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邦瀚斯香港春拍 | 中国书画私人珍藏拍品精选

  • 邦瀚斯Bonhams
  • 2022年5月15日06时



玛希·吉拉特女士旧藏林风眠佳作

包括极为珍罕之巨幅杰作

《敦煌伎乐》



Lot 671

林风眠《敦煌伎乐》 

设色纸本 镜框

131.5 x 160cm

估价:2,800,000-3,800,000港元


“他的画就是诗,深沉或热烈的意境,悠扬或缠绵的气韵,粗犷或飘逸的线条,无声似有声的色墨交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统一的风格,多姿多彩的绘画语言,都是作者依据不同的感受和情意,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段,达到他所要表达的境界

——沈柔坚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极具创造力及影响力的一位大家,林风眠的一生,在融合中西的探索上,不断挑战与突破,直到生命的终点。


林风眠在上海南昌路居所中


本辑美国重要私人珍藏之林风眠佳作四幅,《诸雀和鸣》(拍卖编号668)、《村舍》(拍卖编号669)、《打渔杀家》(拍卖编号670)以及《敦煌伎乐》(拍卖编号671),完成于林风眠艺术创作的巅峰期,上世纪的四十至五十年代,都是画家千锤百炼、最为得心应手的题材。这四幅中,以《敦煌伎乐》最为令人震撼,在一三〇公分高、一六〇公分宽的画面上,画家极尽巧思地绘制了十位姿态各异、飘逸传神的敦煌乐人。在已知的风眠先生传世作品中,本幅不仅为公私收藏中人物最为众多的一幅,毫无疑问,也是目前释出市场最为硕大而精彩的杰作。


这四幅精美绝伦的林风眠作品,原属玛希·吉拉特女士(1916-1993)珍藏。吉拉特女士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毕业后搬到芝加哥工作。其先生一九四八年出任美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夫妇二人一九四八年二月自旧金山出发到上海,直至一九五五年九月方得以离沪,乘船经由香港返回美国。旅居上海的七年半时间,吉拉特女士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之余,学会了画画,甚至还学会了英国口音。

玛希·吉拉特女士


上世纪40-50年代,玛希·吉拉特女士于上海


上世纪40-50年代,玛希·吉拉特女士于上海参加宴会


五十年代中晚期,夫妇二人先后旅居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以及伊朗首都德黑兰,四幅林风眠作品也随之迁徙,二人贝鲁特居所墙上所悬挂的就是这幅《敦煌伎乐》。一九六一年,玛希·吉拉特女士回到美国华盛顿特区,定居于贝塞斯达,这四幅风眠先生的佳作也一直陪伴着她,《敦煌伎乐》成为吉拉特女士贝塞斯达家中起居室墙上的唯一装饰,直至她一九九三年辞世。此后,这四幅作品便由其胞妹及家人秘藏,今春方始释出。

贝鲁特居所墙上所挂《敦煌伎乐》

贝塞斯达居所墙上所挂《敦煌伎乐》


玛希·吉拉特女士与友人,背景为《敦煌伎乐》



敦煌伎乐——温婉绰约林家样”

弯眉细眼、纤细身姿,如果说林风眠笔下的仕女造型借鉴了西方马蒂斯、莫迪利阿尼的意味,那么女性温婉绰约、高洁飘逸的精神内核,则全然来自于东方。

早在一九二九年,林风眠《中国绘画新论》中提出,魏晋六朝和隋唐是中国绘画史上最盛的时代,这阶段绘画方法“多倾向于线条的描写,这时代的画风“因取材自然界的描写,作风纯系自由的,活泼的,含有个性的,人格化的表现


一九五二年,林风眠直接指出敦煌艺术之高妙,他在给潘其鎏的信中说:


......敦煌石室的壁画,那是东方最好的美术品,许多欧洲大画家理想中所追求而没有得到的东西,高更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我追求这东西好久了,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画起来真不容易。两线之间的平涂,中间色的度数,几乎是人手不能画出来的。

为追求这几乎人手不能画出来的作品,林风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行了反覆探索和尝试,本幅〈敦煌伎乐〉即为其一。在风眠先生中晚期的作品中,敦煌艺术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并贯穿其创作的始终。

画家取四张四十公分宽宣纸拼接,在一三〇公分高、一六〇公分宽的巨幅上绘制了十位女性伎乐人。左侧三位席地而坐,分持古琴、笛子、琵琶,余者分立其后,三两一组,或抚竖琴,或吹箫,或纵情舞蹈,裙带飘飘。丹凤眼、樱桃口,眉目低垂,嘴角微扬,延续了风眠仕女的典型特征。细细审视,每位乐女的肌肤颜色,冷暖深浅,皆不相同。视线随着画面流畅的线条游走,当焦点停留在乐女的手相时,更会发现兰花纤指,变幻万端。乐女宛如神女,驰然物外,超凡脱俗,观者如置身极乐,耳浴仙界妙音。


参考图1


这些形象,能在敦煌壁画中找到原型。如敦煌第八十五窟北壁东侧《思益梵天请问经变局部 · 舞乐》(参考图1),手相、饰物、乐器,皆可参考。除样式的借鉴,风眠更将重点放在颜色的运用。本幅大部分乐女的裙衫以赭为主基调,而领口、飘带、袖口处,则用深一色度的熟褐或紫,当需要表现薄纱的轻盈飘逸时,则罩浅一色度的黄或粉白。画面中心,一位背影仕女格外抢眼,她是唯一着蓝色冷调的乐人。而蓝褐的对比,亦可见于敦煌壁画,如二四九窟北壁《说法图》局部(参考图2)及三九〇窟《伎乐天》。画家既大胆,又克制,在冷暖并置,反覆平涂中,画面被赋予微妙、丰富的层次感,达致完美的平衡与和谐。


参考图2


在已知的传世作品中,林风眠以敦煌为题的创作仅有四件,《舞》(参考图3)、《舞蹈》、《伎乐》(参考图4)、《飞天》(参考图5),皆作于五十年代,现庋藏于上海中国画院。


参考图3

参考图4


参考图5


本幅以其尺幅之巨,布局之完美,画意之完整,加之品相保存之完好,足以令人重新审视画家五十年代的艺术探索与成就,无庸置疑,这幅作品也将成为画家传世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


戏曲系列——现代形式的探索


Lot 670

林风眠《打渔杀家》 

设色纸本 镜框

69 x 66cm

估价:1,200,000-1,800,000港元


五十年代初,林风眠在好友关良的带领下,成为上海大世界、天蟾舞台的常客。


他在一九五三年给学生潘其鎏的信中如是写道:


“新戏是分幕的,旧戏是分场的,分幕似乎只有空间的存在,而分场似乎有时间的绵延的观念,时间和空间的矛盾在旧戏里很容易得到解决,像毕加索有时解决物体都折叠在一个平面上一样。我用一种方法,就是看了旧戏之后,一场一场的故事人物,也一个一个把它折叠在画面上。我的目标不是求物、人体的质感而是求综合的连续感”。


经典剧目《打渔杀家》源自古典文学《水浒后传》,由“打渔讨税屈打杀家四幕组成,讲述梁山英雄阮小七不受朝廷招安,化名萧恩,携女桂英流落太湖,二人力抗当地恶霸丁子燮的故事。林风眠喜欢画戏,本幅创作中,萧恩戴草帽圈、大髯口,系香绸条,打裹腿,登洒鞋;桂英梳大头、线尾子,系腰巾,京剧中人物造型之细节一一交代,丝毫不苟。然而,最令林风眠着迷的,还是戏剧在分幕与分场时,经舞台重塑的时间与空间。

本幅《打渔杀家》,人物手臂展开,与双腿交互呈X型,从袖口延伸至脚底,从头顶垂挂至膝间的白色薄纱,轻盈飞舞,非常抢眼。这白色透光的弧形线条,仿佛行动轨迹一般,将“一场一场的故事人物,“一个一个折叠在画面上」,以寻求「综合的连续感。这与毕加索的立体派旨趣相似,在同一平面叠加不同角度的视觉碎片使其完整,观者无法判定上演的是哪一分幕,但也可以是任一分幕。

林风眠说:“这样画起来并不难看,我决定继续下去,在旧戏里有新鲜丰富的色彩,奇怪的动作。我喜欢那原始的脸谱,画了一共几十张了,很有趣,这样一画,作风根本改变得很厉害,总而言之,怪得会使许多朋友发呆,也许朋友会说我发狂了。


抒情与传神——林风眠的湖山梦忆


Lot 669

林风眠《村舍》

设色纸本 镜框

69 x 66.5cm

估价:600,000-800,000港元


“也许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山村里,对大自然的爱好,成为一种习惯,不管到什么地方去旅行,只要能从车窗中望见外面,不管怎样的景色,也许看来是最平淡的东西,在平原上几株树,几间小屋,一条河,铁路旁边的一沟水,水里有许多水草或荷叶,我永远不会感到厌倦。

一九六二年,林风眠撰于《文汇报》的一片文章《抒情 · 传神及其它》应是其风景画创作的最佳注脚。文中,通过具体的作品《秋鹜》,风眠回忆了他居住杭州时,常去西湖散步,饱看风晴雨雾的苏堤美景。虽未立刻作画,但美景刻入脑海,多年后,偶然想起杜甫诗句“渚清沙白鸟飞回”,方挥笔而就,成此佳作。

由此可知,相较于对景写生,林风眠更倾向于“饱看卧游、“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方式,将细碎的自然景象进行概括和提炼,突出特定对象的特性,达到传神的境地。本幅《村舍》,画中主体的房屋,突出了飞扬的屋脊和檐角;远山及平原,分用不同色度的青绿调和;树木以大胆的蓝、黄叠加;屋顶上方,淡淡的纯白色块,似为晨雾,又似炊烟。所绘是杭州西湖?山城重庆?还是故乡梅县?抑或是行旅途中偶然得见的江南景致?不论何地,这一份归田园居的闲适、宁静与满足,流溢其中,不可替代。


Lot 668

林风眠《诸雀合鸣》

设色纸本 镜框

58 x 69cm

估价:500,000-700,000港元


即便是常写的禽鸟题材,林风眠在本幅《诸雀和鸣》中,明显加入了与众不同的巧思。在未及四平尺的画面上,画家以拟人的妙笔描绘出二十二只麻雀,三三两两、五五七七随意栖息于树枝上,像极了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麻雀们有凝神者,有倾听者,有背身眯眼者,有跃跃欲试者、有两两倚偎者,也有怡然自适者......在水墨酣畅淋漓的、灰与白的交响中,大片大片看似不经意的鹅黄色树影,凭空为画面增添了无限的温柔与浪漫。



欧万光伉俪旧藏黄君璧佳作三幅


欧万光先生 (1919-2010) 与夫人Lilly Hee Au(1920-2021) 乃土生土长之夏威夷人士。欧先生经营商业及房地产开发,并曾担任自由银行与阿罗哈航空公司董事会成员。其夫人笃志教育,曾任夏威夷著名教育协会PLT(成立于一九一〇年)主席。夫妇二人多次到访台湾,这三幅精美的黄君璧作品,乃六十年代中期访台时得自画家亲赠,并于家中珍藏近六十载。

Lot 656

黄君璧《观瀑图》

设色纸本 镜框

119 x 58cm

估价:150,000-250,000港元


Lot 657

黄君璧《秋壑鸣泉图》

设色纸本 镜框 一九六五年作

50.8 x 101.6cm

估价:180,000-250,000港元


Lot 658

黄君璧《故园春色》

设色纸本 镜框 一九六五年作

50.8 x 88cm

估价:100,000-150,000港元



戈敏贞女士珍藏中国书画


戈敏贞女士(b.1923)生于镇江,一九四八随夫婿杨锦谷(1921-1973)举家由上海移居香港。杨氏以经营纺织纱厂为业,太太戈敏贞则醉心艺术,与居港书画名家如梁伯誉、董作宾、林大庸、林清霓、冯康侯、王商一等交游。戈氏学画颇具天分,其写意花卉笔墨淡雅,敷色清丽,殊为可观。


戈敏贞女士于甲骨文似情有独钟,所藏以董作宾写赠居其四,其中〈甲骨文渔歌子〉(拍品编号603)具其上款。


Lot 603

董作宾 甲骨文《渔歌子》

水墨纸本 镜框 一九五九年作

76 x 22.5cm

估价:20,000-30,000港元


Lot 604

董作宾《殷帝辛世卜辞》

水墨纸本 立轴 一九五七年作

141 x 27cm

估价:30,000-50,000港元



Lot 605

林大庸《春供图》

设色纸本 镜框 一九七〇年作

156 x 55.5cm

估价:8,000-12,000港元


林大庸,名镛,别署一馆主。广东潮汕人。善画,尤工花鸟,赋色构图、韵味隽永。写人物、山水、走兽亦工。林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活跃于香港画坛,一九五七年与岑学吕、曾克耑、曾石希、王世昭等合办“十朋书画联展,一时盛况空前,引为佳话。林氏亦精鉴赏,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编辑《中国历代名画选集》于香港出版。


Lot 607

林墉、汤小铭、王玉珏、林丰俗、方楚雄《九九艳阳天》

设色纸本 镜框 一九九七年作

61 x 65.5cm

估价:5,000-8,000港元


其他亮点拍品


Lot 730

乾隆《游平山堂即景杂咏》

水墨手绘龙纹纸本 立轴

185cm x 91cm

估价:400,000-600,000港元

来源:美国私人珍藏


来源

香港邦瀚斯,《中国书画》,2016年5月29日,拍品编号129

香港私人珍藏,购于上述拍卖


本幅书法于2000年3月30日至2003年2月28日期间借藏于美国加州史丹福大学康特艺术中心。


请横屏观看

Lot 731

刘松年(款)《深山隐居图》

设色绢本 手卷

32 x 191.5cm

估价:100,000-200,000港元

来源:香港私人珍藏,上世纪七十年代购于京都。


据藏印,此卷经袁芳瑛(1814-1859)收藏。袁芳瑛,字挹群、号漱六,室名卧雪楼。湖南湘潭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咸丰四年(1854)官苏州知府,越三年任松江知府。嗜藏书,与朱学勤、丁日昌并称咸丰三大藏书家,叶昌炽载「袁漱六藏书之富,恬裕、皕宋、海源三家皆不能及」。辑有《历代名人诗抄》、《卧雪庐书目》、《卧雪庐全集》等。


订阅邦瀚斯微信和视频号,了解更多邦瀚斯拍卖信息。



香港邦瀚斯


“中国书画



拍卖时间

2022年6月2日


查询

邦瀚斯中国书画部

cp.hk@bonhams.com

+852 2918 4321



台北邦瀚斯

胡瑞

bobbie.hu@bonhams.com


上海邦瀚斯

汪洁

wang.jie@bonhams.com


北京邦瀚斯

张玮

vivian.zhang@bonhams.com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