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5+5+5:中国当代艺术特展”将于6月12-13日正式开展丨中国嘉德2022春拍

  • 中国嘉德拍卖
  • 2022年6月09日09时

“5+5+5:中国当代艺术特展”是中国嘉德2022年度春季拍卖会的一次特别策划,旨在集中探讨基于目前隐伏而交错的国际格局、经济环境、文化政策现况之下,当代艺术所面临的新境遇、新态势;同时也是对在此背景下当代艺术自体快速裂变,应运而生的新内容的一种及时回应与呈现。6月12日-13日,本次展览将在嘉德艺术中心B1层A厅正式开展。


此展命名为“5+5+5”,颇富机巧,指代以各“5件重要作品”为单位的3个特别单元。3个单元的设置各有角度,分别为:一. 中国当代艺术史名家、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名作;二. 艺术语言和学术定位被广泛认可,而市场处于被严重低估状态的实力派;三. 经历一级市场多年培育期,极具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一代。此3个单元之设置,建构在当前当代艺术市场的主体焦点之上,也可视为中国嘉德“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板块”本季拍品架构的一个横切面。




第一单元之艺术家名单为:王广义、方力钧、刘炜、冷军、刘小东
本单元作品均为艺术家创作于80-90年代的早期成名之作,其个人图示之新、绘画语言之异、文化指代之深刻,可谓开时代之先河,立中国当代艺术史之基业。名家名作济济一堂,皓皓旰旰,为我们再现了一段30年前蓬勃而激荡的当代探索历程,相信定会令诸位观众为之振奋。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当代艺术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的“诸子时代”,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相继登场。彼时,85新潮与89现代艺术大展的影响方兴未艾,“西山会议”承上启下,在理论层面给予了新潮美术以基础与积极评价。学院系统与在野一脉在此种语境下各自生长,却又如藤蔓般勾连绵缠,融会通浃,共同创造出了中国当代艺术史现在的形貌。


王广义在珠海画院完成了风格的蜕变,凭借“广州油画双年展”与张晓刚等人一同将“政治波普”锻入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基因;漂流在体制之外的艺术家方力钧、刘炜还在圆明园画家村进行前卫艺术的实验,当下他们尚未意识,“玩世现实主义”即将闻名全球,“后89中国现代艺术展”会将他们直接推上世界的舞台;冷军则正在全国美展体系内大杀四方,凭借对前卫的艺术观念与学院艺术技巧的超凡融通,屡获大奖,风头正劲;“新生代”顺势而生,将现代主义的目光拉向了日常的生活,初试啼音即一鸣惊人,以刘小东为代表的一众美院后生成功确立了自身在艺术史记上的坐标系。今日回首,方觉这些人事不仅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也成为了历史某个时段的标志。此单元的5位艺术家及5件作品,堪称是中国当代早期艺术的一架龙骨,足以让我们一览其形貌精神。



Lot 1734

王广义 黑色理性

1987 年

布面 油画

148×198 cm

发表: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1979-2009》,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10年,第254页
展出
“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展—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2010年4月19日至7月18日,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作为“85新潮”时期著名的「北方艺术群体」的领军人物,王广义自从艺生涯伊始便体现出了对哲学思辨的强烈兴趣。1987年,他正式开启“红色理性”和“黑色理性”系列,这也标志着他在以图式修正改造文化修正,将视觉认知理论发展成精神认知理论的强化与再深入。在本件创作于1987年的《黑色理性》中,画家借鉴了抽象艺术的造型观念与构成方式,通过对具象造型的提炼和抽象,以隐喻的手法将其主张的艺术理念:创造、秩序、终极本质视觉化,使其变成可以通过记忆唤起的心理图像。《黑色理性》作为王广义早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曾展出于2010年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展“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以及2012年今日美术馆举行的“自在之物乌托邦、波普与个人神学——王广义艺术回顾展”等重要学术大展。王广义早期作品尤其是“理性”系列于市场非常鲜见,是次《黑色理性》也属首次现身拍场,该作不仅是王广义艺术生涯承前启后的重要见证,更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一件里程碑之作。


Lot 1732

方力钧 系列二 ( 之四 )

1992 年

布面 油画

200×200 cm

发表:

《方力钧》,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01年,第92页

《中国现代性》,Skira Editore,米兰,意大利,2003年,第73页

《九条命:新中国先锋艺术的诞生》,Blue Kingfisher Revised ed. edition,苏黎世,瑞士,第152页

《今日中国艺术家:方力钧》,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2006年,第96页

《方力钧—生命即当下》,雅加达,印度尼西亚,2006年,第76页至第77页

《当代艺术家丛书:方力钧》,四川美术出版社,四川,2007年, 第58页

《方力钧》,阿拉里奥画廊,纽约,美国,2008年,第11页

《生命之渺:方力钧创作25年展》,艺术家出版社,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09年,第50页

《像野狗一样生活:1963-2008方力钧文献档案展》,视界艺术出版社,台北,2009年,第219页

《方力钧 编年纪事》,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10年,第238页

《方力钧 作品图录》,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11年4月,第312页

《方力钧 云端的悬崖》,GAM都灵现当代美术馆,米兰,意大利,2012年,第200页

展出:

“后八九中国新艺术”,1993年1月31日至2月25日,香港艺术中心,香港
“巴黎北京”,2002年10月5日至28日,卡丹艺术空间,巴黎,法国

来源:

汉雅轩画廊,香港
苏富比香港,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2014年10月5日,Lot 1035


方力钧的《系列二(之四)》是中国后八九艺术的名篇,也是令艺术家日后享誉国际画坛的名作。自1989年以三幅“光头”素描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获得广泛关注,方力钧一直在试图解决如何将此形象发展为一种坚实的、有说服力的个人语言的难题——油画“系列二”的创作,正是在这个关键时期开启的。“系列二”共有11件作品,大多已被德国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荷兰阿姆斯特丹STEDELIJK博物馆等机构及重要藏家的收藏。本件《系列二(之四)》于1993年受邀参加了栗宪庭、张颂仁策划的香港“中国后八九”艺术展,并被尤伦斯夫妇收藏。《系列二(之四)》尺幅200x200cm,是此系列种仅有的尺幅达两米的7件大作之一,当之无愧为代表中国九十年代当代艺术史的博物馆级巨制。



Lot 1731

刘炜 全家福

1992 年

布面 油画

200×200 cm


刘炜在1990年正式开启了“革命家庭系列”的创作,因极具个人化及表现力的绘画风格,一举成为“玩世现实主义”的旗手,并迅速奠定了其国际声誉。本件《全家福》是其“革命家庭系列”作品皇冠上的明珠,亦被视为刘炜早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此作尺幅之巨,描绘人物之多,在其早期作品中绝无仅有,是此系列中尺寸最大的一件。《全家福》即为受策展人奥利瓦特邀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所作。虽因时间问题未能在开展之前绘制完成,颇有遗憾,但也因此契机使得该珍贵作品得以留在中国境内。此后艺术家及藏家深藏至今,本次展览为30年后的首次露面。



Lot 1735

冷军 文物—新产品设计

1993 年

布面 油画

97×127 cm

发表

《中国油画》,1994年第2期,图版第5页
《第二届中国油画展作品集 1994》,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图版5
《中国当代油画》,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64页
《名家精品:冷军超写实绘画》,四川美术出版社,1998年
《跨世纪画丛·冷军》,岭南美术出版社,深圳,1998年3月,图版第4页
《冷军·油画作品》,四川美术出版社,深圳,1998年3月,图版第7页
《世纪之门—中国艺术邀请展作品选》,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9年,第103页
《利百家名家油画系列—陈逸飞·陈衍宁·冷军》,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45页
《20世纪中国油画展作品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215页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III-2》,北京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年,第417页
《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油画分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1页
《20世纪中国油画图库1990-2000》,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208页
《1542-2000中国油画文献》,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602页
《中国油画名作100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98页至第300页
《中国写实画派油画精选集 二》,天津杨柳青画社,2006年,第58页
《中国油画拍卖情报 六》,鹭江出版社,2006年,第62页
《唯美至上 著名油画家系列之二》,天津杨柳青画社,2006年,第139页
《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166页
《中国写实画派:中国首部高仿真版写实油画研摹巨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334页至第335页
《中国美术60年:1949-2009 第4卷》,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09 年,第128页至第129页
《寻源问道: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油画研究》,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268页至第269页
《灿烂中国 二零零九―中国收藏/艺术家对话展》,时代美术馆,2009年,第102页
《Insider 社交·商圈》,2009年8月,第88页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1979-2009》,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420页至第421页
《ART BANK 艺术银行》2013年5月刊
《嘉德二十年精品录》,故宫出版社,2014年,第354至第355页
《目标·藏家之选 中国当代艺术展》,今日美术馆,2015年,第67页
《品味生活》,2015年9月刊,第32页
《冷军油画作品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82页至第87页
《写生二十年》,辽宁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10页

展出:

“第二届中国油画展”,1994年,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7-1999世纪之门邀请展”,1999年12月31日至2000年1月30日,成都现代艺术馆,成都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大展”,2000年,中国美术馆,北京
“灿烂中国二零零九中国收藏家/艺术家对话展”,2009年,时代美术馆,北京
“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展——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2010年4月19日至7月18日,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说明:
此作获1994年第二届中国油画展艺术作品奖


《文物—新产品设计 》是冷军最富盛名的系列作品之一,艺术家以极端写实的极致功力,将其艺术观念巧妙叠加在一个被处理为“文物状”的、尘封于泥土中的废弃发动机之上,直抒胸其臆式的展示了自身对历史、对时代的深刻反思,赋予了观者在精神层面的强烈张力。此作完成为1993年,1994年荣获第二届中国油画展艺术作品奖,并刊行于同年的《中国油画》第2期,迄今可查翔实出版物多达27处,重要大型展览记录5处。可以说,此作的问世成为冷军批判现实的开端,也成为其进入中国艺术史大家之列的序章,堪称艺术家早期油画创作毋庸置疑的典范力作。



Lot 1733

刘小东 人鸟

1990 年

布面 油画

167×120 cm

发表:

《江苏画刊》,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1991年,第37页
《中国前卫艺术展China Avant-Garde》,Edition Braus,海德堡,1993年,第249页
《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丛书 刘小东》,广西美术出版社,香港现代出版社,1993年,第30页至第31页
《中国油画: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少励画廊,香港,1995年,第83页
《刘小东1990-2000》,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00年,第48页
《Red Flag Collection Liu Xiaodong》,MAP BOOK PUBLISHERS,香港,2006年,第156页
《墙上的书写:80-90年代的中国新现实主义和前卫艺术》,格罗宁根博物馆,荷兰,2008年,第20页及第109页
《纬度/态度—少励画廊二十周年展》,少励画廊,香港,2012年,第122页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13年,第157页
《刘小东全方位:1978-2018》,辽宁美术出版社,沈阳,2019年,第153页
展出
“中国前卫艺术展”,1993年1月30日至5月2日,世界文化宫,柏林,德国
“中国前卫艺术展”,1993年5月14日至6月15日,鹿特丹当代美术馆,鹿特丹,荷兰
“中国前卫艺术展”,1993年6月31日至10月17日,现代艺术博物馆,牛津,英国
“中国前卫艺术展”,1993年11月12日至1994年2月6日,Kunsthallen Brandts Kladefabrik,欧登塞,丹麦
“中国油画: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1995年10月至12月,Galerie Theoremes,布鲁塞尔,比利时
“刘小东1990-2000”,2000年9月18日至25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墙上的书写—80,90年代的中国新现实主义和前卫艺术”,
2008年3月22日至10月26日,格罗宁根博物馆,格罗宁根,荷兰
“艺术香港”,2012年,香港
“纬度/态度—少励画廊二十周年展”,2012年11月26日-2013年2月2日,少励画廊,香港
来源
中国嘉德,纬度/态度—少励家族藏中国当代艺术专场,2017年12月19日,Lot 1972


1990年,刘小东凭借在中央美院画廊的的个展,在当代艺术界引起巨大轰动,其以“近距离”取材、受弗洛伊德影响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成为“新生代”画家中的代表人。《人鸟》即创作于这一年,不仅是刘小东早期的代表性力作,展现了彼时刘小东饱满的创作激情,亦记录了艺术家的一段重要青春岁月。同年,《美术》杂志、《江苏画刊》纷纷刊载刘小东艺术画作并评论其艺术价值,本件《人鸟》即发表于1990年12月刊的《江苏画刊》之上,成为新生代一代正式迈入艺术史的象征。


第二单元之艺术家名单为:刁德谦、陈文骥、谭平、宋陵、王玉平
如果说中国当代的第一个阶段是以波普艺术为核心视觉语言的新潮美术的话,接下来,中国当代艺术逐步走向更加个人化的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由于表现主义风格逐渐铺设成熟,与学院古典渐成平分天下的局面,油画语言的纯化之势在此契机之下迅速崛起,也触发了后面抽象绘画在中国发展的按钮。刁德谦、陈文骥、谭平、宋陵、王玉平的艺术创作之路,可以说具有共同的典型性之特征——以对艺术语言的纯化基础,加之对移入本土文化的努力。虽因各种因素始终半隐于艺术市场的幔帘之下,未达到其应有的价格番位,但5位艺术家在各自的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获得了学术层面的广泛认可,实为艺术市场待启之宝藏。


Lot 1726

刁德谦 无题

1973 年

布面 油画

216×168 cm


刁德谦是20世纪后半叶观念绘画史上的关键人物,他6岁移居香港,60年代便浸淫于西方艺术的世界。他的艺术创作以抽象绘画作为入口,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反思、突破、演进,且持续性的保持着和个人、家族身份记忆的互动,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无题》创作于1973年,此时他的创作处于由于抽象表现主义与形式主义的纷争从而进入一种新的复杂境地的阶段。作品中他使用从制衣工厂捡拾的纸筒取代画笔进行绘画,在试图钝化纯熟的绘画手感的同时,不断调整画面,直到画面出现他“喜欢的形状”,这种创作手法和图示的出现甚至比里希特的Abstraktes Bild系列还早了3年。而作为此种独特创作手法的成果,《无题》无疑是刁德谦风格转型期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Lot 1730

宋陵 无意义的选择?58 号(一组六件)

1990 年

纸本 水墨

89.5×68 cm(6)

发表:

《重现的镜子—宋陵 1985-2013》,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4年,第67页

展出
“重现的镜子—宋陵1985-2013”, 2014年7月26日至8月11日,今日美术馆,北京
“重现的镜子—宋陵1985-2013”, 2015年5月23日至6月2日,浙江美术馆,杭州


宋陵移民澳洲之时已经是具有成熟而独立的艺术家身份。他84年毕业于浙江省美术学院,参加了85新朝时期最重要的展览之一“85 新空间”, 还与宋陵和张培力、 耿建翌等人发起、成立了著名艺术社团 “池社”。1987年以后,轰轰烈烈的 “85新潮美术运动” 濒临谢幕,宋陵定居澳洲。在这里,他继续以独特的中国水墨形式,延续《无意义的选择?》系列组画的创作。《无意义的选择?58号》中,除了以“动物”形象有隐喻生命与死亡、易朽与永恒的观念被保留,对“水墨精神”的探索成为其在异国他乡进行创作的主要命题。将水墨置于全新的当代文化语境之中,尝试语言的质感和思想的密度在画面中达到契合共生,成为了宋陵至今仍在锻造的视觉语言。


陈文骥、谭平、王玉平则拥有非常相似的学院背景。陈文骥、谭平分别于1978年和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王玉平则于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80年代的央美的教学系统正处于一个轰轰烈烈的变革期,学院对60年代推行的现实主义绘画理念进行了全面反思,从强调社会现实、生活现实和群体现实,发展到关注人的精神现实、心理现实和个体现实,强调尊重艺术家的个性,以及允许多种艺术语言的自由选择。受益于这种转型,陈文骥、谭平、王玉平方才得以在纯化艺术语言的道理上耕研至今。



Lot 1728

陈文骥 涵九识

2009 年

布面 油画

115×200 cm

发表:

《陈文骥油画二十四年1986-2010》,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2010年,第148页至第149页,第156页至第157页

《以来陈文骥作品展 2008-2012》,何香凝美术馆、Aye画廊,深圳,2012年,第16页至第17页
《陈文骥》,Aye画廊,北京,第49页
展出
“09陈文骥作品展”,2009年10月31日至2009年12月30日,东站画廊,北京
“造型—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教师作品展”,2010年9月7日至2010年10月7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学院力量—中央美术学院当代造型艺术展”,2010月12月30日至2011年2月27日,时代美术馆,广州
“以来陈文骥作品展 2008-2012”,2012年4月22日至5月20日,何香凝美术馆,Aye画廊,深圳

陈文骥的自80年代中期开始转向以油画作为个人的创作媒介,其中经历了从具象写实方式到逐步进入到抽象视觉形态的表达领域,形成了当前的作品面貌。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独特而独立的异形造型,除了正方形之外还有各种不规则形状和圆形,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的文物器形,特别是陶器、铜器、玉器等,《涵九识》即使如此。陈文骥以极少主义的形式从之前的具象语言中抽离出纯粹的抽象形式,不仅凸显了抽象符号的张力和恢弘,同时也暗含了物像在限定空间内承载的运动、气象和宇宙观,从文化基因的角度来看,可谓 “一物一世界”的陈式演绎。


Lot 1727

谭平 无题

2016 年

布面 丙烯

160×200 cm

发表:

“秩序向”,2020年5月22日至6月14日,当代大家艺术馆,北京


谭平开启对“抽象”语言的最初探索是在1987年,这一年他完成了名为《抽象》的铜版画作品。此后,他逐渐抛开题材的限制,走向平面化的尝试。2003年之后,谭平的工作重点彻底转移至抽象艺术创作。在此前后他的画面上开始大量出现各种圆形线条和一系列圆形变体符号的复杂组合,开始以书写性的笔触和色彩直接画出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悟。在视觉形式上,这种感悟体现为对画面表达方式的全面调整,涂绘、叠加与覆盖行为的循环往复,成为这一阶段其油画创作的突出特征。2016年的《无题》即是以“覆盖”为主体创作方式的一件典型之作。艺术家通过色彩在画布上的层层覆盖,呈现出多种色彩叠加的效应,不仅表现出了色彩的区域和层次,还于平面上建立了空间感,为观者营造了一种视觉上的距离感和心理深度。至今,谭平依旧通过这种具有偶发性的绘画行为,揭示了绘画过程中有关“行动”、“动机”等诸多问题的讨论,也探讨着关于艺术本真的课题。



Lot 1729

王玉平 70后

2010 年

布面 综合材料

200×220 cm

发表:

《王玉平》,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10年,第68页至第69页

展出
“申玲、王玉平作品展”,2010年6月20日至7月1日,今日美术馆,北京
“市井浮世绘—王玉平作品(2005-2010)”,2011年12月24日至2012年2月5日,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王玉平—台北北京”,2013年3月2日至4月7日,诚品画廊,台北
来源
诚品画廊,台北
中国嘉德香港,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2019年3月30日,Lot 0731

王玉平成名甚早。他在1990年就举办了自己的第一个个人展览,1993年,又参加了中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油画),以一种独有的表现主义风格确立了自己在画坛的地位。王玉平早期作品多拥有一种象征主义的隐喻,以及一种内在的理想性。近年来,他逐步放弃了绘画对于宏大叙述亦或是美学语系的讨论,转向“以技论道”,凭借个人经验,直接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细节与感受。此后他在用色上愈加趋于明朗,色彩的变化是从提高颜色的亮度发展为近乎纯色的组合与对比,利用阔大的笔触,在厚涂的颜色中形成一种高调色与纯色的组合。创作于2010年的《70后》是他这种转变的集中见证。


第三个单元之艺术家名单为:刘晓辉、唐永祥、黄一山、汪一、张月薇
这个名单是对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的一个谨慎筛选,年龄层分布为目前市场最容易产生惊喜的70-90后。他们具有优秀的专业教育背景,均毕业于国内顶尖美院亦或欧美艺术学院系统,在良好的艺术造型基础的同时,又拥有最前沿的视觉经验积累与无国界化的宽广的眼界,这为他们较为顺利的进入核心的主流收藏视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中青年艺术家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席卷而来,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始。此时逢中国进入全球化体系的关键时期,以影视、通俗音乐和视频游戏在内的流行文化史无前例的大量涌入,加之新型信息和通讯技术爆炸性发展,塑造了一个较之以往截然不同的视觉文化世界,也影响了一代人的图像输入模式。这使得这代中青年艺术家肩负了至少一种全新的创作使命,即如何于目前当代文化的语境中,在已书写的全球艺术史之下另起炉灶,将一种杜绝潮流的个人主义表现提炼而出?刘晓辉、唐永祥、黄一山、汪一、张月薇即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们虽创作理念及切入点各异,但无不是彻底阻断了绘画对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问题的浸染,而是基于自身的体悟开启具有个人视角的艺术表述,并通过这些表述对艺术史、对当下进行反刍式的深刻内省。



Lot 1725

刘晓辉 海平面上

2013 年至2014 年

布面 油画

145×165 cm

发表:

《刘晓辉:西西弗之谜》,天线空间,2015年,第106页至第107页
展出
“刘晓辉:西西弗之谜”,2015年9月9日至10月6日,天线空间,上海


刘晓辉的创作一直是紧紧围绕其生活路径的。最早画面中“女性背影”的由来,就是受到了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的电影《秋刀鱼之味》中一个女性背影的镜头展启发而来。2015年艺术家的上海个展 “西西弗斯之谜”就集中呈现了这个系列的作品,至今围绕这个主题的创作仍在持续中。刘晓辉最大的特征是关注绘画语言本身,专注于形状与结构的变化;叙事、象征、概念等因素都不是他热衷探讨的方向。他称自己的创作是“非常理性的算式”,而以“女性背景”、石头、海平面为主题的《海平面上》便是他引以为傲的早期创作成果,也是其风格化的艺术语言成型时最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品。刘晓辉透过极尽简化的手法,努力剥除附着于主体形象上的一切叙事性,试图在整个绘画甚至图像的语言体系中,寻找构成元素本身、无限开放的意义所在。



Lot 1724

唐永祥 蓝色背景上有些头像

2013 年

布面 油画

200×300 cm

发表:

《唐永祥 2009-2017》,三川出版社,香港,第98页
展出
“唐永祥:唐永祥”,2014年1月11日至3月9日,魔金石画廊,北京

唐永祥认为绘画是一个体验与经历的过程,并善于通过重复叠加的绘画手段,重构底本图像,这与他的前辈谭平的创作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图像画面极具辨识度,优雅和谨慎中又暗含张力。《蓝色背景上有些头像》创作于2013年,是唐永祥艺术创作走向成熟期的第一张标志性作品。次年唐永祥在魔金石空间的首次同名个展上展出此作,200X300cm的巨幅令观者印象深刻,为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艺术家通过持续的层叠和错置,为不同的“形”建立起新的联结,将画中的主体抽离出原初语境,转入艺术家为其设定的新的逻辑之中。从而实现艺术家的最初理想:跟随本能,利用图、形、色建立了一个只属于自己和同频观者的特殊域场。



Lot 1721

黄一山 足球机

2012 年

布面 综合材料

171×200cm

发表:

《非格物—形而下的空间叙事》,北京,新氧艺O2art,2012年,第49页
展出
“非格物—形而下的空间叙事”,北京,2013年6月22日至7月28日,新氧艺O2art,北京
“在路上2013: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2014年1月18日至2月16日,关山月美术馆,深圳

黄一山对绘画本身意义的感知保持着持续性的敏感度,自2007年开始,他便一直在试图探讨绘画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命题——空间。大面积的背景墙壁是黄一山的作品中普遍存在的元素,他用看似“东拼西凑”的方式将作品中的空间和主体组合成一个个全新的整体,而后通过逐步趋向于抽象性和物料性的表达,构建起自己对具象空间表达方式的尝试。《足球机》即为极佳例证。砖红色的墙体和深灰色的地面经过了极为严谨的测算,和同为红色系的足球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平行视点,黄一山通过游走式的观看方法描绘了每个事物的细节。此外,精致的“工艺性”在他的整个创作体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采用“工匠”式的方法细细铺设画面的空间,在利用这种反绘画的绘画方式去探索绘画的边缘的同时,也利用体力劳作和智力觉悟的相互交替,寻求感知与现实的一个平衡点。



Lot 1722

汪一 猫头鹰

2019 年

布面 油画

200×200 cm

展出:

“出远门的人—汪一个展”,2019年4月21日至5月25日,Liang Project,上海


汪一擅长以柔和鲜明的色调描绘场景,画面通常呈现的既真实又抽象、既轻松愉快又超凡脱俗,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一种鲜明的象征主义气质。他在创作中拒绝写实主义,继承了浪漫主义对于梦境、想象和情绪的兴趣,对于精神性和神秘性的追求。《猫头鹰》的创作源于汪一2017年的一次旅行,画中的林子位于阿拉斯加的一个小镇。夜晚的幽暗伴随着极光,使得树木愈发的透明,艺术家站在高处俯视着,仿佛是枝头的猫头鹰。回来后,艺术家重读了《格林童话》,从中提炼并描绘出一个个由颜料的涂抹、流淌、交叠和晕染所构成的图像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白雪公主走入了这片林子——就在这个夜晚,她吐出了那只毒苹果。汪一的图像空间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蕴含着艺术家的情绪和感受的个人内心空间,而这个空间最终指向的是对于现代社会,特别是理性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否定,艺术家正是在这些空间中实现作为一个现代人的、独立的、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



Lot 1723

张月薇风之收集者

2015 年

布面 油画

209×180 cm、100×180 cm(2)

展出:

“记忆中的映射”,2015年,柏林画廊周,柏林


张月薇是这个板块最年轻的一位艺术家。她1990年生于北京,曾旅居肯尼亚、泰国,现生活、工作于伦敦。张月薇的绘画语言与创作体系根植于这样错综交织的个人经历。作为一名第三文化数字原生代,张月薇热衷观察科技、技术和地缘政治对人们生活和形态产生的副作用,并在作品中反映这些思考。“重复性”是她创作概念上的重要母题。《风之收集者》创作于2015年,艺术家将编码化的“V”字符号进行反复性的重复描绘,将它们看作“多个视角,无定论的远景”,借此探究在不断发展的数字时代中,人们如何被动地接收信息,同时当下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其中,绘画层理的交替便是对于数字媒体的叠映特质的呼应。张月薇通过对各类视觉符号的编排与它们本身多元化特征之间的碰撞,来呈现文化与地域的流动性,审视当代文化中不断被重写的特性、直面数字信息时代中的种种矛盾,最终促使人们反思自我与更广义的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部)

客户咨询:(86-10)8592 8288-3

结算服务:(86-10)8592 8288-4

媒体合作:(86-10)8592 8288-5

运输咨询:(86-10)8592 8288-9

网拍咨询:15010006220 / 15910807786转分机9

官方网站:www.cguardian.com

联系邮箱: mail@cguardian.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客户咨询:( 852 ) 2815 2269

联系邮箱: hkauction@cguardian.com.hk

联系地址:香港金钟道89号力宝中心一座5楼




各地区办事处联络



上海

电话:( 86-21 ) 5466 0508

邮箱:shoffice@cguardian.com


———


广州

电话:( 86-20 ) 3808 8589

邮箱:gzoffice@cguardian.com


———


南京

电话:( 86-25 ) 8670 2356

邮箱:njoffice@cguardian.com


———


杭州

电话:( 86-571 ) 8535 9925

邮箱:hzoffice@cguardian.com


———


台湾

电话:( 886 ) 2 2757 6228

邮箱:twoffice@cguardian.com.tw


———


日本

电话:( 81-3 ) 6206 6682

邮箱:jpoffice@cguardian.com


———


美国

电话:( 212 ) 308 8889 / ( 888 ) 799 8830

邮箱:usoffice@cguardian.com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