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想了解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史?你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

  • 收藏拍卖杂志
  • 2022年4月19日06时



人物画历来是中国绘画的重要主体之一,仕女画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从两晋时期开始,一直到近现代,各个时期都有大家出现。从一脉相承的古典工笔画法到清末民初流传进来的“写实主义”西洋肖像画,对女性的刻画描写,从古至今,贯穿始终。女性画像的演变史也是女性意识的变化史。


佚名 《仙女乘鸾图》页 宋绢本设色横26.2厘米,纵25.3厘米 
图源:故宫博物院 

喻兰《仕女清娱图》册 清 纸本设色 每开纵17厘米,横22.7厘米

图源:故宫博物院


傅抱石 《桃花仕女图》轴近现代 纸本设色纵55厘米,横63厘米
图源:故宫博物院

关紫兰 《自画像》侧面 1940年 素描纸本 款识艺术家钤印(右下)
图源:苏富比

近几年,关于女性主义的讨论越来越多,女性艺术家的创作日益活跃,即将展出的威尼斯双年展,公布的213位参展艺术家中,有90%都是女性艺术家,连策展人和两位终身成就金狮奖得主都是女性,“她时代”强势来临。在这样的当下,重新审视这本2019年出版的《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图文并茂地阐述了从1920年以来的中国女性创作之路,堪称中国现当代女性艺术史的重量级著作此次我们邀请到了本书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玳玫为我们讲述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图源:网络



01


文学史转向艺术史的研究,

成就了一个展览和一本书



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的学术主持和主要策展人正是姚玳玫。该展览把过去近100年来的76位女性艺术家的150多张画像作品分阶段、分类型地加以梳理和展示,勾画出在这一特定时间节点中女性的精神面貌和心路历程。这个展览的时间亦是这本书把时间定格在2010年的重要原因。


本次展览部分作品展示

图源:网络


正是在这一展览的基础上,经过近十年不断地修补与完善,结出了《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下简称为《自我画像》)这一丰硕果实。全书30万字,向世人首次公布了许多20世纪珍贵的文献史料,是国内罕见的、独特的以女性自我画像为切入点,考察1920-2010年女性艺术创作发展演变的艺术史研究

图源:方所文化


这一研究方向的种子在她求学时就已萌芽。虽然她此前一直研究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因为她自述,“我一直关注女性问题。身为女性,我与她们有共同的经验。不论对文学文本或者对艺术文本,我都关注女性的存在,她们怎么被叙述,她们怎么叙述自己。”所以在选择博士论文研究课题时,她以海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对象,考察近代以来“女性”如何被想象、被塑造、被叙述,经由“女性”的被叙述从而考察近代中国城市“现代”渐变历程的博士论文《想像女性:海派小说的叙事(1892-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下简称为《想象女性》)构成了央美展览的研究基石。


《良友画报》封面人物关紫兰 45期1930年3月
图源:网络


她发现海派小说以“文学作品、相关图像和媒体编排等相结合,形成一种立体的多面的综合性叙述,这种做法使得文学叙事获得一次飞跃”,由此契机,她开始关注各种图像上的“女性”形象,如月份牌广告女郎、封面女郎、早期女性肖像摄影等等。相关的研究也成为了《文化演绎中的图像:中国近现代文学、美术个案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下简称为《文化演绎中的图像》)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


图源:网络

杭穉英作品,20世纪40年代,纸上水彩,49.5x33.5cm
供图:震旦博物馆


《文化演绎中的图像》共三章,涉及中国近现代文学和美术的11个个案。其中第一章《图像中的女性形象》中的一些内容,与《自我画像》相关。正是有这些前期的研究,促使她形成‘自我画像’的思路。从不同时代、不同的艺术画像和雕塑中,她看到了一代代知识女性处理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方式和路径,以自我画像为线索将近百年的中国现代女性艺术创作串联起来,从中能读出一部20世纪风云变幻的中国历史,一代代知识女性既为时代所裹挟,又仍有自己的坚持和顾盼的艺术履历和精神足迹。从女性形象研究的角度来说,《想象女性》到《文化演绎中的图像》,再到《自我画像》是一脉相承的。


丘堤 《男孩肖像》 45×37cm钤印堤

图源:中国嘉德


方君璧《肖像》纸本彩墨41×30cmFantchunpi 君璧(右下)有印鉴

图源:中国嘉德


关紫兰《少女》 1930 油画画布款识紫兰(左下)
图源:苏富比


关紫兰《弹曼陀铃琴的女子》 1940年 水粉纸本 款识紫兰 艺术家钤印(右下)

图源:苏富比



02


自画像是女性自我观看的方式



姚玳玫在研究过程中意识到,镜子的使用让人们在认识自己的同时也推动了艺术表达的发展,自画像正受惠于这一发明。对着镜子,艺术家摹写从镜中看到的那个自己。自画像以绘画方式对“我是谁”、“我怎么样”、“我为何”等作叙述和表达。它也成为了女性观看自我的一种方式,因此与五四前后个人主义时代的自我张扬相呼应,拓展出一片新天地来。

书的部分内页

图源:方所文化


1920年,美术专科学校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有机会接受美术科班教育的西画专业的女性,肖像成为她们的训练绘画技能的重要方式。1929年,有三十多位女子的近百件作品参加了民国时期教育部举办的首届美术展览会,潘玉良、蔡威廉、方君璧等,多数以肖像或自画像参展,显示了早期女性绘画的特点和实绩。正是有1920年的起步才有1929年的实绩。所以本书以1920年为阐述的时间上限。


1929年7月《妇女》杂志(第十五卷第七号)“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特辑号” 对潘玉良、蔡威廉等的作品做介绍和评价
图源:跨界经纬


五四前后,文化界崇尚美术的“写实主义”。“写实”不止代表一种追求绘画逼真效果的技术,更是成为了一种具有“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新文化。自我摹写的写实训练方式不仅让女性绘画者获得了表达的技能,同时也催生了她们的自我意识。自画像表达正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在数百年间构成艺术表达的历史链条。《自我画像》一书对此种现象做出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书的部分内页

图源:方所文化

说到自画像,大家自然而然联想到肖像画,那为何书中专开一章介绍雕塑呢?姚玳玫认为,雕塑在媒材和三维造型处理上与架上绘画不同,但它同样具有自我塑像的功能。20世纪中国女雕塑家的作品与绘画方面的自我画像,有其内在精神的一致性。雕塑的自我表达有着绘画所达不到的细节深度。

书的部分内页

图源:方所文化


在她看来,自我画像不只是狭义上的,指绘画中的自画像,更是广义上的,指艺术家运用相关媒材所进行的一种自我摹写。它蕴含艺术家的自我形象和自我叙述意向,是艺术家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种方式。“自我画像”的样式和媒材的不断扩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女性艺术的走向成熟。

方君璧 《挥毫一瞬》 1954年 纸本彩墨60×68.5cm

图源:中国嘉德


喻红《观涛》布面油画 150厘米×200厘米 2016
图源:雅昌艺术网


03


专业性、普及性价值并存



在同名展览结束之后的10年间,姚玳玫在对这个选题作拓展和深化的时候就发现,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当代美术叙事形式已明显发生变化,装置艺术盛行,架上绘画或具象雕塑在某种程度上已让位于综合装置创作,女性艺术也不例外。所以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1920-2010这段时间是中国女性艺术“自我画像”的黄金时段,《自我画像》一书依然保持2010考察性艺术时间下限


红《怀旧的肖像(自画像)》布面油画 1989年 12.5×97厘米

图源:中国嘉德


林天苗 《玩具》 2015

图源:雅昌艺术网

林天苗《失与得》 2014

图源:雅昌艺术网


写这本书时,姚玳玫严格按照学术研究的方式来做注重第一手材料和对新材料的发掘,用史料实证方法,使阐述言之有据,篇章结构和行文逻辑严谨,以个案解读和史实串联两条叙事链条并驾齐驱,加之带有温情的女性主义视角的叙述态度,使得本书具有跨学科的特征。



不管是女性主义者、历史爱好者、艺术专业的学生等不同群体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不论是作为初阶版,还是进阶版艺术鉴藏普及读物,都很适合。艺术是共通的,文字和画面都能传达出细腻的感情。艺术图像的精美,语言的鲜活、生动、流畅、明白,不故作高深,不搬弄生硬的学术术语,使得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强,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好读物。

《自我画像》的扉页
图源:网络

历史的浪潮不断滚滚向前,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创作脚步从未停下。过去近100年来的76位女性艺术家的170多张面孔都被定格在了《自我画像》一书中。她们值得被看见,她们的声音值得被倾听。快翻开书本去一探究竟吧~







编辑|张诗溦
资料|姚玳玫、方所文化、雅昌艺术、跨界经纬、苏富比、中国嘉德、网络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往期精选

·

·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

·

·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