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可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老百姓们对传统佳节的重视是相同的。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有很多,小编在此不作过多展开,只想与各位分享一些艺术中的“端午味儿”。
农历五月被称为“恶月”,五月初五更是“恶日”,那么该如何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降火消灾、驱邪避害呢?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保留节目外,悬挂节令画也是一种重要的仪式。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悬画月令”一篇记载:“端五,宜真人玉符,及宋元名笔端阳景、龙舟、艾虎、五毒之类。”从宋元以来就有不少端午节令画流传于世,一直延续到晚清至民国,包括吴昌硕、齐白石等许多近现代艺术大家都曾创作过端午节令绘画。此外,在陶瓷、漆器、民间艺术中均体现了端午节相关图像题材,尽显各个时代的习俗特点和审美意趣。话不多说,一起去丰富多彩的“端午景”中一饱眼福吧~
据清顾禄《清嘉录》记载:“五日,俗称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又簪艾叶、榴花,号为‘端五景。’”端午时节的“天中五瑞”通常指艾叶、菖蒲、石榴、蒜头、龙船花,它们的共性在于都具有强烈的气味,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又都是应季植物,随处可得。另外,蜀葵、栀子、百合等时令花卉也是“端午景”绘画中的常见品种。![]()
清 徐扬《端阳故事图册》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
南宋 李嵩《花篮图》
故宫博物院藏
在编织精巧的竹篮里,盛放着秋葵、栀子、百合、广玉兰、石榴等各种鲜花。
![]()
姚茫父《天中瑞应图》
贵州省博物馆藏
由姚茫父创作于1928年的《天中瑞应图》以清供的方式表现出瓶中石榴花与盆中兰草的怡人氛围,让端午节令题材也带有几分文人气。
咸口还是甜口?三角形还是长条形?各地的粽子在馅料、包法上都有着地方特色,但在绘画中,往往都以墨线缠绕绿色粽身的形象呈现。除了粽子,端午节还讲究食用“五黄”——咸鸭蛋、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以及樱桃、荔枝、枇杷等应季蔬果,这些端午节物既是盘中美馔,也是画中常客。清代徐扬《端阳故事图册》中的“裹角黍”画面还原了当时包粽子的场景。
提到赛龙舟,人们通常认为是纪念屈原的民俗活动。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之前就已出现,并逐渐从古代的祭祀性活动演变为民间重大的节庆娱乐活动。针对这一精彩刺激的水上竞技盛事,官方和民间都极为重视,此题材也在历朝历代的绘画、陶瓷中多有出现。![]()
![]()
此类器模仿织锦装裱之画作,始制于乾隆晚期,直至嘉靖年间续制于景德镇御窑。百子龙舟图围绕瓶身细绘,环瓶观赏,犹如织锦装裱之卷轴徐徐展开。随着暑气渐强,“五毒”横行,容易出现瘟疫。“五毒”通常指代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古人在注意驱邪避瘟的同时也将这类图案融入到生活用品与艺术创作中。“五毒”常见于荷包、香囊等随身佩戴物之上,也成为书画、瓷绘中的经典题材。此套活计为清宫旧藏,包括荷包、表套、扇套、镜子粉盒等。通体以金线、银线和五彩丝线绣五毒和“大吉”葫芦纹,有着以毒攻毒、驱邪免灾的寓意,实用性和装饰性兼具。此作款题:“小园花色尽堪夸。今岁端阳节在家。却笑老夫无处躲。人皆寻我画虾蟆。李复堂小册画本。”可见是齐白石临摹清代李鱓(号复堂)的作品。以上就是小编想分享给各位的“端午味儿”。至于该说“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只要是美好的祝福和祈愿,又有何不可呢?编辑:陈曦 校对:子毅
《中国收藏》杂志
还不赶紧订一套!
一本杂志,还有“试听”双重体验。《收藏夜话》音频及视频号背后故事,都将在杂志独家呈现。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中国收藏》带您踏上探寻传统文化的奇妙之旅,静静享受一顿下午茶。
一个月40元的投资,贵吗?一点也不贵。知识无价,独立的观点无价,带给您的精神财富更无价。
![]()
杂志每月1日出版 零售价40元
全年12期 订阅价480元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2-688 订阅热线11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