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此埃及学创立的200周年纪念之际,卢浮宫博物馆隆重推出《上下埃及的法老:古埃及史话中的非洲篇章——纳帕塔国王》一展,将目光聚焦在临近古埃及末期的第二十五王朝前后身上,这也是法国举办的第一个关于纳帕塔时期的展览。此次展览通过最直观的历史文物与艺术杰作,在最大程度上为参观者展示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还原了古埃及末期的历史文化与精神传统。
![]()
卢浮宫关于古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大展的海报
图源:卢浮宫博物馆官网
小编为大家邀请到了受邀参观的巴黎艺术自媒体人穆之,为大家拨开迷雾,发掘这座在古埃及末期的神秘非洲王国!
揭开纳帕塔王国面纱的关键性文物
在古埃及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有三十二个王朝,它经历了部落的崛起、外敌的入侵、混乱与饥荒后的多次统一与分裂,有过诸多辉煌时期。第二十五王朝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后一个混乱与分裂时期。
在各种现有的资料中,关于这个时期的历史记录并不多,也许人们总是习惯于看其辉煌,少关注其没落。这一次,卢浮宫把目光聚焦于此。透过展出的石制、金制、青铜制雕塑及碑刻等关键性文物,将碎片化的历史重新整合,发现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古埃及社会与文化。
![]()
皮耶炫耀武功的碑文
图源:网络
古埃及在非洲大地的北部很早就拥有辉煌的历史和文明,它的邻国通常不被人留意。沿着绵长的尼罗河两岸生活的其他民族,被称为努比亚人,他们是古老的库什王国的子民,今位于苏丹境内。库什地区长期以来被古埃及统治,为其进贡,但当古埃及王权衰落后,库什地区拥有了自己的国王。
约公元前730年,努比亚地区的库什国国王皮耶(Piankhy)从首都纳帕塔出发,十几年间先后夺取上埃及和下埃及,开启第二十五王朝,成为古埃及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国王。
公元前690年,皮耶的儿子塔哈尔卡(Taharqa)接任。成为埃及的法老后,开始了他长达50多年的统治,也让两地的文化与艺术、生活与风俗获得了交流与交融的机会。
努比亚人石刻碑
努比亚人石刻碑中的女性头戴帽子并插着一支羽毛,被绳索所捆绑。从石刻中呈现的整体形象,尤其是面部特征可让人确定,她是努比亚的俘虏。
![]()
努比亚人石刻碑,约公元前1295/1069年,硅质釉陶,发现地未知,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图源:卢浮宫博物馆
这样的碑刻通常会附在宫殿的两边,以此作为对大众的警示。石刻的存在向众人昭示着手下败将对埃及的臣服。对古埃及人来说,苏丹地区都是危险而混乱的,他们与埃及井然有序的完美世界形成鲜明对比。
Ousersatet石碑
该石碑被发现于阿玛哈(Amara)。这座城市可能建于第十九王朝,也是努比亚的所在地。这块石碑上有四个人形,从右往左看,最右边的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国王阿蒙霍特普二世,他面向左边,手里端着酒器,正要把酒献给他眼前的三位神灵:库努姆(Khnoum)、萨提特(Satet)和阿努凯特(Anuket)。
![]()
Ousersatet石碑,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二世(前1427/1401年),高118cm,宽75cm,厚13cm,发现于苏丹,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图源:卢浮宫博物馆
石碑右数的第二个形象是库努姆(Khnoum)。他原为尼罗河源头之神,是最早的埃及神灵之一,守护着国家的南部边界。
![]()
库努姆(Khnum)形象:公羊首人身
图源:网络
在库努姆(Khnoum)左边的两位分别是他的妻子萨提特(Satet)和女儿阿努凯特(Anuket)。妻子萨提特(Satet)是尼罗河洪水之神,女儿阿努凯特(Anuket)则是尼罗河的河流女神。
![]()
此为河流女神阿努凯特(Anuket),头戴高大羽毛头饰
图源:网络
在埃及,掌握了尼罗河的泛滥时期,就意味着掌握了谷物的种植与收成。当尼罗河进入每年的泛滥期时,当地的阿努凯特节就开始了。人们向河中抛散硬币、黄金、珠宝及其他珍贵礼物,以感谢女神提供的生命之水及所带来的财富。作为国王阿蒙霍特普二世,他既要守护领土安全,也要确保苏丹与埃及两地之间的物资流通,这也是他供奉这三位神灵的重要原因。
索莱布(Soleb)神庙中的阿蒙神
古埃及人崇尚神灵,拉神(Ra)和阿蒙神(Amon)是最重要的两位神灵。古埃及的宗教文化非常多元,在历史演化交融中,拉神有时候会和阿蒙神结合,就变成阿蒙-拉神(Amon-Ra)。
![]()
索莱布(Soleb)神庙中的阿蒙神,第十八王朝,高130cm,长206cm,被发现于苏丹,藏于柏林埃及博物馆,拍摄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图源:穆之
这个雕塑是索莱布(Soleb)神庙雕塑群里的其中一个。这只盘坐的公羊就是阿蒙神的代表,头顶着一个圆盘,象征着太阳——也就是拉神。圆盘前有一条眼镜蛇。公羊的胸前有一樽法老形象的人物。整座雕像朴素写实,整体性强,带有观念化、概念化、程式化的倾向,很好地体现了埃及人的神学观念,神秘又独特。
![]()
拉神(Ra)的众多形象之一,长着鹰首,顶着日盘。
图源:网络
索莱布神庙是为了纪念阿蒙霍特普三世国王执政三十年建立的,意喻阿蒙神保佑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同时也向世人宣称自己是神所认可的继承人,用以强调王位的正统性。这座公羊雕塑后被纳帕塔国王转移到更南部的博尔戈尔山里巨大的阿蒙神庙中。
![]()
阿蒙神(Amon)头顶两根平行羽饰、长着公羊头的斯芬克斯
图源:网络
塔哈尔卡与隼神
隼是赫蒙神(Heman)的形象代表,也是战神的一个著名的动物形态,所以该雕像的隼全身覆盖金箔,以示感谢和崇拜。塔哈尔卡跪在一只隼面前作供奉状,希冀得到神灵的保佑。据考证,容器内装的可能是酒。人物头部缠有布制头盔,这是纳帕塔统治者的特点。头巾的正面有一对竖立的眼镜蛇,作为古代皇家的象征,意在保护法老免受攻击。
![]()
塔哈尔卡与隼神,第二十五王朝,材质:木质,银,青铜,硬砂岩;高19.7cm,长26cm,拍摄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图源:穆之
谢佩努彼特二世的狮身人面像
谢佩努彼特二世(Shepenupet II)是第一个库什国王皮耶的女儿,也是塔哈尔卡和沙巴卡的姐姐。
她被描绘成一个长着女人头的狮身人面像,前腿被抓着Nemset器皿的手臂取代。Nesmset是一种用于饮酒的陶器,通常是金的:其盖子为公羊头,意喻阿蒙神的守护。
大约在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650年间,谢佩努彼特二世担任阿蒙神的女祭司,即阿蒙神的崇拜者,拥有着“阿蒙神之妻”的头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由王室的女性担任,这个职务不能由血亲继承,而是现任女祭司选择一位具有皇家血统的公主通过收养来维系。
![]()
谢佩努彼特二世的狮身人面像,黑色花岗岩,高46cm,宽83cm,藏于柏林埃及博物馆
图源:穆之
7个国王雕像(此次展出6个)
![]()
在Doukki Gel发现的一组雕像,纳帕塔时期的花岗岩,原件保存在科尔马考古博物馆(苏丹),照片上为复制件。
图源:穆之
![]()
在Dunkki Gel发现的一组雕像,纳帕塔时期,保存在苏丹科尔马考古博物馆的原件
图源:苏丹科尔马考古博物馆
在库什王国时期的首都科尔玛(Kerma)附近的Doukki Gel城出土了7个国王雕像的40块碎片,这些雕像在第二十六王朝的法老普萨美提克二世时期的一场战役中被砸碎。最高大的雕像是放在展厅前方的卡塔尔雕像,作为第二十五王朝最核心的法老,他的雕像气势磅礴,引人瞩目,棕色与金色的对比强烈,带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整座雕像闪闪夺目。
![]()
塔哈尔卡雕像,复制品,拍摄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图源:穆之
不同的雕像代表着不同的统治者。他们戴着不同的帽子,穿着不同的服饰,但在帽子上都有一对眼镜蛇,这彰显了眼镜蛇在古埃及人心中作为守护者的重要地位。从这7座雕像可以看出,努比亚人不仅不像外来邦族,反而更接近古埃及本土族人,很好地融合了两地的文化。
神秘的古埃及文字
古埃及人对神灵和动物的崇拜仿佛与生俱来,常常将神明的形象进行兽化,还会在自己创造的文字中频繁使用动物的形象。而相对应的动物,也成为了神祇的象征,得到人们的崇拜与敬畏,如最为世人所熟知的狮身人面像。
![]()
谢佩努彼特二世的盒子的底层有许多动物的形象,藏于法国卢浮宫埃及馆![]()
拉美西斯二世的石碑,文字体式可能会让人想到我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但本质是不一样的。
公元前1279/1213,多彩石灰岩,高30.6cm,宽20.6cm 藏于法国卢浮宫
图源:卢浮宫博物馆
古埃及的文字书写顺序不定,可以是从左到右,也可以从右到左,在一段文字的开端通常有人头或者动物的头,面部朝向的方向为阅读方向。法国历史考古学家商博良(Jean Franois Champollion)在19世纪破译古埃及文字,也开创了埃及学,从而让世人能更好地了解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变迁。大多数出土石碑上的古埃及文字都被称为“圣书体”,是古埃及语的正式书写体系。
Jean-Franois Champollion商博良
图源:网络
今年是埃及学创立的200周年,人们对古埃及文字有了更多的认识。通过一代代历史学家们持之以恒地努力,现已有了完整的古埃及文字的英文字母对照表。
![]()
古埃及字母与英文对照表
图源:网络
![]()
为纪念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出土221周年,谷歌艺术与文化在经过三年的研发后,推出了全球首个基于机器学习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数字翻译工具Fabricius。用户可以学习跟踪象形文字,理解、识别并修复它们。
图源:谷歌艺术与文化
仔细观察石碑,会发现有些字符是被框起来的。这些被框起来的则是国王的名字,因为古埃及人相信在字符外面画上一圈是对国王的保护。根据上面的对照表,再去看古埃及出土的各种碑文,是不是能看懂一些什么呢?
![]()
纪念塔哈尔卡24年阿皮斯下葬的石碑,石灰岩,高52.9cm, 宽27.3cm,来自孟菲斯的亚力山大港塞拉比尤姆神庙,藏于法国卢浮宫
图源:卢浮宫博物馆
古埃及的文化与考古发掘还在不断进行中,这段辉煌却被掩埋的过去有着诸多的神秘与诱惑,吸引着后世去发现与了解。文中提到的石刻与雕像不过是古埃及历史上非常渺小的一隅,还有更多,或深埋地下,或遗失在岁月中。古老的文明没有消失,只是黯淡而已,需要一些光,来把它们照亮。
资料|巴黎有意思穆之、卢浮宫博物馆、网络、谷歌艺术与文化、苏丹科尔马考古博物馆【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