷的状态。
▲ 陆俨少创作留影
陆俨少画了一辈子杜甫诗意画,前后不下千幅。题材以山水为主,涵括了几乎所有如立轴、册页、手卷、扇面在内的艺术形式,画法遍历工笔、写意、水墨、浅绛、青绿等,堪称一部杜甫诗意山水画的百科全书。
其中最为旷古烁今的,要数陆俨少的《杜甫诗意图百开册》。这部巨册创作于1959年,历经抄走后又归还、散失后再补画,几经波折,前后历时将近四十年,直到1989年方告完成。
▲2019年 “陆俨少杜甫诗意画专题展”现场,以复制品形式陈列《杜甫诗意百开册》
百开山水册,画史上前所未有也。唐寅、新罗虽曾画有百幅的册页,但集合了山水、人物、花鸟等类。册页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幅幅有新意,方不致令览者意倦,且逐幅有引人入胜之妙。故而一部全是山水的册页,要想出新,更是极不容易。郎绍君先生曾这样评价:
陆俨少先生画这个《杜甫诗意百开册》,恐怕是空前绝后的。虽说是从每首诗里选取不同的意境,但要创造100种境界,而且不重复,确实很难。仅这个百开册就足以令他在美术史上不朽。
▲ 《杜甫诗意画百开册》局部
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以一百张作品集中表现杜诗,张张不同,篇篇有新。该册完整集合了陆俨少早中晚年的山水面貌,从中可见他早年的缜密娟丽、神韵流动之感、中年的浑厚苍润、犷放简约之气象,与晚年变法后的粗疏漫溢、荒率颓唐之韵。它更像是一个长着生命线的注脚,生动地见证了“陆家山水”的雏形、发展与成熟。
《杜甫诗意画百开册》节选,滑动查看更多
“文革”后,借由中央美院的展览效应,煌煌巨制《杜甫诗意百开册》令陆俨少名气大振,尤其获得了很多北方画家的由衷钦佩,他的影响力也由此逐渐覆盖全国。改革开放后,书画拍卖逐步盛行,2004年春,这件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页》以6930万成交,创下了当时世界拍卖市场上的中国书画最高拍卖纪录。2004年,也由此被国内外媒体称为“拍卖界的陆俨少之年”。
▲ 陆俨少晚年创作留影
在诗与画之间,在杜甫和陆俨少之间,跨越千年时空,两个失意又饱蘸诗意的灵魂相遇神交,彼此成就,铸就了中国文人山水最后的辉煌。
电话:021-32558111
传真:021-32558666
官网:www.jhpmzx.com
邮箱:jhpmgs@126.com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111号延安饭店南苑。
*图片版权归上海嘉禾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
文章转发自上海嘉禾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