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于:耳朵里的博物馆
(ID:erduolidebowuguan)
作者:朵朵编辑部
任何事物都有生命,书籍也不例外。
尤其是古籍,它可以代表历史发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纸张会在虫蛀、鼠咬、污垢、霉烂、水湿等情况下,变得残缺不全。
为了不让历史流失,古籍修复师这一职业便应运而生了。趁着周末,小编要向大家介绍这群人,和这部纪录片——《古书复活记》。
这是一部比较冷门的,目前在豆瓣上不到100人看过,但90%的人给出了满分,它向我们讲述了一群给古籍“治病”的医生。
它让你相信,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总有一些行业并不是用速度和效率来衡量的。
修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这是一所看不见针管,闻不到消毒水的医院,最年轻的病人,也经历过一两百年的风雨。手术台是常见的办公桌,这里的‘医生’不救人,而是为古籍续命。”
纪录片《古书复活记》中的这句话,道尽了古籍修复师的使命。
修复古书,本是一项和时间赛跑的浩大工程。
不管是善本还是竹简,抑或是戏曲抄本,都是祖先留下的珍贵文献。让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得以传承,是古籍修复师存在的意义。
据《齐民要术》记载,书籍修复的方法,至少在一千五百年前便就已经出现了。
《古书复活记》这部纪录片,便是把古籍的修复技艺和修复师这个职业,一起带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了解历史文化传承背后的英雄故事。
这部纪录片采访、跟拍了数十位国内一线古籍保护工作者,他们有的人让残损的古书复活,有的人让遗失的书籍回归,还有的人数年如一日地研究,只为精进修复古书的技艺。
在他们的眼里,古籍是有生命的,心怀敬畏,全力抢救,才是真谛!
所以,纪录片拍出了很多细节,比如精细的修复技艺体现。
在修复古籍残页时,需要小心翼翼地揭开纸张,经过时间的浸染,已经脆得像点心皮一样的书页,每一个动作都需要保持全神贯注。
补上纸张也是一个技术活,不仅下手要“稳、准、狠”,还要选好纸张,有“以旧补旧”的效果。
竹简的修复也是如此精细。
出土的竹简价值连城,但想要看清竹简上的字,就必须清洗掉淤泥。如果处理不当,损伤到竹简表面,就会给历史留下不可逆转的遗憾。
除了这些修复的细节,纪录片中,还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修复工作,如深入藏地,去寻找传说中的书卷,充满惊喜,亦充满艰辛。
还有那些在民间被收藏着的珍品,如画像、戏曲抄本等,都是古人智慧文明的体现。
修复,是一场心怀敬畏的征途
“每一位修复师的心中,都有一把尺子,尺子的刻度,是微妙且独特的个人经验。”
除去专业的技术,还要有慎重的态度、极致的耐心,以及恒古的情怀,汇聚一起,便成了独一无二的古籍修复师。
在时光的蚕食下,竹简会失去本来的样貌。如原本长23厘米,宽5毫米,厚2毫米的竹简,不经过处理,放在自然环境中保存,最后会变得如“牙签”一般。
在其他环境中,也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让人无法肯定其本来样子。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则变成了一堆如“泥巴”一样的东西。
尽管大家也不能确定这就是竹简,也并未擅自清理。等专家组确定这就是传说中的竹简后,才松下一口气。
如果没有严谨的态度,那这最为宝贵的东西,将会被清理掉。
所以,每一次修复,都需要慎重的对待,从清理、剥离、扫描再到修复,每一步都需要仔细核对、推敲,再小心翼翼地动手。
细心和耐心,也是修复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因为稍微的不仔细,就极易让之前的努力都失去意义。
纪录片中,曾是皇家藏书的《事文类聚》,经年的侵蚀后,如今已变得糟朽,书叶很脆。
“保存不当的古籍,时常会受到虫蛀、受潮或霉菌的侵害。”
久而久之,成为残缺的样子。
所以,在修复过程中,修复师的每一个动作的力度和分寸,都需要拿捏得恰到好处。
就像爱因斯坦所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唯有热爱,才能带着满腔情怀,秉承匠人精神,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已经在国家图书馆工作46年的修复师杜伟生,就是这样一个带着敬畏之心,藏着烂漫情怀的人。
已到退休年纪的他,依然寻求着修复用纸的突破。
因为已传承千年的造纸技艺,在每个朝代,均会有些不同。所以不同时期的古籍,在修复时所用的纸张也是不同的。
合适的修复用纸,则能更大程度复原破损的古籍。
杜伟生找到一所纸坊,与纸坊主人一起,花费了两年的时间,通过古纸制造工艺,最终找到了适合修复唐代典籍的纸张。
修复既是如此,每一道工序,不能马虎,每一种用料,不能大意。
这场征途,从不容易。
修复,是一种历史的再现
古籍,记载着当时人们的思想,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知道古人是如何齐家、治国,又是如何生活。
所以,修复古籍,既是历史的再现。
如在竹简的修复中,通过修复师精细的操作和化学用品的作用,弯曲的竹简慢慢舒展,上面的字迹也逐渐呈现。
古籍,记载着当时人们的思想,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知道古人是如何齐家、治国,又是如何生活。
这本就是令人惊叹的一幕,但竹简上的字更让人惊喜,这是一篇属于《论语》的文章,名为《智道》。
在现有的《论语》中,并没有记录这一篇。
这是多么伟大的一次发现啊!
历史在时光的打磨中,虽然已经变得模糊,但古籍带来的重现,总是会让它的某个地方,熠熠生辉,让人心激荡。
难怪有网友戏称,《论语》的这番更新,等了足足2000年。
如果没有修复师的“起死回生”,这将会成为永远沉睡的“秘密”。
不只深埋在地下的文物古籍,遗落在民间的它们,也需要修复。
在天津王守仁家里,收藏着历经明清两个朝代的十三幅祖先画像,被视为珍宝的它们,还是因为年岁的久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破损。
修复师为它们带来了生机,它们也带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被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征献部。
从这些文物古籍文献的身上看历史,和小说、电视剧中的历史完全不同。
这样的历史,是没有任何加工色彩的,它把自己最真实的样子展示出来,让我们更客观地去看待历史。
所以,《古书复活记》这部纪录片开播以来,好评不断。
趁着周末,小伙伴们不妨一起看看~
往期精选
·
·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
·
·
文章转发自收藏拍卖杂志,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