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同源」是中國書畫的熱門術語,一般指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道:「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是因人類先祖對於自然的觀察,用圖形或用文字進行記載,籍此將先人智慧累世傳承。
虎在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中注釋:山獸之君。從虍,虎足象人足。象形。凡虎之屬皆從虎。虝,古文虎。即虎為山林的百獸中君王。字形採用「虍」作邊旁,虎足像似人足。象形。所有與虎相關的字,都採用「虎」作邊旁。虝,是古文寫法的 「虎」。
▼滑動欣賞歷代各類書體字形 「虎」之表現
虎是尊貴至高權力的象徵。坊間傳說「王」字來自於老虎前額上的斑紋,秦朝之前的最高統治者都以「王」自稱,故自古以來虎是高貴、勇猛的象徵,自然少不了描繪虎的紋飾與畫作。
有國寶司母戊鼎(後母戊鼎)為證,虎紋為鼎體主要紋飾,在鼎耳、腹顯虎全身、首、正面與側面等形象,以大口、獠牙凸顯威懾力量,令人畏懼。
<雙虎噬人頭> 國家博物館藏司母戊鼎(後母戊鼎)鼎耳局部
敦煌莫高窟有自西元4世紀至14世紀的文化藝術積澱,因其壁畫與彩塑藝術的宏富輝煌、內容的包羅萬象,有「世界藝術畫廊」、「牆壁上的博物館」等美譽。老虎在此形象各異,既有早期人類征服自然的生活化壁畫,也有宗教色彩《薩埵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壁畫。
<山林射獵圖>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直至明清時期,繪畫中的老虎逐漸臉譜化,淪為山水畫中的配角,畫家基本沒有在現實中對虎寫生,而是通過畫譜與想像進行描繪。
明代 壽峰 <畫虎>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 阿爾粺 <威虎圖> 故宮博物院藏
虎是喚起民族精神的符號。自19世紀至今,因科技與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藝術家們有很多與老虎親密接觸機會,有大風堂創辦人張善孖與張大千昆仲曾在蘇州網師園養虎,朝夕相對,愛虎成癡為時人稱頌。
張善孖 <一品富貴> 2017年秋季拍賣丨Lot 310
張善孖 <山君教子> 2013年春季拍賣丨Lot 390
張善孖筆下猛虎,既不失虎的威猛,同時結構準確又富有人性,含有一種溫情。林語堂曾贊:「凡一肌一脊、一肩一爪,無不精力磅礴,精純逼真。」
張善孖與家人在蘇州網師園
張大千(左)張善孖(右)於蘇州網師園
嶺南「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高劍父既是同盟會成員,積極參與孫中山領導下的革命戰爭;又是求創新,提倡寫生的水墨藝術家。這幅畫作於1938年,正值二戰爆發,中日激戰甚酣。畫中老虎作仰天咆哮之狀,聲響徹天;其四肢舒展,身姿挺拔,眼珠極具立體感與通透感,炯炯有神且目光堅定。藝術家通過此畫鼓舞民族士氣,誓把侵略者打敗驅趕之意。
高劍父 <虎嘯山林> 2015年春季拍賣丨Lot 415
虎是傳遞自然生命活力的使者。趙少昂做為高奇峰之高徒,早、中期畫風受師門影響尤深,勾線、著色灑脫工致,此幅中年之作亦具此類特徵。題材繼承嶺南畫派擅長刻畫動物之傳統,對老虎之勇猛神態捕捉細緻生動,畫面極富真實感,這當歸於畫家平素對自然物象之悉心體察,複將其納諸筆下之緣故。
趙少昂 <虎嘯圖> 2013年中國重要藝術專場丨Lot 21
方楚雄是當代畫壇知名花鳥畫家、美術教育家,在花鳥畫創作及教學領域都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他以中國文化傳統為基礎,在突破傳統筆墨範式的實踐中,不斷挖掘平凡景物中的美。此幅作品就是方氏盛年的典型作品,在廣闊的山林之中,兩隻老虎動作溫柔親暱,低頭細語像極熱戀中的愛侶。以此顯示出人類與動物皆是自然的一份子,應當滿懷善念與感恩,和諧共處於同一方天地之間。
方楚雄 <情意綿綿> 2022年春季拍賣作品
最後想以方楚雄先生的話作為總結:「我深深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對傳統藝術充滿著熱愛與自信。繼承傳統,面對現實,是當代畫家所面對的課題。表現天地生靈,感受生命,讚美生命,不斷創作出既有民族文化底蘊又有時代精神和個人風格的作品,是我一生不懈的追求和永恆的使命。」
保利香港拍賣十周年徵集進行中,誠邀閣下與我們香港專家團隊及全球地區代表聯繫,以進行免費的市場諮詢與估值服務,彰顯您非凡的收藏價值。
有關委託服務查詢,請聯絡:
趙小姐(Gigi)
電話:+852 2303 9805
Email: fcpc@polyauction.com.hk
誠邀閣下前來體驗保利香港拍賣「線上估值服務」,過程簡單快捷!我們的專家團隊將為您提供保密、免費的市場諮詢與估值服務。
點擊以下二維碼,開啟保利香港「拍賣估值申請」網頁
版權所有2022保利香港拍賣
文章转发自保利香港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