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 13:00 A厅
识别二维码浏览专场电子图录
点击链接:2021西泠秋拍 | 西湖风吹柳 明清转捩人: 恽寿平罕见转折风格山水册
本册虽无署纪年,然所钤“寿平”、“正叔”两枚自用印较为少见,今博物馆所藏之书画中,与此组对印完全相符者仅有两例,且都为三十五岁前后:一为《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收录的上海博物馆所藏作于1666年(34岁)的《吉祥杵图》花卉扇页,另一则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作于1668年(36岁)的《富春山图》。
作于1664 年(32 岁)与王翚合作的《山水册》(十选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始有飘逸柳枝画法。
作于1667 年(35 岁)的《仿宋元山水册》(十选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用笔比本拍品相对质朴,留有更多晚明面貌。水边芦苇、雨后云山、吴镇山石都可与本拍品三开呼应。
观此册凡八页,分绘石崖湍流、烟村茅舍、风柳芦滩、浮峦暖翠、云山墨戏、岸汀疏石等山水景致,虽自题仿江参、王绂、惠崇、黄公望、米友仁、吴镇、赵原、柯九思诸家笔意,但各页画风较为统一,参元人笔法而多出己意,可谓脱略形迹,随意涉趣。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册中,画家以简率逸笔摹绘山石林屋,而勾画柳条芦苇、汀岸泊舟辄极为精谨。于幽纤细微处力经营,这似乎成为了日后南田山水画的一大重要特色,同时反映出此期恽寿平开始关注以惠崇、赵令穰为典范的的江南小景山水,并对此图式和意向表现出格外的偏好。从惠、赵作品中携取和借鉴的 “风柳芦滩”、“沙汀烟树”、“陂湖凫雁”等题材和图式,后来以不同的画法和变貌化现于恽寿平的小景山水画中,成为其标立于“四王”之外的清丽画风和高逸画格的重要心象符号之一。
据文献,恽寿平36岁春月到达杭州,是年几乎都在杭州、绍兴一带,且遍临黄公望等江南山水。本册所绘春柳一开之飘逸,无疑超过左右年份的一切存世作品,或可猜想,这正是春日西湖之柳。
出版著录书影及内页
此卷书法王铎呈现出的主要以中锋为主,在圆转中回锋转折,注意含蓄;同时又参入折锋,以增劲健之势,足证此一时期王铎多参“米体”。正如王庄为在《孟津书法述略》一文中,将此卷定为王铎早年所书代表,并言“叶藏一卷,全是米法,排奡跌宕,非他人所能”。
(局部)
▲2021西泠秋拍
1398
王铎(1592~1652)大字书法册
绫本册页(共四十四页)
说明:张伯驹、常书鸿、王伯敏、寿崇德鉴藏并题跋。常书鸿题签。
尺寸不一(册页尺寸:42×25cm)
▲2021西泠秋拍
1393
米万钟(1570~1628)巨幅草书登华山千尺诗
绫本镜片
293×79cm
▲2021西泠秋拍
1394
张瑞图(1570~1641)草书杜甫诗
绫本镜片
说明:罗惇题签,存民国裱。
此轴书杜甫五言诗,款署“瑞图”,钤有“张瑞图印”白文,“大学士章”朱文二印。从款印“大学士章”可推知其创作大致年代,明天启六年(1626)七月,礼部侍郎张瑞图晋升为东阁大学士,时年五十七,故此书应为天启六年(1626)后所作。
张瑞图天启和崇祯年间书风大不相同。天启年间下笔果断,气势豪迈。崇祯年间平和缓慢,富有浓厚的禅意色彩。纵观此轴,点画凌厉迅疾,字形奇崛方峭,笔势绵延流若,可推测此轴应书于天启六年(1626)至崇祯元年(1628)之间。纪年为天启七年(1627),二玄社出版的《杜甫饮中八仙歌》,与本作相对照,两件作品有许多字都极为相似,如“水”、“日”、“瑞”等字,可作为左证。
张瑞图天启年间的存世作品多为卷册,大幅立轴较少见。
168×51.5cm
张瑞图天启七年(1627 年)作《杜甫饮中八仙歌卷》,载1989 年二玄社《张瑞图集》与本拍品同为天启六年后(1626 是年晋升东阁大学士),但崇祯风格(约1628 年)前的作品这一时期张瑞图的风格夸张奔放,然大多书于册页手卷之上,绝少有立轴存世,本拍品为其典范。
▲2021西泠秋拍
1368
乾隆帝(1711~1799)御笔用金粟山藏经纸 临王羲之游目帖
纸本镜片
1748年
说明:郭济川旧藏。
本拍品所用纸张为金粟山藏经纸,纸上有“金粟山藏经纸”朱文印。
王羲之《游目帖》摹本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入内府,乾隆得此帖后称其笔法圆劲入神,如游龙天矫,非勾摹家所能仿佛,与《快雪时晴帖》“难为伯仲”,故多次题跋钤印并刻入《三希堂法帖》,著录于《石渠宝笈》中。
此件乾隆临游目帖所用纸张为金粟山藏经纸,书于1748年夏,是原本入藏的第二年,正逢其对此贴爱不释手之时。用笔沉着、圆润秀慧,在对临对写间,实为罕见之珍品。
《游目帖》为王羲之写给友人益州刺史周抚的信件。全帖共十一行一百零二字。在信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蜀地山水奇景的向往之情,期盼能早日登汶领、峨眉山观赏美景,认为这是不朽之盛事。《游目帖》摹本明初为郑济所得,邀方孝孺为其作跋。1402年靖难之役后,方孝孺被诛十族,郑家为避祸,删去方跋。后郑济之侄郑柏找到原文重跋于后。明末归徐守和所有,并重新装裱。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入清内府后,收入石渠宝笈,刻入《三希堂法帖》。后赐于恭亲王,又再传给恭亲王次子载滢。后流入日本为广岛的安达万藏收藏,惜1945年毁于广岛原子弹爆炸。
58.5×30cm
(左)《清代帝后玺印谱》所采原大印鉴
(右)本拍品所采印鉴
▲2021西泠秋拍
1401
文征明(1470~1559) 高峰林壑图
设色绢本 立轴
104.5×41.5cm
▲
1403
孙克弘(1533~1611)杏花玉楼图
设色纸本立轴
191×98cm
▲2021西泠秋拍
1405
周之冕(1521~?)荷塘双鳬图
设色纸本立轴
说明:朱积诚旧藏并题签。
136.5×55cm
▲2021西泠秋拍
1404
陈淳(1483~1544)紫辛夷图
设色绢本立轴
说明:吴湖帆题签。钱镜塘旧藏。
本标的不包括轴头。
121×58cm
▲2021西泠秋拍
1410
龚贤(1618~1689)山林茆居图
水墨绢本立轴
出版:1. 《扬州八怪》P6,大阪市立美术馆,1969年。
2. 《常乐庵搜集——中国文人画展》P27,大和文华馆,1979年。
展览:3.《扬州八怪》,大阪市立美术馆,1969年4月至5月。
4. “常乐庵搜集——中国文人画展”,大和文华馆,1979年5月至6月。
说明:咸丰年间景其浚鉴藏,萧平题签。配日本木盒。
龚贤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他的“黑龚”作品。本幅即为其“黑龚”时期创作。他的山水画多取材于南京一带真山真水。正如本幅所见,以高度的笔墨技巧,创造出“奇而安”的丘壑,营造的正面山体雄壮险峻,显示出自然造物之崇高伟力却又依然引人入胜。画树为典型的“晴林”,由“今卧起但徐徐”也可加以左证。龚贤使用留白来表现空间、光影、质感的方法被无数画家奉为创作秘要。由点到染是七遍,自诩前无古人。
萧平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龚贤研究集》为研究龚贤的重要著作,本幅亦幸得萧先生题签肯定。
152.5×47.5cm
出版物书影
▲2021西泠秋拍
1409
祁豸佳(1594~1683后)溪山幽亭图
水墨绫本立轴
1666年作
出版:1. 《南宗名画苑》第二十辑,审美书院,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
2. 《东洋美术大观》第十一集,审美书院,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
3. 《对外史料美术大观》第一辑图137,藤木博英社,大正七年(1918年)。
4. 《世界美术全集》第二十三卷P69,平凡社,昭和六年(1931年)。
著录:5. 《中国绘画史》第七卷,喜仁龙编,罗讷尔出版公司,1958年。
6. 《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P265,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
7. 《美术研究》第269期P38,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美术部,1970年。
8. 《美术纵横》第一辑P267,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1982年。
9. 《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第二卷P8,中西书局,2012年。
说明:罗清题签。森琴石、铁翁祖门木盒题签。小曾根荣鉴藏并木盒题跋。角田孤峰木盒题跋。
119.5×43.5cm
部分出版物书影
木盒内众家题跋及拍品外形
▲2021西泠秋拍
1463
黄鼎(1660~1730)为杨晋作临沈周庐山高图
设色纸本立轴
1694年作
说明:同门师兄杨晋上款。
存世黄鼎早年作品并不多见,本品绘于1694年,时年三十四岁,为致敬沈周《庐山高》(现藏台北故宫)而作,当是其早期尺幅最大的巨制之一。本幅自题“对临启南先生笔法”,因而尺寸接近原作,但用笔则接近于黄鼎同期摹习的王蒙风格的作品。
在黄鼎早年的临古之中,似乎非常偏爱此对印章。除本拍品外,包括1693年为赫奕临本,1694 为赫奕作《秋山不老图》等,都选用此对印文。
《庐山高》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丰碑之作,开启了北宋雄伟巨幛图式与文人笔墨交融的先河。黄鼎馆于索额图长子索芬(?~1703)家中时,曾亲见其所收藏的沈周《庐山高》原作,并进行多次临仿。传世的黄鼎《临沈周庐山高图》,除本拍品外尚存两幅,一为1693年版,早于本拍品一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本上款人“澹翁”为郝奕,曾从黄鼎学画。因是为弟子所作示范,这一版的《庐山高图》在细节方面更忠于原作,用笔也相对细谨。在两本作成十余年后,有另本《庐山高图》传世,现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清华1707年的版本中,他刻意把构图拉长,以强调主峰的巍峨,用淡墨反复渲染以增加山石厚重感,完全一派本家面目。三幅《庐山高图》,无疑展现黄鼎风格变化的的轨迹。是黄鼎对于高难度名作的反复演绎,在艺术追求上不断挑战自我的缩影,凸显出他血战古人的决心。
(左)沈周《庐山高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黄鼎1693 年为赫奕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右)黄鼎1707 年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上款人“子老同砚道长兄”应为王翚大弟子杨晋。杨晋字子鹤,在王翚弟子中年纪最长,备受同门师弟们尊崇。“同砚”即同学之意,杨晋年纪较黄鼎长十六岁,符合黄鼎“同砚道长兄”之称。再者王翚诸弟子中,字子某只杨晋一人,且此时杨晋正在王翚进京绘制《康熙南巡图》的团队中,甚至可能与黄鼎同客于索芬(沈周《庐山高》收藏者)家中。
200×94cm
▲2021西泠秋拍
1464
吕焕成(1630~1705后)高士雅集图
设色绢本立轴
1699年作
出版:1. 《中国古代绘画价值汇考》上P210,辽海出版社,2002年。
2. 《瀚海十周年纪念》P232,文物出版社,2004年。
说明:文物商店旧藏。
晚明的建筑高梁阔厅,诞生了王铎、傅山等一批适合悬挂厅堂的大幅书作,本件同样可视为明末清初大户人家悬厅的产物。从内容上看,它似乎描绘了该院落的全貌盛景;从形制上看,既可能悬挂正厅中堂,也可能作为进门的屏风。
192×138cm
出版物书影
▲2021西泠秋拍
1461
王原祁(1642~1715)烟峦竹亭图
设色纸本立轴
1707年作
85×45cm
溪畔修竹,是成熟时期王原祁的典型画法。上图为上海博物馆藏王原祁《仿古山水册》中的《秋亭春色》,修竹画法如出一辙。
▲2021西泠秋拍
1483
华嵒(1682~1756)草庐琴趣图
水墨纸本立轴
1756年作
说明:陆树声、陆树彰鉴藏。
134.5×62.5cm
▲2021西泠秋拍
1411
龚贤(1618~1689)雪后寒林图
水墨纸本立轴
说明:萧平题跋。
画心:52.5×22.5cm题跋:53.5×22.5cm
▲2021西泠秋拍
1474
沈铨(1682~1762后)瑞兽图
设色绢本镜片
1760年作
170×95.5cm
▲2021西泠秋拍
1450
温日观(?~1291后)墨葡萄
水墨纸本立轴
出版:1. 《早川家御所藏品入札》图二,东京美术俱乐部,大正十二年(1923年)。
2. 《水果与蔬菜——东亚蔬果图的谱系(フルーツ&ベジタブルズ—东アジア蔬果図の系谱)》P39,泉屋博古馆,2018年。
展览:
3. “早川家御所藏品入札”,东京美术俱乐部,1923年5月。
4. “水果与蔬菜——东亚蔬果图的谱系”,泉屋博古馆,2018年11月至12月。
说明:狩野晴川木盒题字。附狩野晴川鉴定手稿。狩野晴川(1796~1846),江户后期的画家。号晴川院,斋号会心斋。狩野伊川院荣信的儿子,木挽町狩野家第九代。
63×36.5cm
高居翰藏温日观《葡萄图轴》
出版物书影
▲2021西泠秋拍
1449
月江正印禅师(1268~1351)等行书禅语
纸本立轴
1323年作
64.5×27cm
出版:《禅林墨迹拾遗》中国篇,禅林墨迹刊行会,昭和五十二年(1977年)。
说明:月江正印禅师,其在佛教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日佛教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他曾是宁波阿育王山之广利禅寺五十八代方丈,乃临济宗第十九世,为元代禅宗代表人物,被誉为当时的禅宗巨匠。
月江正印禅师于元贞元年(1295)说法于常州路(江苏)碧云寺,未久,迁至松江(江苏)淀山禅寺,又转至同州之南禅寺。至治二年(1322)至湖州(浙江)何山宣化禅寺。天历二年(1329)住同州之道场山护圣万寿禅寺。元统元年(1333)住持四明(浙江)阿育王山之广利禅寺。其时,元帝闻师道誉,赐号“佛心普鉴”。
本件作品作于1324年,为月江禅师出任何山寺住持时期所作,故落款“何山正印”。月江正印的书法现存日本东京博物馆、根津美术馆等,均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
本件第一段书者为空中假禅师,南宋处州(今浙江丽水)人,俗姓叶。柳贯《空中禅师塔铭》云:“空中,以假号也”(《丽水县志》),故亦有人称其空中以假禅师。《续指月录》云:“至元丙子夏,援笔书偈……书毕坐化”。历史上“至元丙子”有1276、1281、1336三个年份。又《续指月录·临济宗》载“天目中峰明本,杭州断崖了义禅师,大觉布衲祖雍禅师,处州空中假禅师,以上四人,天目妙嗣”。即为临济宗四位禅师均为高峰原妙禅师(1238~1295)法嗣。故可推出空中假禅师卒年为1336年。
本段书于“至治三年”即1323年。空中假禅师栖白云山,宋濂曾撰《白云禅师塔铭》,僧名本《崇福寺碑》云:“众请出世住白云法会禅剎”中“白云”为法会寺,旧名福林,在白云山,空中假禅师即为此处主持。与月江正印禅师一样均为临济宗高僧,都曾有四方禅衲“闻风来赴,屦满户外”的感召力。故从“书于白云堆里”来看,印证为空中假禅师所书。空中假为临济宗高僧,其书法,甚罕。
《禅林墨迹》是日本早期出版权威至今的僧人墨迹画册,本件出版于《禅林墨迹拾遗》中国篇,禅林墨迹刊行会,昭和五十二年(1977 年)。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月江正印标准件
▲2021西泠秋拍
1419
朱之蕃[明]题赞云山张翁像
设色绢本立轴
著录:1.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二册P387,皖2-02,文物出版社,1993年。
2.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六P2812,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3.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五P2250,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年。
说明:天启年间朱之蕃题诗堂。
朱之蕃题跋之时,为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钦命朝鲜使任上。
画中张翁头戴“墙外有重墙”的东坡巾,素面冷色道服加暖色里,交领右衽,两侧开衩、直摆,大袖展宽袖,直缀,领缘、袖口、底边处有宽缘边。衣身上下通裁,衣身两边的侧缝缀内摆。腰部束有大带,大带主要用于深衣、道服等文化礼仪性较强的服饰上,材质颜色大多与衣相同,带身,即围腰部分,长度与腰身相等;垂带分两条,一端缝缀于带身,一端自然下垂。带身和垂带均饰有缘边。此为典型的明代儒流贤士的穿搭风格。张翁坐具使用了典型的黑剔犀工艺,作为当时能使用剔犀家具与完整兽皮椅披之人,非富即贵。
本幅与之后程序化作品不同,未入窠臼但有了完备的经验技术。更非学徒代笔。既保持了元代王绎《写像秘诀》的方法,又有西方造型写实的影子。上承宋代白描传统,在发挥了线的造型因素中,将「面」的造型因素与「线」结合在一起。《张翁像》是明代容像处于黄金时期的艺术结晶,代表了中国人物肖像画的一个里程碑。
画心:143×83.5cm诗堂:83×41cm
朱之蕃题诗堂
著录书影
▲2021西泠秋拍
1252
刘 珏(1410 ~ 1472) 和沈恒吉诗 美人帖
纸本 镜片
36.5×20.5cm
出版 :1.《 图说朱省斋读画记》图版,牛津出版社,2022 年。
著录 :2.《 书画随笔》P112、144-145,星洲世界书局,1958年。
3. 《省斋读画记》P90,大公书局,1959 年。
4. 《省斋读画记》P90,一书斋书局,1960 年代。
5. 《书画随笔》P169、205,国家图书馆。
说明:明末清初朱之赤、朱省斋旧藏。
刘珏作品流传绝少,并且其诗牍用纸为暗花“秋菊”笺纸,雅致之极。
刘珏此笺可清晰看到暗花“秋菊”
刘珏是沈周最重要的导师之一。本件为刘珏借沈同斋(即沈周父亲沈恒吉)之韵作诗。在刘珏《清白轩图》(台北故宫藏)上,有沈恒吉题诗,与本件刘珏《漫兴诗》同韵、同主题。这无疑是刘家与沈家关系中新发现的重要史料,也是由名画《清白轩图》延伸的吴门画派重要文献。
刘珏与沈恒吉、沈贞吉、沈周以及祝颢等一批明前期的文人有着姻亲、师承和同僚的关系。他与内阁首辅徐有贞、画家夏昶和隐士文人杜琼均有交往,得益于官员和文士的双重身份,将官绅与隐士、文化家族达成的共同趣味,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推动了这一趣味下吴门画派的兴起。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白轩图》(局部)上沈澄、沈恒吉、沈周三代人的题诗,与本件刘珏《漫兴诗》同韵、同主题。
吴宽、王鏊曾双双为刘珏《完庵集》作序,付梓后,由祝允明作赞。祝允明祖父祝颢撰写的《刘完庵墓志铭》和祝允明的《刘先生祠赞》,都对刘珏推崇备至,高度评价了刘珏为官之清廉。刘珏本人也以“清白轩”命名自己的住处,辞官致仕后号“完庵”以期保全名节。
祝允明为刘珏作祠赞
▲2021西泠秋拍
1254
祝允明(1460 ~ 1526) 罕见南京任上用宋纸本书 卢廷玉像赞
纸本 镜片
1522 年作
51×29cm
出版 :1.《 图说朱省斋读画记》图版,牛津出版社,2022 年。
著录 :2.《 书画随笔》P112、144-145,星洲世界书局,1958年。
3. 《书画随笔》P169、205,国家图书馆。
说明:毛怀、金德鉴、朱省斋等旧藏。
此作用宋纸书写,十分珍罕。
嘉靖元年1522 年,祝允明任应天府通判,在南京任上不到一年即辞官,因此祝允明署“应天府通判”款仅此一年任上时期,所存极罕。已知署“应天府通判”款的作品,都可见严谨庄严的书风。
祝允明在“诸体兼善”、“有明第一”书家形象之下,其明中期文学家的内核不应被埋没。此本《行书卢廷玉像赞》作为祝氏新发现的完整文章作品,意义重大。在这样一篇应用文像赞中,祝允明不仅以“于我乎……于我乎”力追古奥的句式彰显他作为“古文辞”运动的主要倡导者的文学追求,更在其严谨精修的行楷书风之上表达其浪漫主义文风,此作兼祝氏文学与书法双绝,可称珍贵。
义门卢君(卢廷玉)墓志铭(都穆撰铭)
像赞人物卢廷玉即吴中乡贤卢珪,家居葑门塘。祝书中“吴公有文”即指礼部尚书吴宽曾亲自为卢廷玉作《葑门塘改造二桥记》以记其事迹善举,可见卢廷玉其时名声之斐然。
吴宽《葑门塘改造二桥记》载卢廷玉事迹,西泠本祝允明《卢廷玉像赞》人物概述援引于此。明钱谷《吴都文萃续集》卷三十五。
王鏊《姑苏志》卷十九桥梁载 “金泾桥”即“卢家桥”,文中标注此条为吴宽记载
文书双绝之外,祝允明对于《卢廷玉像赞》的重视程度于书写所用纸墨以及格式可见一斑。此作以宋纸写就,透过纸幅仍依稀可见背面公文字迹。佳纸之余,其所用古墨精良,墨笔行文之中色泽通透、浓淡呼应。
面对如此高规格的书写用具,无怪乎祝氏会选用严肃工整的书体以示匹配。而从此作“平阙式”的整体格式以及“孝皇有诏”保留抬头等诸多细节中不仅体现时代特征,更表达出祝氏严格恪守书写格式,一丝不苟完成此作的认真态度。纸精墨妙、文佳书绝,是距今五百年前祝允明对待得意之作力求完美的证明。
是年春二月,祝允明又得览赵孟俯所书《圆觉经》并敬书一过,也可见本作书体之起源。
▲2021西泠秋拍
1260
莫是龙(1537~1587)怀仰帖
纸本手卷
说明:金望乔等鉴藏。
98.5×18cm
拍品外形
▲2021西泠秋拍
1263
吴伟业(1609~1671)夏山帖
纸本横披
出版:《简社》第二辑22-23,简社杂志社,2015年。
说明:信札中提及自己因为姻党纠纷等苦于舟车奔走,即使在年终岁尾,仍然不得安稳,漂泊在三泖之间。并提及近来自家小园稍有改进,稍得荒落之致,并希望闲时兰老、揆老等人来家中小叙。又提到自己“本具尘外之想”,但是因为妻子,未能有此想法。并发誓来年游遍浙东西山水,但是诗酒之缘只能与诸位共享。信中提及揆老应为王揆。
王揆(1619~1696),字端士,一字芝廛,清太仓人。王时敏次子,王原祁之父。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康熙中荐鸿博不就。工诗,与黄与坚等并称“娄东十子”。魏公或为魏象枢。魏象枢(1617~1687),字环极,一作环溪,号庸斋,又号寒送,蔚州(今河北省蔚县)人。崇祯十五年举人,顺治三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以清廉直谏名动一时,治学主张经世致用,属理学派。工书法,尤长于行书。有《寒松堂集》十二卷。澹老应为卢澹岩。
75.5×16.5cm
本拍品外形
(局部)
▲2021西泠秋拍
1268
林时亮(1598~1683)、林道荣(1639~1708)、林丰高(1634~1709)等明代福州地区遗民称水轩诸名流联句唱和卷
绢本手卷
展览 :“崛起之路——中国近现代对外交往文物展”,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出版于展览图录第3-5页)
说明:本标的不包括轴头贴片。
本拍品为罕见明末流亡日本遗民书法长卷。
卷首为明末敬义斋主人沈自彰隶书引首,其次为称水轩联句。联句内容为林道荣抄写刘东阁、顾长卿、何倩甫、林上珍、林丰高、刘道昌、宗澄、高春忠、宗茂、林时亮等人创作联句。再次为顾长卿、林时亮、何倩甫、林上珍、刘东阁、梅应寀、宗茂、林丰高、刘道昌、继光、高春忠、大胡国矩、沈自彰、黄公溥等人题跋并题诗,诗中都提及此“称水轩”。在每人每段诗词的落款中不乏明遗民和远祖某某的说法,由此可知这些人皆对于满清入关表示不满,但是只能用这种书面写就的方式去表达心中的郁结。
在顾长卿题跋中说明了“称水轩”名字由来,“文翻澥之澜,学穷洙泗之宗,既渺于彭蠡,亦矌乎潇湘,冰崖雪岸,每与翠微而互映”,所以“主眷称水,赠号名义兼得。揣主之意,欲洁其心而宏其量”“虽使昏明浩荡,注之而不滥尾闾”。
深究这些作者的身份属性,实均为明代流亡日本的遗民,在诸多古籍中均有记载。时间大约为万历四十六年(1618)即日本元和四年到1623年前后甚至之后来到长崎。从15世纪中期即明宣德年间开始,我国东南沿海居民因为从事与日本的海上贸易,逐渐移居到日本九州岛地区。如鹿儿岛、五岛列岛、长崎、平户等地。明崇祯八年(1635),即日本宽永十二年五月,德川幕府发布第三次锁国令,规定中国、荷兰等外国船舶只能就近入长崎港。此后渡日唐人都先到达长崎。
长崎唐人在异国形成了自己的社会,秉持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宗教信仰,所以这个社会在整体上是团结和谐、互相合作的。另一方面因为出生地和语言习俗的不同,也因为德川幕府会根据不同出身地的来舶船只而区分对口贸易的不同需要,因此长崎唐人结成了三大群体: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出身者(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福建福州府(福州地区,含福州、福清县、长乐县、连江县等);福建泉州府与漳州府(闽南地区)出身者。
本卷即为福州府地区诸位名流因会于称水轩,以此为雅会而作此,实为方志之重要材料。
750×34cm
拍品外形
▲2021西泠秋拍
1274
魏象枢(1617~1687)为卫周祚作龙门帖
绫本镜片
1672年作
著录:1.《寒松堂全集》卷之七P4,魏象枢撰,清康熙刻本。
2.《寒松堂全集》卷之七P46、47,中华书局,1991年。
说明:卫周祚上款。
本拍品为魏象枢康熙十一年(1672)为同乡前辈好友卫周祚践行所作。
卫周祚备受顺治、康熙两任皇帝赏识,顺治年间已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刑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正一品加一级,位极人臣。康熙八年(1669)三月,卫周祚因病回原籍调理。
康熙十一年(1672)即魏象枢作此《龙门帖》之年,康熙谕吏部请卫周祚重新出山任职:“原任大学士卫周祚品行端方,清慎素着,曩以引疾请告,回籍调理。今阁务殷繁,赞理需人,着即召取,驰驿来京,人阁办事”。卫周祚又入朝辅理政务,改内国史院大学士为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因此魏象枢诗中有“宠眷为酬天下望,清操真荷两朝知”之句,对同乡卫氏极尽赞美之情。此年春日魏象枢正丁忧在家,因此有送行之诗流传于世。
41.5×35.5cm
著录书影
▲2021西泠秋拍
1282
周亮工(1612~1672)狂喜帖
纸本镜片(一帧二页)
说明:存原信封题字“通家弟周亮工拜。”一页。
此信或为周亮工回致其子侄之师,因身处患难,故其来时未曾接待,深表歉意。现在与其另约时间,望其赴宴。另外感谢其所赠书扇诗文。
27×12cm27×9cm
1399
徐观(1418~1469)隶书后千字文
纸本册页(共三十三页)
1462年作
说明:鲍康旧藏并题签。
本册书于天顺六年1462年,写于明早期刻书时所用棉纸之上。徐观书法极为罕见,此册隶书厚重严整,圆融劲健,可称近年市场明早期隶书册的孤本。
在有明一代的隶书中,明初的朱芾、宋克、沈度,明中的文彭、陈淳等,皆是得古法者。徐观正处在前一波的隶书风潮年代,与沈粲、沈度等人交好,是研究明代隶书的重要范本。
同时,松江书家在明初占有重要地位,徐观亦是其中一位。在“崇古”思潮下,他们对书体和书风的探索,为后来松江书家的书学观念和思想提供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铺垫。
题耑:25.5×24.5cm画心:24×13.5cm×32
(局部)
▲2021西泠秋拍
1424
董其昌(1555~1636)楷书洛神赋
纸本册页(共十六页)
1625年作
著录:1. 《古缘萃禄》卷五,清邵松年著,清光绪石印本。
2. 《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P101,徐邦达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3. 《董其昌年谱》P167,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
说明:杨庆麟、蔡之定鉴藏。杨庆麟题跋。
画心:26.5×13.5cm×1426.5×9cm题跋:26.5×4.5cm26.5×13.5cm
部分著录书影
《古缘萃禄》卷五著录书影
(局部)
▲2021西泠秋拍br>
1301
成亲王(1752~1823)随乾隆帝至避暑山庄诗稿卷
纸本手卷
1785、1787、1788年作
诗文著录:《诒晋斋集》卷二,清道光二十八刻本。
说明:载铨、载铿、顾麟士鉴藏。
诗稿中提及“乙巳随驾”、“丁未随驾”、“戊申随驾”,又提及密云、蓟州,可知此诗稿为随皇帝去热河行宫避暑之时所作。另有提到“七旬有五仍乘马”,说明此人七十五岁仍然骑马启程,可知作者跟随的皇帝为乾隆帝,时间为1785年。在《清通鉴》中提及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五月丙寅(即五月十八),帝以秋狝木兰自圆明园启銮。另有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五月甲戌(即五月初八),帝秋狝木兰自圆明园启銮。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五月庚辰(即五月十九),帝以秋狝木兰自圆明园启銮。
本卷由载铨、载铿旧藏。载铨曾专门修《诒晋斋集》并题序,称修书此事为“嗣王袭封后首举是事,不可再待”,可知载铨对于成亲王永瑆作品之重视。而载铿为乾隆帝玄孙,永瑆生三子,次子绵懿过继给乾隆帝皇三子循郡王永璋为嗣。绵懿次子奕经封二等辅国将军,因事被革。奕经即载铿生父。故该卷自载铨到载铿,流传有绪。
143×30cm72.5×30.5cm87×30.5cm
诗文著录:《诒晋斋集》卷二,清道光二十八刻本
▲2021西泠秋拍
1302
阮元(1764~1849)、翁方纲(1733~1818)咏古剑柄拓本
纸本横披
出版:《金石齐寿——金石家书画铭刻特集》P198-199,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
说明:此古剑柄拓本有阮元、翁方纲题跋考释,蔡之定观款。俞子才旧藏。
据阮氏题跋可知剑柄为阮元门生陈均(号受笙)得自陕西,阮氏题跋中对古剑镡腊之名制论之颇详。
121×39.5cm
出版物书影
▲2021西泠秋拍
1490
郑板桥(1693~1765)早年致堂弟郑墨家书卷
纸本手卷
1735年作
出版:1. 《书法导报》第七版,书法导报社。
2. 《海外文摘》总第778期,海外文摘编辑部。
主要诗文著录:3. 《清代名人 郑板桥家书》P13-14,中央书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4. 《处世家书两百封》P151-152,上海杂志公司,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5 . 《郑板桥集》P5-,中华书局,1962年。
6. 《郑板桥集》P4-6,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
7. 《郑板桥全集》P179-180,齐鲁书社,1985年。
8. 《历代明贤处世家书》P113-114,三环出版社,1991年。
9. 《春在堂尺牍四种 郑板桥家书》P2,广文书局,1994年。
10. 《清代十大名人家书》P8-9,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1. 《板桥家书》P7-8,大连出版社,1996年。
12. 《郑板桥文集》P3-4,巴蜀书社,1997年。
13. 《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第57辑P522-523,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
14. 《传世名著百部·郑板桥家书》P106-107,蓝天出版社,1999年。
15. 《板桥家书》P28-2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
16. 《郑板桥集》P175-176,岳麓书社,2002年。
17. 《郑板桥家书》P34-35,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
18. 《扬州八怪全书》第1卷P393-394,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
19. 《郑板桥集》P168,三晋出版社,2008年。
20. 《中华传世家训》P379-380,中国书店,2010年。
21. 《郑板桥年谱》P43,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
22. 《郑板桥年谱编释》P276-277,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
说明:郑板桥堂弟郑墨上款。黄芳、李鸿章等鉴藏。萧平题签。附箫平在央视书画频道专题《石涛与扬州八怪》鉴赏此拍品视频。
此卷书于雍正十三年(1735),为板桥写寄其堂弟郑墨之作。此时郑板桥仅四十二岁,正在镇江焦山读书,为第二年的朝廷会试做准备。期间受学生许既白的邀请,游历了他曾开馆教书的江村。游后有感,作文以记之,并书寄其弟。除了交流学习制艺心得外,文末还言及要劝导子弟不要做刻峭孤峭之学,而是要做利于科名、有益于富贵寿考之学。
在家书的历史上,这亦是名篇。郑板桥早年对科名利禄之喜爱于此文尽显,这与其晚年对功名的蔑视态度大相径庭。
引首:92.5×25.5cm画心:105.5×25cm
(局部)
▲2021西泠秋拍
1321
沈宗敬(1669~1735)、王顼龄(1642~1725)、王日藻(1623~1700)、朱轩(1620~1690)、王九龄(1643~1708)等二十四家 为吕老祝七十寿书画合璧屏风十二曲
设色泥金纸本屏风(十二屏二十四帧)
说明:王顼龄是著名诗人,在康熙时贵为宰相,雍正赐“朝堂元老”,所存墨迹不多。王日藻同样官位尚书,可知上款“吕老”七十寿,声望级别颇高。
屏风共计十二曲二十四帧,单幅尺存均可作独立作品观,蔚为大观。
69.5×45cm×24
拍品外形
(局部)
弘旿题跋
▲2021西泠秋拍
1323
弘旿(?~1811)、翁方纲(1733~1818)、铁保(1752~1824)、余集(1738~1823)、吴锡麒(1746~1818)、李宗瀚(1770~1832)等题, 朱本(1761~1819)画为送别董洵作 秋山行色题咏卷
洒金纸本·水墨纸本手卷
1798年作
著录:1. 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五十二,清刻本。
2. 《翁方纲年谱》P364,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
著录书影
说明:篆刻家董洵上款。
王廷侯题引首。弘旿、翁方纲、铁保、余集、周厚辕、李宗瀚、吴锡麒、尤维熊题跋。
陈剑秋旧藏。
此卷为朱本、弘旿、翁方纲、铁保、余集等人送董洵南归的志别书画卷。
卷中送别的场景以及诗词内容都表达了对好友董洵的依依惜别之情。
董洵曾任四川宝县主簿,有能吏之名。因个性傲慢,得罪上司后去职。此后携琴书游历名山大川,途中与巴慰祖结为知己,后落拓京师,以笔砚篆刻为生。
董洵客居京师三十年,期间,他以篆刻为公卿所识,与弘旿、余集、黄钺、刘墉、翁方纲、张问陶、罗聘等文人雅士交善,互相往来唱和,曾多次为友人治印,有“我是如来最小之弟”“扬州罗聘”“刘墉”等。所刻古穆且富有趣味,颇有声名。弘旿曾为其寓斋题名“印香书屋”,有记载云:“瑶华主人以天潢之贵,常延之入座制印,厚赉金帛以润铁笔,题其寓斋‘印香书屋’”。翁方纲也多次为其所著作序,有《多野斋印说》、《石寿轩宋元印谱》二册,而翁氏为董小池此卷作跋自作诗亦收录于《复初斋诗集》。
引首:103×28cm画心:108.5×28cm
题跋:239.5×28cm87.5×28cm
拍品外形
▲2021西泠秋拍
1325
何绍基(1799~1873)题匾,程庭鹭(1798~1859)画,李鸿裔(1831~1885)、章钰(1864~1937)、杨钟羲(1865~1940)等跋 为潘遵祁绘堂号图 香雪草堂题咏卷
设色纸本手卷
著录:1. 潘遵祁《西圃集》卷三,清同治至光绪递刻本。
2. 李鸿裔《苏邻遗诗》,清光绪刻本。
3. 《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24号P88-89,商务印书馆, 民国九年(1920年)11月。
4. 《苏州历代名园记》P173-175,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
说明:根据章钰抄录俞樾《香雪草堂记》中可知,香雪草堂原主人于咸丰二年(184)修筑草堂于邓尉山中。与其妻汪氏偕隐于此。刚好得到宋代杨补之《四梅花卷》,于是作四梅阁贮之。在程庭鹭跋中可知,于咸丰丙辰(1856年)程庭鹭为潘遵祁作《山居图》并题《和西浦老人山居诗》。于是该卷画心由此得来。1860至1864年间,因太平军战乱,潘遵祁举家搬迁至上海,其妻汪氏也于期间病逝。1865年何绍基到苏州,经过潘氏香雪草堂,并题“香雪草堂”四字。于是该卷引首由此而来。
程庭鹭画中上款为“抱冲仁兄”,而在潘氏六十岁之后以“西圃”为号,而何绍基和俞樾称之为“简缘”。
后于光绪丙子,草堂落成22年。俞樾撰《香雪草堂记》,并与戴熙“山居图”合成一卷。而后面李鸿裔跋文为光绪丁丑年所作,为潘遵祁七十大寿作长歌《香雪草堂歌》。
根据李鸿裔、章钰、杨钟羲跋文以及蒋吟秋题跋中潘季孺“于旧箧中得何子贞隶书《香雪草堂》额,庚子年乞顾鹤逸补图”,可知该卷此时的画心仍为顾鹤逸所绘。而现在我们所见本卷画心却为程庭鹭所画,在蒋跋中可知是因为在丁丑之秋,该卷历劫,卷中顾画被撕失去,但是何、李书迹犹存。又见程庭鹭为潘氏所画《山居图》,因付装池,镶嵌入卷,一经整裱,喜残物复成完璧。
后受潘季孺的嘱托,蒋吟秋补录程庭鹭画跋中所和的潘遵祁《山居诗》原作七律三首。
引首:114.5×31.5cm画心:92.5×24cm题跋:416.5×32cm
点击链接:2021西泠秋拍 | 何绍基题匾 苏州贵潘《香雪草堂》图卷世变: 一片记忆香雪海
▲2021西泠秋拍
1329
吴昌硕(1844~1927)、缪荃孙(1844~1919)、樊增祥(1846~1931)等跋,姜筠(1847~1919)画为吴友石作爱日楼图
设色纸本手卷
1918年作
诗文著录:《最后的秀才》(李汝谦跋)P155,三秦出版社,2018年。
说明:吴友石上款。吴昌硕题引首。缪荃孙、樊增祥、李汝谦、孙墨佛、曹蕴键等题跋。
此卷绘于1918年,济南著名藏书家吴友石为给母亲胡太淑人庆祝耄耋寿辰,向艺文界名流征集书画,以寿其亲。吴氏应自母亲八秩寿诞前一年即开始筹划本卷的创作。1917年,他邀请在海上画坛资深望重的耆老、时任西泠印社社长暨上海书画协会会长吴昌硕为本卷题引首,其所书“爱日楼图”篆书四字,遒劲凝炼,醇厚郁勃。“爱日”者,语出杨雄《法言·孝至篇》,后因称珍惜与父母共处的时日,及时尽孝为“爱日”。吴友石将其藏书楼命为“爱日楼”,以奉其雅好艺文的母亲所居,足见其孝亲至笃。
引首:111.5×30cm画心:218×40cm
题跋:44.5×32.5cm52×35cm101×43.5cm
▲2021西泠秋拍
1338
曾国藩(1811~1872)致李鸿章有关攻打太平军的重要信札
纸本镜片(一帧二页)
著录:1. 《曾国藩全集·书信1》P3192-3193,岳麓书社,1990年。
2. 《曾国藩全集25·书信》P3192-3193,岳麓书社,1992年。
3. 《曾国藩全集26·书信》P73,岳麓书社,2011年。
4. 《曾国藩全集26》P73,岳麓书社,2011年。
说明:李鸿章上款。李鸿章时任江苏巡抚,淮军驻沪。
此为曾国藩有关太平天国后期围攻天京的重要战役金柱关之战信札,作于同治元年9月26(1862年11月17日),提及鲍春霆、罗逢元、周万倬、朱宽义等,是研究晚清湘军及太平天国运动的一手珍贵史料。
金柱关是天京上游的重要关隘,是此后进攻太平府的重要军事战略阵地。1862年清军开始围攻天京,10月于金柱关一带以几千军力虐败四万太平军,继而得以控扼苏、皖边界江防门户,此为后面进攻天京之重要一役。此役之后,苏南战局发生逆转,太平军颓势不可逆。
此信所书即有关金柱关之战,金柱关水陆各营大获胜仗,“毙贼六七千,夺贼炮船五十余号”,而此时正值雨花台大战,太平十三王回援天京,与湘军大战,故言金陵守局平稳,后陆兵拟将渡河再击太平府天京。所及扬局即指属曾国藩节制的扬州书局。
此信之前,李鸿章适才由曾国藩推荐署理江苏巡抚,时淮军“树、铭、鼎、庆”四营在安庆集训,曾国藩在李鸿章陪同下检阅淮军各营,淮军正式宣告建军。后淮军驰援上海,与湘军形成围攻之势,系为曾国藩的重要臂膀。
曾国藩此番致信李鸿章,所为雨花台大战李秀成几番进攻高潮,曾国藩拟借调李鸿章淮军进攻天京,“掣动忠逆后路之势”,以解曾国荃之围困。
20×16cm×2
▲2021西泠秋拍
1432
祁寯藻(1793~1866)书匾用严
描纹蜡笺横披
1838年作
143×55.5cm
▲2021西泠秋拍
1431
何绍基(1799~1873)书匾龙蟠凤举
纸本横披
1857年作
说明:谭泽闿旧藏并题签。
113×29.5cm
▲2021西泠秋拍
1357
伊秉绶(1754~1815)行书七言联
洒金蜡笺对联
1813年作
说明:卞斌孙题签。
170×32cm×2
卞斌孙题签
▲2021西泠秋拍
1340
曾国藩(1811~1872)行书七言联
描纹蜡笺对联
171×34.5cm×2
▲2021西泠秋拍
1347
张之洞(1837~1909)为翁同书作 行书八言联
洒金纸本对联
说明:翁同书上款。李启严鉴藏。
155.5×30cm×2
▲2021西泠秋拍
1371
陈鸿寿(1768~1822)篆书临汉铜神钩铭
洒金纸本立轴
1811年作
129.5×30cm
▲2021西泠秋拍
1390
郑簠(1622~1693)隶书唐人诗
纸本立轴
1684年作
说明:靳巩鉴藏并题签。
173.5×55.5cm
▲2021西泠秋拍
1436
萧云从(1596~1673)岩壑松云图
设色泥金纸本扇页
1647年作
说明:顺治四年丁亥为1947年,萧云从五十一岁,正值风格开始成熟的初期。在这之前,萧云从奔赴位于南京南部的高淳,以高淳作为抗清的据点。直至顺治四年,看到复明无望,才离开高淳。但是思想上仍然不屈服,讴歌反抗恶殉节志士。长期在高淳,必然受吴门画派,也同时受新安画派的影响。
51×19cm
▲2021西泠秋拍
1438
陈洪绶(1598~1652)行书五言诗
泥金纸本扇页
51×16.5cm
▲2021西泠秋拍
1520
何绍基(1799~1873)为李鸿裔作行书苏轼诗
纸本扇页
说明:李鸿裔上款。
52×17cm
▲2021西泠秋拍
1519
吴熙载(1799~1870)书画合璧扇
设色纸本扇页
1863年作
58.5×19cm
(周三至周五)
- 拍卖 -
(周五至周日)
(浙江省杭州市解放东路2号)
↑长按二维码浏览电子图录↑
原12月25日专场平移至:
1月21日(五)
09:30 中国历代钱币专场
13:00 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
16:00 中外陈年名酒及滋补佳品专场
19:00 寄兴金石·名家闲章暨印庐藏印专场
20:00 文房清玩·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
原12月26日专场平移至:
A厅
1月23日(日)
上海办事处
临时办公地址: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一号一号公馆 301衡山路乌鲁木齐南路入口
( 原复兴西路36号场地装修,临时搬迁至此办公。)
电话:021-64338662
Email: shbsc@xlysauc.com
法务部
电话:0571-87896778
传真:0571-87812567
Email:fwb@xlysauc.com
文宣部
文章转发自西泠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